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德意志统一只能是一场内部军事、政权势力与敌对的外部军事、政权势力之间的较量。德意志资产阶级与容克阶级之间的妥协,决定了帝国的妥协性。德法矛盾产生有三个原因:德意志民族主义;普鲁士军国主义;未来的帝国联邦主义政治结构。德法矛盾对德意志帝国以及整个欧洲格局都产生了影响。  相似文献   

2.
纠纷解决效果的评价标准概括起来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是化解和消除冲突,另一方面是纠纷解决过程及结果对当事人和社会公众的行为及社会价值导向产生的影响.就纠纷解决机制本身来考虑,影响纠纷解决效果的主要因素是:纠纷解决过程和结果的公正性、解决纠纷所需代价、纠纷处理意见的效力.调解因其合意性、妥协性,不仅容易使双方当事人之间达成纠纷解决之合意,且一旦达成协议,其实效性往往会更高.虽然调解的基本原则是妥协,但在调解过程中,为达成调解合意,调解者仍要依据一定的规则.调解者以公共道德、风俗习惯、情理和法律等规范对当事人进行劝和的过程,不但有助于双方当事人消弭民事冲突的利益争夺,恢复友好关系,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对民众起着影响、暗示和指导的作用,促进社会整体道德的成长.  相似文献   

3.
“天德”一词首现于西周中期的法律文献《吕刑》中,它的出现是随着西周政权的日趋巩固而进一步神化王权的必然结果,体现了统治者借助于“天德”的神圣性以论证王权至上的政治企图。“天德”具有哲学内涵,相当于“天道”,它直接引发了中国古代先哲们对自然规律、社会伦常以及人道性命的深刻思考,对中国古代哲学史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4.
市民社会的观念自产生以来,便对国家与法律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对立的理念确立后,经济法就在两者的交锋与妥协之间应运而生了。  相似文献   

5.
南京国民政府继承的危机性国家结构、在民族国家建设中产生的国家与社会的危机以及由此形成的对抗性的阶级关系,使得为实现统治者利益最大化即政治统治需要的社会产出最大化政策即两次土地改革政策均告失败,最终导致南京国民政府雪崩式失败。南京国民政府的失败一方面经典地演绎了诺思的“国家悖论”即统治者租金最大化与社会产出最大化之间的内在冲突,一方面也丰富着“国家悖论”,因为是统治者内部的结构性利益冲突使社会产出最大化的政策不能实现并由此导致整体性统治租金的耗散。  相似文献   

6.
我国乡村法律秩序的文化视角解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乡村法律秩序的维持是依赖乡村中存在的多元的权威及其内在规则。社会调控机制是多元的,国家正式的法律和民间规范、习惯的冲突和妥协构成了乡村法律秩序,其实质是文化的冲突与妥协。文化多元的视角下,民间规范等在法律秩序中有其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道德与法律的关系是法理学史上至今没有定论的难题。自然法学认为二者存在必然联系,因此主张"恶法非法";分析实证主义法学认为二者无必然联系,因此主张"恶法亦法"。两家各有其片面性。道德与法律属于社会规范的范畴,共性在于它们都是关于社会行为应该如何的道德价值,道德是道德价值的道德表现形式,法律是道德价值的法律表现形式;区别主要在于法律有国家权力保障而道德则没有。道德与法律在社会中是一种交叉关系,既有相同的规则也有不同的规则,因此就会出现合法不合理或合理不合法的两难情形。在传统人治时代,由于二者都没有权威,对该问题的处理最终取决于统治者的意志;而在现代法治国家,法律具有至高地位,则应当在法律体制内解决该问题。  相似文献   

8.
中华民族与资本帝国主义列强的矛盾,是近代中国社会最主要的矛盾。在这一背景下,道光帝为首的统治集团对待英国入侵的态度,是复杂多变的,也是有规律可寻的。实事求是地说明这一规律,对于全面认识鸦片战争史是有益的。一道光集团在鸦片战争中对英入侵的态度,表现了一个妥协性为主的抵抗与妥协的  相似文献   

9.
WTO与中国教育   总被引:30,自引:0,他引:30  
中国加入WTO的目标已接近实现,它对我国经济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这已引起人们的普遍重视。然而它对中国的教育将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中国的教育将如何应对?我们会遇到什么样的机会和挑战?我们应该设计一种什么样的教育?对这些问题,人们显然还缺乏足够的认识和研究。一、中国站在WTO的门槛上。 WTO是世界上惟一处理国与国之间贸易规则的国际组织,其宗旨是通过约束各国政府的贸易政策,为国际商业提供一种基本的法律规则。WTO所提供的这种法律规则的核心就是开放贸易,也就是使贸易尽可能自由地流动。 开放贸易的基本依据是所谓…  相似文献   

10.
中国传统法律之中包含着丰富的和谐思想,包括人与自然的和谐,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和谐以及最高统治者内部的和谐.  相似文献   

11.
内部控制起源于20世纪40年代的西方国家,由于我国社会发展的特殊性,没有经历英美那样高度社会化、自由化的工业大生产,所以内部控制制度不像西方国家,内部控制制度体现在企业的制度中,而我国古代的内部控制制度更多的是体现在统治者对政权的控制中。  相似文献   

12.
当前高校内部规则的突出问题表现为对法律授予自由裁量权的模糊认识与不规范使用,从而引发两大难题:一是制定依据上是授权立法抑或越权行为;二是内容效力上是创新生成抑或法律抵触。而走出困境的三部曲为:一是明辨高校内部规则的法律性质是逻辑起点;二是确立制定原则、界定抵触标准是规范高校自由裁量权的关键所在;三是正当程序法律原则的运用与体现是制度性保障。  相似文献   

13.
丧失内部支持是政府最严重的风险。政府对社会要求回应的失败是导致内部支持丧失的基本原因。处理社会向政府提出的互相冲突的要求,是政府回应社会要求获取社会支持的最大难题、最大压力。使冲突各方互相妥协是政府的最好策略。获取、积累、增强社会对政府的一般性支持,即对政府维护的社会政治体制、政治共同体的高度认同,对政府具有高水准的政治善良意志的肯定性评价,应是政府风险常规管理的核心职能与最高目标。  相似文献   

14.
现代法治自身存在着诸多的矛盾 :形式法治要求的恪守法律规则、严守审判程序与立法机关的多元主体、司法权的行政分割之间的矛盾 ;现代法治的民意体现与法律成为权力执掌者自上而下施加的社会控制工具的矛盾 ;法律规则的确定性与现实境况的多样性之间的矛盾 ;法律的普遍适用性和人们之间差异性之间的矛盾 ;法律的一般规则与千差万别的事实之间的矛盾。缓解这些矛盾 ,可从现代法治之外着眼考虑 ,即在重视效率价值的同时 ,重视社会公平价值 ;在保护市场经济自由竞争同时 ,重视对弱势群体的扶持 ;重视政府权力的人民性建设 ,扩大社会自治的范围等方面做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15.
在美国华裔作家伍慧明的处女作《骨》中,空间书写是作者建构华裔文化身份的手段。小说中不同世代或背景的华裔对于唐人街的不同态度,体现出他们在中美两种文化之间所做出的选择。就小说而言,老一辈的华裔移民宁愿固守在唐人街的狭窄空间中,体现出他们对于中国文化传统的留恋。新一代的华裔却对唐人街有着更为复杂的情感,两位妹妹在困境中选择了死亡或自我流放,体现了她们对于身份的困惑。而小说的叙述者莱拉最终在出走和坚守之间做出妥协,选择在华人社区与白人社会接壤的边土地带生活。因此,本文试图通过探讨不同人物的空间选择,深入剖析空间与文化身份之间的对应关系,以及边土地带对于华裔移民建构混杂性文化身份和主体性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一、由经济法制转向经济法治经济活动是人类社会存在的基础,发展的根源。在经济活动中形成的各种社会关系,直接影响着一定社会的经济秩序和社会安全。因此,作为最具强制力的社会规则———法,自产生以来,就担负着调整经济关系的职能。这既是其重要作用之一,也是其产生的原因之一。通过对经济关系的规范、调整,就可以使统治者在经济领域的意志得以实现,在经济领域的地位得以巩固,从而获得统治者所期待的经济秩序的稳定和安全。由此,在国家和法律产生以来,历史上所有的政权组织无一例外地、均以法律手段对经济关系进行了直接或间接…  相似文献   

17.
在现实中,一直存在关于宗教和法律之间的关系是互相对立的或者是密不可分的两种极端思想。文章认为宗教和法律实际上都是在理性这一更大范畴下的两个不同概念,分别对应着理性在精神领域的升华和理性作为规则的实践。因此,宗教和法律之间的关系实际上是两个在理性之下和谐共存的概念之间的关系,它们既不必然对立,也不是互相依赖,而是各有其自己的领域和作用。认为宗教和法律之间关系天然对立或者是密不可分的说法都是对两者地位的错置,继而引起的对其之间关系的错误理解。  相似文献   

18.
正是由于国际反垄断法调整对象的双重性,国际反垄断法就可以分成二种不同的规则。国际反垄断法 中的这二种不同的规则的不确定性是不同的。针对这个问题,WTO、OECD等国际机构寻求一个更有效的对付卡特尔的方法。国际反垄断法随着国际经济和国际竞争的发展,它的不确定性也将不断地予以克服。但国际法是一种国家主权之间的规则,它缺乏国内法中克服法律不确定性的相应机制,这使得国际法中的问题常与利益问题、政治问题纠合在一起,它的解决也并不单纯是一种法律的方法,这就使国际法在运用和解释上更加困难。  相似文献   

19.
众所周知,WTO规则本质上是国际社会以法律形式提供一套国际经济和贸易关系规则并对缔约国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作出具体规定的实体和程序体系。也就是说,WTO规则是国际法的重要组成部分。笔者认为,WTO规则在我国国内法中的适用问题是我国法制与WTO接轨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相似文献   

20.
我们不能靠掩盖思想中的怀疑因素来建立一种虚伪的信仰。——叶芝一在当代中国社会,依法治国的观念早已深入人心,随着法律制度与架构的健全与完善,如何从观念的角度转变统治者乃至民众对于法律的信仰问题愈加凸显出来。众所周知,由于深受传统不理性的人治文化的影响,我们在走向法治的艰苦道路上背着沉重的历史包袱,在中国构建一个法治社会面对的最大障碍是法律的社会根基,只有对此加以分析研究,找到适合中国国情的现实土壤,在民众和统治者心目中树立起对于法治的信心和信仰,法治才能由纸面上的规定转化为现实中可具体操作的规则。与柏拉图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