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 毫秒
1.
《赫索格》是索尔·贝娄的典范之作,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文章依据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弗洛姆新精神分析文论中"生产性的爱"这一人学理论,从爱情、亲情与友情三个方面探讨贝娄小说《赫索格》中的人性异化问题,旨在了解贝娄通过描述异化反对异化,以及主人公在异化环境中如何发挥潜能,努力实施自我体验,进行自我拯救,追寻"存在真谛"的深刻内涵。  相似文献   

2.
姜杉 《文教资料》2013,(31):127-129
作为继海明威、福克纳之后20世纪美国最重要的作家之一,贝娄一直在创作中探究人类究竟应该如何生存、如何才能得到生存的真谛、生命的意义和不朽。通过分析贝娄小说中的寻找主题,可以窥见现代人的精神生命在异化、荒诞的世界中的失落和匮乏。贝娄小说中的寻找主题展现了人类在孤独感和放逐感中对爱与生命意义的渴望与追寻,并体现了贝娄对人类未来的乐观向上的态度。  相似文献   

3.
贝娄是继海明威和福克纳之后最重要的美国作家.他的小说塑造了一批社会中找不到自我的"晃来晃去的人".他们总是经历痛苦的精神探索过程.最后和现实达成和解,回归社会.本文试图分析的是<雨王汉德森>中贝娄的浪漫主义观.贝娄认为纯粹的十九世纪浪漫主义和二十世纪的荒原派是两个极端,他想做到的是在一个异化疏离的社会中求助于浪漫主义发现人的价值,为灰暗的荒原增添一丝亮色.文章试图在前人的基础上走出一小步,从贝娄所处的特定的社会背景中来解读他的浪漫主义观.  相似文献   

4.
索尔·贝娄是当代美国犹太作家的杰出代表人物.本篇论文分析索尔·贝娄代表作《赫索格》的犹太性,试图说明索尔·贝娄在小说中表现出的对现代人生存状态的敏锐观察与犹太民族的命运折射关系,并进一步说明贝娄赋予小说主人公美好希望所蕴含的犹太性.  相似文献   

5.
索尔·贝娄的小说《更多的人死于心碎》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从冰河、缎子及卡通片、爱尔兰花呢西服及橱窗、贝恩舅舅的公寓,到雷诺克邸宅及乡村小旅馆。小说通过这些意象的使用及其隐喻、象征意义.表现了“情感的消逝”这一主题,表达了当代人类精神和心灵的迷失、人际关系的异化.凸显了从传统价值观到消费社会及工业文明下的拜金主义、实用主义这一人类价值观的变迁。贝娄通过这些意象表现了对人类“消逝的情感”的惋惜,对未受工业文明和消费主义污染的前工业社会的伊甸园生活的缅怀和祭奠。对那些似水年华的追忆恰恰表明了贝娄是当代人类精神家园的守望者。  相似文献   

6.
索尔·贝娄是美国著名的犹太裔小说家,本文从犹太民族的历史以及贝娄的犹太家庭环境谈到犹太元素对贝娄的影响。又从美国文化对贝娄的影响和同化,谈到他的犹太灵魂和美国生活发生的矛盾冲突以及碰撞交融。小说《更多的人死于心碎》作为表现犹太性和美国文化冲突的范例,对于深入理解贝娄的写作内涵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王杨 《文学教育(上)》2011,(17):106-107
存在主义认为人与他人之间的基本关系是彼此对立、互相冲突。这可以用萨特的“他人即地狱”来概括。这种理论也深刻影响了美国作家索尔·贝娄,其作品中常常表现出人与他人的敌立。本文将结合贝娄的具体作品从三个方面分析这种人与他人的微妙关系:人与他人的疏离,他人注视下的异化,以及控制与反控制。  相似文献   

8.
索尔·贝娄是美国杰出的文学家,其丰富的人生阅历、极具超前意识与批判精神的人文思想,对20世纪美国文学乃至世界文学均产生深厚的影响。索尔·贝娄的小说脍炙人口、发人深省,研究其小说中的人文主题具有积极的启发意义。文章从索尔·贝娄晚期小说中人文精神的缘由及体现、民族与人文精神、自由与人文精神三大层面入手,阐释索尔·贝娄晚期小说为人文而辩的主题。  相似文献   

9.
<赫索格>是美国著名的犹太作家索尔·贝娄创作的一部心理小说.小说中,贝娄摒弃了对人物外在行为和动作的细致刻画,而把笔触深入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这使得这部小说虽然情节平淡,但人物内心的思想感情却细腻而真实地展现出来.在小说中,贝娄运用了主观视角、书信体、自由联想和意识流的写作手法,突出了其心理小说的写作特色,表现了他的心理现实主义思想.  相似文献   

10.
贝娄是美国当代最富盛名的小说家,他的小说《奥吉马奇历险记》更是为他迎来了最初的声誉。有学者认为,贝娄使《奥吉马奇历险记》充满了喜剧的色彩,也有学者认为,作品是悲观的概括。本文认为小说的写作意图是"不确定"的,贝娄试图通过这种"不确定"演绎真实生活,呈现世界的本质,表达其对人及世界的独特理解。  相似文献   

11.
在索尔·贝娄最重要的小说之一<赫索格>中,索尔·贝娄戏仿了女性主义者,并通过戏仿,批评和嘲讽了女性主义者的过激反应和极端做法.对小说中女性人物的戏仿解读也可以帮助我们澄清有关索尔·贝娄对女性的态度的各种争议.  相似文献   

12.
在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索尔贝娄的小说中,主人公的犹太身份特征总是处于一种由强到弱的淡化过程中。这种淡化的轨迹有两条:一是以时间为线索,另一条则是以空间为线索。贝娄小说中主人公的犹太身份是贝娄文化身份的重要风向标。循着这两条变化的轨迹,贝娄的文化身份由犹太作家渐变到犹太作家和美国作家直到他所自称的"一个有着犹太(文化)遗产的美国作家"。这种身份的演变使索尔贝娄不断超越了种族的局限,使他在展现和探索人性的过程中有了更丰富和宽泛的选择。  相似文献   

13.
贝娄是美国当代最富盛名的小说家,他的小说《奥吉马奇历险记》更是为他迎来了最初的声誉.有学者认为,贝娄使《奥吉马奇历险记》充满了喜剧的色彩,也有学者认为,作品是悲观的概括.本文认为小说的写作意图是“不确定”的,贝娄试图通过这种“不确定”演绎真实生活,呈现世界的本质,表达其对人及世界的独特理解.  相似文献   

14.
李丹 《林区教学》2011,(10):16-18
《只争朝夕》是公认的贝娄的代表作之一,是当代一部名著。运用心理现实主义和心理学理论分析小说主人公的心路历程,以此来解析小说中所展现人物的迷惘与孤独,并通过研究小说中对于人自身存在的思索和认识,对人类生存意义进行有价值的思考,同时通过对作品中的主人公进行剖析,分析其苦闷与绝望生活的原因所在,进而指出个人只有有了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并通过努力,才能获得人生的成功。《只争朝夕》的成功对索尔.贝娄以后的创作产生了不可低估的影响,同时对我们进一步研究索尔.贝娄的其他作品也有一定帮助。  相似文献   

15.
陈丽 《文教资料》2009,(17):28-30
索尔&#183;贝娄在小说《更多的人死于心碎》中创造的人物形象背离并颠覆了传统父权制性别角色.体现出作者的女性主义写作倾向。文章从女性主义角度来分析小说中主要人物形象,以此来证明以往女性主义批评者对索尔&#183;贝娄的批评并不是公允的。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索尔·贝娄文学生涯中比较重要的一部小说《赛姆勒先生的行星》的深入研究发现,从小说创作技法的角度来看,这部充分体现索尔·贝娄小说特点的作品有力地说明了索尔·贝娄是一位堪称典型的现代主义作家。作家先后运用了意识流、歧义与反讽、象征意义、变换的叙事角度以及时空交错等手法,而这些无一不是现代主义作家常用的技法。  相似文献   

17.
索尔·贝娄笔下的芝加哥和纽约代表着二战之后美国人,尤其是知识分子的生活境遇,小说中物质与精神、城市与乡村、现实与理想和他者取向与自我认同之间的对立反映了贝娄对后工业社会城市文化的批判和贝娄的"双重意识",折射出贝娄超验人性的诉求及其思想的矛盾性。文章指出,贝娄作品重在呈现人物的思想意识,但贝娄将人物的心理投射在客观环境,用象征手法通过故事背景暗示人物的心理变化、营造氛围,使外部世界描写和人物心理揭示融为一体,体现了作者对传统伦理道德的坚守、人性本善的美好信念和对城市文化的批判。  相似文献   

18.
赫尔曼·麦尔维尔生前出版的最后一部小说《骗子的化装表演》延续了前几部作品中对资本主义造成的异化的讨论,但是其不同之处在于对交往异化问题的关注。小说中,"信仰号"汽船是19世纪中期美国社会的缩影,乘客的流动实则代表着社会中人与人的交往。本文以马克思提出的交往异化概念为依托,旨在分析小说中麦尔维尔对19世纪中期美国资本主义社会的呈现与思考。文章认为,小说揭示了美国社会的交往异化问题,即人际关系异化为物品的交换、金钱异化为主宰人的"上帝"、道德异化为信贷和投机的工具,进而体现了麦尔维尔对资本主义的质疑态度。  相似文献   

19.
卡夫卡在小说中以怪诞的笔法为人们展开了一个离奇诡异的世界。以小说的形式对现代人的异化现象进行了剖析和探讨。本文从其文本出发探讨了卡夫卡小说世界中各种形态的人的异化,通过危机蹲伏的生存、物质对人的异化、社会对人的异化和人与人之间的异化等方面的分析对卡夫卡笔下的异化主题做出较系统的探析。  相似文献   

20.
异化是人类生存状态中的一种现象,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异化"的表现形式和形成的原因不尽相同。在资本主义社会里,人被异化的现象尤为突出。克莱恩在其早期创作的几部小说中揭示了人被异化的尴尬处境,但在其后期小说中,克莱恩却转向刻画人类为反异化所作出的种种努力。从揭示异化到反异化的主题嬗变,折射出斯蒂芬·克莱恩从自然主义向人文主义的思想转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