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规和矩发明于中国,是古人用来测量、画圆形和方形的两种工具。"规"就是画圆的圆规:"矩"就是折成直角的曲尺,尺上有刻度。古人说"不以规矩,不成方圆"就是这个意思。规和矩发明的确切年代已无法查清,在公元前15世纪的甲骨文中,就已有规、矩二字了。《史记》中也有这样的记载:大禹治水的时候,是"左准绳,右规矩"即是左手拿着水准绳,右手拿规和矩  相似文献   

2.
"西柏坡规矩"是一套系统全面的规矩体系,对于党的革命事业与建设事业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西柏坡规矩"的内在价值与党的政治规矩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充分挖掘"西柏坡规矩"的时代价值,对于贯彻践行党的政治规矩具有不可替代的意义。应践行"西柏坡规矩"的思路方法、标准要求,以充分实现其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3.
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规之以矩相辅相成.动之以情为感化之途,晓之以理是服人之径,规之以矩乃治班之道,三者统一于班主任创建优秀班集体的实践活动之中,缺一不可.  相似文献   

4.
楚辞中有关图学的内容颇丰,诸如古代制图工具:规、矩、镬、绳、墨以及画法的描述,是楚辞中出现频率较高的词汇,从中国图学史的角度来考察楚辞中有关图学的内容,亦具科技史研究的价值。楚辞对于了解秦汉之际工程图学的成就,以及中国图学史的研究提供了不可多得的文献资料。  相似文献   

5.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实际上“规矩”一词来自于数学。规和矩原来是两种测量工具,是我们中国人发明的用来测量,画圆和方形的两种工具。“规”就是我们画图用的圆规;“矩”是折成直角的曲尺,尺上有刻度。  相似文献   

6.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原意是说如果没有规和矩,就无法制作出方形和圆形的物品,后来引申为行为举止的标准和规则。在班主任工作中,笔者力求找到一套适应现代社会、行之有效的“规”和“矩”来和学生一起画出令人满意的“方”和“圆”。笔者就此总结了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7.
《少年月刊》2023,(10):4-7
<正>法律小卫士孟子说:“离娄之明,公输子之巧,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离娄是古代传说中一个视力非常好的人,公输子就是鲁班,规和矩是古代校正圆形和方形的两种工具。这话的意思是即使有像离娄那样好的视力,像鲁班那样精湛(zhàn)的技艺,如果没有规与矩这两种工具,也不能准确画出方与圆。后世就将规矩引申为做人办事必须遵守的原则。治理一个国家、一个社会,离不开立规矩、讲规矩和守规矩。这个规矩就是法律。所以党的二十大报告专门将法治建设单独作为一个部分进行专章论述、专门部署(shǔ)。本期,跟随小眼镜一起学习党的二十大报告,看看法治社会的远景图吧!  相似文献   

8.
赵晓霞 《考试周刊》2011,(86):37-38
天水夹板舞溯源需要从功能层面理解。夹板舞道具效法了伏羲的矩,女娲的规,夹板舞舞步模拟了八卦的运行。  相似文献   

9.
家庭教育是孩子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孩子具有深远的影响。然而,家庭教育不同于学校教育那样有规有矩,而是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终身教育。  相似文献   

10.
常言道,无规矩不成方圆。规,是画圆用的工具.如数学课上用的圆规、两脚规;矩,是画直角或长方形用的曲尺,如直角三角尺或丁字曲尺。画圆若无规,就会画圆而不圆;制方若无矩,就会制方而不方。“无规矩不成方圆”这句古训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有一个规矩。这个规矩就是现实生活中约束和规范每个人言行的法律和纪律。  相似文献   

11.
“假借”和“通假”是有关汉字用字现象的常见术语。两者的相同之处,在于都是以同音字或音近字相替代。然而其替代的性质并不相同。“假借”相对“本字”而言、“通假”相对“正字”而言。它们分别是从文字学和训诂学两个学科的不同视角看问题的结果。从具体实例看,两者有很大的相似性,但在逻辑关系上部分属不同的层面,不应把它们视为同一现象的具有互补关系的两个侧面。  相似文献   

12.
在关于中国古代诗学的研究中,有一种较普遍的观点,认为“言志”和“缘情”是两种互相对立的诗歌主张,“诗言志”要求为政治教化服务,“诗缘情”则只求自由抒发性灵,不考虑政治教化。文章表示不同意此种观点。作者认为,“言志”和“缘情”的意思没有根本的差别,“诗言志”是说用诗来表述内心所存想,“诗缘情”是说诗依照内心所存想而作。这两种说法本身都不涉及与政治教化的关系问题。作者还认为,志、情两词的含义原可以兼包所谓偏于理性的思想和偏于感性的情感,因此,认为“言志”偏于理性、多指表达思想而“缘情”则偏于感性、多指抒发情感的观点也是难以成立的。  相似文献   

13.
"来""去"的位移阐释与"起来""起去"的不对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道锋 《巢湖学院学报》2003,5(6):95-97,123
“来”具有“朝着说话人所在的地方靠近”的语义特征,“去”具有“离开说话人所在的位置或者文学作品中某一特定位置向另一地点运动”的语义特征。在“位移变化”的语义特征上,“起来”偏离了“来”,而“起去”与“去”却保持着一致。这种语义上的差异导致了“起来”起去”语法功能的不对称,主要表现为“v起来”和“v起去”中“v”的范围不对等。  相似文献   

14.
老子认为,"道"不是常人所能言说的,只能是道家的人采用道家的语言才能予以言说;斯宾诺莎认为,"实体"难以规定,因为"规定就是否定",但是采用逻辑的语言也是可以阐述的。"道"和"实体"都是以自身为原因的,这就没有给意志之神留下任何地盘。"道"是以"反"作为其运动变化的方式,而实体却是静止不变的;老子追求的是"道"的境界,而斯宾诺莎却以理智的方式追求真理。  相似文献   

15.
文学思潮的"特性",即是指只有在"文学思潮"状态下才能得以充分显现的东西.只有当各种因素的"共同倾向性"呈现出容易被人们感知的"群体"样态时,"思潮"的生命过程才算开始."共同倾向性",既表现为"共时性"的各个完整系统之中的各环节或部分,又表现为"历时性"衍化而成的"家族相似"式的纵向现象异变中."文学思潮"的"群体性",既可以是某一特定时期以平行方式排列的集束"现象",也可以是一种现象以跨时空(指不同文化时段)排列呈现为纵向性的"现象"群体.文学思潮的"扩张性"特点,意味着它总体上不是内敛,而是外扩并具有强大的辐射性.由"点"到"面"的变化过程亦就是由单个的"思"之于群体"潮"的生成过程."点"的重要性在于,它可能最先呈现了某种趋向,潜含了外扩的潜能及被多角度接受的可能性.它首先体现为对存有"小异"的"同质"因素的"吸附",其次表现为对在对抗中日益弱化的因素的"招降"或"改编",同时也相应产生对"传统"因素的"改造"."整合性"是文学思潮"扩张性"特征的重要内涵,也是"扩张性"功能外化的主要策略."整合"中的"呼应性"和"矛盾性"(对抗性),可谓文学思潮扩展历程中最有活力的两个因素.  相似文献   

16.
人类社会自古以来一直存在“次道德”和“亚道德”,在现实生活中人们一直利用“次道德”和“亚道德”教育和帮助犯有罪错的人。在当代中国,肯定“次道德”和“亚道德”的合理性及其道德价值.是社会走向文明进步的表现,有助于促进社会主义法制和道德建设。  相似文献   

17.
关于“文章学”与“文学批评”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文献学、古代文学理论方面考察,现代"文学批评"与古代"文章学"歧异分明。郭绍虞等囿于所处时代环境,以"文章"非"文学"的先行观念为主导,试图在"文章"中清理出一种纯粹的"文学"概念,实则是不能完全成立的。实事求是地还"文章学"、"文学批评"以本来面目,是中国现代学术重建的首要工作。  相似文献   

18.
反思成人教育学科发展的思想历程,可以发现其关注焦点从“成人”走向了“教育”。进而,在“成人”与“教育”之间,生成了当代成人教育学科发展的困厄,同时也孕育着学科发展的潜力与未来。成人教育学科未来发展的核心课题是重建学科的研究范式,关键所在是重廓学科的研究边界,而回归成人的生活世界是成人教育学科未来发展的方法论选择。  相似文献   

19.
“自律”的实质就是充分认识到人的“自爱、自保”本性及“互助本能”的本质及规律;反之,“他律”就是没有认识或没有充分认识人的“自爱、自保”本性及“互助本能”的结果。通过哈贝马斯的“认识兴趣结构”理论而引申、发展出“理性的兴趣”与“认识对象”相结合的认识基本功能单位。并通过“理性的兴趣”与“认识对象”这一认识结构的构建,实现由“他律”向“自律”的转化,从而实现道德修养的高度自觉。  相似文献   

20.
北朝民歌《木兰诗》"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中的"扑朔""迷离"作何解释,历来众说纷云莫衷一是。笔者认为,归纳起来,不外乎有两种说法。第一种:"扑朔",即"缩动"或"爬搔"之意,为兔走时足伸缩之貌;"迷离",即"朦胧",为眼色朦胧。第二种:"扑朔",形容雄兔脚上的毛蓬松的样子;"迷离",形容雌兔的眼睛被蓬松的毛遮蔽的样子。本文对这两种说法作了较具体深入的评析,并赞同第一种说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