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 毫秒
1.
论证《桃之夭夭》之于王安忆的创作流变史的意义,以及小说于此流变中愈益彰显出来的独到的生命探寻.《桃之夭夭》一反《长恨歌》的写作———不再沉溺于历史兴衰与个人悲欢表现出对《长恨歌》那种缠绵的风情的抵制,从续写“忧伤的时代”转变为续写快乐的时代,可以看出王安忆在《桃之夭夭》的创作中试图脱离风月,开始探寻一种铿锵有力的阳刚叙事.  相似文献   

2.
王安忆《长恨歌》被称为当代的“上海叙事”。在《长恨歌》中,王安忆以环境元素的张力,激活了小说的主题:用一个女人的一生演绎一个城市的历史命运。透过以弄堂为象征的诸多环境描写,我们感悟到了王安忆那挥之不去的“上海情结”,同时也从环境和人物的相互烘托中品味到了一种难以忘怀的“上海精神”。  相似文献   

3.
王安忆在小说《长恨歌》中以日常书写的方式完成了对上海形象的书写,这种书写方式呼应了20世纪40年代张爱玲、苏青等诸位“小叙事传统”作家,且文本中中产阶级书写又将《长恨歌》与“上海怀旧”联系在一起。而改编成电影的《长恨歌》则是对20世纪30年代上海黑幕、商业意识的又一次敬礼。在文艺大众化、市场化的境遇下,电影《长恨歌》以及一系列的文艺片的拍摄呈现了什么特点以及文艺片将向何方发展是文章力图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从小说到电影的剧本改编,涉及两个主要内容,一是时空串联方式,二是由文学语言到视听语言的转换.以王安忆的小说《长恨歌》为例,通过从小说《长恨歌》到剧本《长恨歌》,再到电影《长恨歌》的分析,总结从小说到电影剧本改编的基本规律,并探寻其文学创作价值对影视作品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稍稍留意于近年文学创作现实的人,都可以脱口说出一长串创作成绩卓著的女性作家的名字:王安忆、铁凝、张抗抗、方方、池莉、徐小斌、陈染、林白,亦可随意举出一大批作品:《长恨歌》、《玫瑰门》、《不谈爱情》、《与往事干杯》、《暗示》等。她们的作品和名字一再在诸如“新写实主义”、“新现实”、“新状态”、“先锋派”、“新生代”等等文学命名中被反复例举。  相似文献   

6.
《长恨歌》讲述了一个名叫王琦瑶的“边缘的”女性一生的命运故事。通过她, 王安忆展示的其实是一个城市的故事, 并将这个故事置于时代的背景之中。  相似文献   

7.
王安忆的《长恨歌》以上海女人王琦瑶的大半生为线索,写了她与几个个性鲜明的男人的爱情故事以及她与这个城市的纠葛,虽是写大都市的人和事,但字里行间却流露着对上海最“土”一面的欣赏,诠释着上海的“草根味”。  相似文献   

8.
本围绕王安忆《长恨歌》历史叙述表现形式展开论述,指出作品中“违反历史真实”的观念被消解,表现出王安忆对历史观的解码和重新编码。使学独立于历史,还原其“第一要素”的位置。  相似文献   

9.
王安忆的小说《长恨歌》的主题解读历来是多重的,本文就从传统文化角度入手,以“度”这个关键词为核心,深层挖掘了小说《长恨歌》中传统思想在各个方面的体现,认为“贵和尚中”的中和之“度”是作者在该小说中体现出的一个潜在的思想,并从审美层面、人事层面及城市摹写三个层面,层层递进地举例分析这种“度”之体现,从而试图阐释在王安忆的小说中这一文化潜意识的流露。  相似文献   

10.
王安忆的《长恨歌》写了一个城市故事。日常生活下的城市图象、“漂”于细节上的城市时间、卑微虚无的城市悲剧,共同构筑了这个故事的城市景观,也是王安忆对城市的独特感悟。  相似文献   

11.
王安忆的《长恨歌》以独特的女性视野讲述了上海小姐王琦瑶的一生。本文将首先浅析女性主义文学和王安忆的关系,再讨论《长恨歌》中透露的女性主义思想。  相似文献   

12.
在经历了《富萍》、《小鲍庄》、《乌托邦诗篇》之后,王安忆自觉在行而上的“精神之塔”中漂浮得太久,便降到了最最行而下的都市滚滚红尘,并选择了辗转沉浮于人情世故中的上海女性心灵作为她人生探索之旅的又一个出发地。于是,我们看到了《长恨歌》,看到了一个攒足了气力在城市水泥的夹缝里、灯红酒绿的暗影里掏故事传奇的王安忆,她从容穿梭于香港、上海这样的商业化大都市,出没于最不起眼的街道弄堂,隐身于人家的厅堂、厨房,透过喧嚣尘上的满地尘埃,捕捉一个都市女性疲惫的身影与灵魂。一、城市《长恨歌》向我们描述了一个王安忆式的城市。…  相似文献   

13.
展现上海新时期三十年“文学巅峰”的大型文学丛书“白玉兰文学丛书”日前由东方出皈中心推出,担纲丛书主编的王安忆,在序言中首度自评其入选代表作《长恨歌》的三部曲写怍。在序言中,她这样写道,“本人写于一九九五年的长篇《长恨歌》,可说迎头赶上风潮,  相似文献   

14.
王安忆在她的小说创作中,对小说语言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长恨歌》的语言艺术独具特色,她一改20世纪80年代的语言风格而追求语言的“抽象化”,去实践其创作理论。论文从叙述化的语言、风格的统一性和塑造能力三方面分析了《长恨歌》如何运用抽象化的语言来塑造艺术化的形象的。  相似文献   

15.
王安忆的小说《长恨歌》以上个世纪40代的“沪上淑媛”王琦瑶为线索,记述她一生的情感经历。作为女主角,王琦瑶以普遍又独特的个性特征,反映着时代与地域所赋予这一人物的典型性。本文从作者的描写、王琦瑶的人物特征、命运的形成根源及人物形象的意义等方面作出分析,以期加深对小说中这一人物的理解。  相似文献   

16.
“张力说”作为新批评派的著名理论观点之一,这一理论在当下的文学鉴赏实践中仍然具有积极的意义。本文以这一观点为指导,对王安忆的小说《长恨歌》进行新的解读。  相似文献   

17.
英国作家吴尔夫与上海作家王安忆是两位著名的女性作家,这一西一中两位作家在其作品《达洛维太太》与《长恨歌》中对女性意识有着两种独特的表现。这种认识既不同于西方女权主义的霸权意味,也有别于中国当下文坛的身体写作。吴尔夫在《达洛维太太》中通过克拉丽莎.达洛维太太的意识流动,回顾了30多年的人生历程和情感纠缠;王安忆在《长恨歌》中则通过王绮瑶30多年的人生经历讲述了一位女性和4个男人的情爱故事并流露出浓浓的怀旧情结。同是回忆,克拉丽莎与王绮瑶却呈现出女性意识瞻前与顾后的两种不同情感取向,吴尔夫通过克拉丽莎的怀旧更多呈现的是一种苦闷的思索;王安忆通过王绮瑶的怀旧更多表现的是女性沉醉于审美的天然嗜好。其具体表现为对爱情的追求和固守,对时间的恐惧和优游。  相似文献   

18.
可能有的小朋友听说过电影《长恨歌》,这是一部由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说起获第五届茅盾文学奖的长篇小说《长恨歌》,我们不能不提起这部小说的作者——作家王安忆。今天,我就给大家介绍一下王安忆的读书经。王安忆的读书观与她的创作观是一致的,表现为一个多方面的、多层次的、立体交叉的整体。她很坦率地说:“我没有系统地看某一类书的习惯,也没有留下一本读书笔记。”她看所有喜欢看的书,无论是理论性的、还是文学作品,无论是外国的、还是中国的,宗旨在“多”。在她刚开始能看懂书的时候,正值“十年浩劫”,家中的藏书几乎都被抄了,她只能…  相似文献   

19.
《长恨歌》是王安忆20世纪90年代的代表作,文章从其民间立场出发,对《长恨歌》中"民间历史意识"的书写角度加以研究,主要从叙述方式、叙述策略和叙述语言三个方面来探讨民间历史意识在《长恨歌》文本操作层面的落实。  相似文献   

20.
身为女性作家,王安忆写《长恨歌》是为中国的漂亮女人谱写了一曲无尽的挽歌。如果将这个世界比作一件精美的艺术品,那么女性就是这作品中万千种令人炫目的饰品,而作为“底色”的是男性世界,女性再繁闹也不过是装饰,可刻意描绘亦可轻描淡写,并且光阴会剥离她们的光彩。王安忆为女性的被动处境和易逝的红颜发出轻轻的“人生长恨水长东”的叹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