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郭象是魏晋玄学的集大成者,其《庄子注》是借注解《庄子》来表达自家之意,是对《庄子》文本的创造性诠释。《庄子注》中的"自生"概念是理解郭象思想很关键的一步。本文通过对道家以前"自生"概念的梳理,进而发掘出郭象对"自生"概念的独特理解以及其哲学内涵。郭象将老庄哲学中的宇宙生成论创造性地诠释为自生独化论,改变了道家一直以来以道为本的哲学,将一切都还原成万物自生独化的过程,批判地继承并且发展老庄哲学的思想,对于后世研究道家思想发展具有重要的示范作用。  相似文献   

2.
长期以来,人皆以为老庄盛言“自然”,然而“自然”一词不仅在老庄很少出现,而且没有名词性的实体涵义,不作为一个哲学概念而存在。而王弼《老子注》和郭象《庄子注》是后世皆误以为老庄盛言“自然”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3.
郭象《庄子注》,据《晋书》本传记载,系窃取向秀庄子解义而为之。向秀“解义”早已不存,郭象究竟窃取向秀作的那些内容,这一桩公案现在已很难弄得清楚。因而,这篇专挑毛病的章,就把挑出来的错都记在郭象账上。谁教他偷书,而且历史也无可奈何地承认《庄子注》是郭象的作,并公认为最能阐释庄子思想的作品呢!  相似文献   

4.
郭象《庄子注》的伦理思维是以往研究较少涉及的论题。郭象《庄子注》“理”概念之内涵具有三个面向:规范与引导、批判以及角色伦理。“理”具有规范意义,且同时具有引导作用,故性分之发展并非任意的且具有群体性;“理”的批判性质,展现在对“礼”的反思,并且透过“迹”与“所以迹”此组概念,其中蕴含之时间观,能带出检视标准;而“理”的角色伦理思维,则含藏郭象对伦理社会如何建构之思考,以及何为理想之社会运作模式。此三项带出郭象思想隐而未显的伦理关怀,且透过理之分析,更能整全地理解《庄子注》中的政治思维。  相似文献   

5.
“辩名析理”是冯友兰解读郭象《庄子注》的哲学方法,其提出经历了一个由模糊到清晰的过程。冯友兰认为郭象的“辩名析理”的方法具有提高精神境界的功能。此与郭象本人的思想相对照存在疑问。冯友兰本人在对郭象思想的解读中较为重视“辩名析理”方法的运用,但实际上此种方法又具有其自身不可或缺的两面性。  相似文献   

6.
长期以来,人皆以为老庄盛言"自然",然而"自然"一词不仅在老庄很少出现,而且没有名词性的实体涵义,不作为一个哲学概念而存在.而王弼<老子注>和郭象<庄子注>是后世皆误以为老庄盛言"自然"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7.
郭象是以其《庄子注》流芳于世的。魏晋时期。庄学大盛,谈者云起。注家星布。于诸家注释之中。郭象特会庄生之旨,不仅对《庄子》之篇目进行分并改隶,厘析编定。而且对其义理也适应时代和学术发展的要求予以阐发。建立了自己的理论体系。“性分”观念是郭象在注释《庄子》的过程中所提出的重要思想主张。集中反映了郭象理论体系的某些表质特征。  相似文献   

8.
郭象字子玄,生于公元252年(魏嘉平4年),死于公元312年(晋永嘉6年),稍后于嵇康、向秀等“竹林七贤”,而约略与裴頠同时。主要著作是《庄子注》(一说系对向秀的《庄子注》的增改)。就书论书,《庄子注》达到了魏晋玄学的最高水平,绝不是简单地重复王弼,拾“贵无”论者的牙慧。一、问题的提出  相似文献   

9.
向秀的《庄子注》应作于竹林时期,它以宇宙本体的不生不化和万物的自生自化思想为依据,强调圣人的无作无为,突出万物的个性,带有明显的个性解放色彩,在情感基调上与嵇康的“自然论”思想可谓如出一辙。长期以来我们所以一直将它与郭象的《庄子注》夹缠在一起,弄不清二者的同与异,除了它的严重散佚外,对它的撰写时间以及向秀《难养生论》的双簧性质一直迟迟未能给予认定,无疑也是其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  相似文献   

10.
郭象《庄子注》对“逍遥游”概念的阐释与《庄子》“逍遥游”本意有诸多差异.郭象《逍遥游》篇注文中,这种差异尤为明显.郭象的“逍遥”观是“足性逍遥”,而《庄子》“逍遥”的本意则是“超越逍遥”.二者具体差异表现在:“小大之辩”与“足性则物齐”、“有待”与“无待”、“足性”与“超越”三方面.通过探究郭象“足性逍遥”观提出的社会历史背景与学术发展的内在原因,可以发现郭象作出这一重新阐释的真正目的在于调和自然与名教的矛盾,为名教寻求合理性,维护现存统治与社会稳定.  相似文献   

11.
郭象<庄子注>不仅反映了郭象个人丰富的思想,还包含有同时代玄学家眼中的庄子印象.郭注的美学意义就在于对个体感性生命的肯定--自足而自由,对审美体验的阐发--不离语言而又超越语言.  相似文献   

12.
郭象(252-312),字子玄,魏晋时期著名玄学思想家.“自性”是郭象哲学的一个基本范畴,本文试对“自性”范畴的思想来源、理论内涵及哲学意义作一系统分析评述.“自性”,也称“性”、“性命”、“性分”,作为一个基本范畴,在郭象哲学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翻开郭象的《庄子注》可以看到,他用以解释、说明、论证“自性”范畴的注文,达近百条之多,散见于《庄子》内外杂近20篇文章的注释中.郭象认为,庄子哲学的核心之一就是“序万物之性”、“明性分之适”.由此可见,“自性”是庄子哲学的重要论题,更是郭象哲学的基本范畴.  相似文献   

13.
郭象在《庄子注》中对庄子的“逍遥观”进行了全面的改造。一是逍遥的载体发生了变化。在庄子看来大鹏和至人、神人、圣人是逍遥的载体和象征,郭象则认为万物皆为逍遥。二是实现逍遥的方法产生了变化,无需庄子式的“心斋”和“坐忘”,只要内心自得,做到物任其性,事称其能,各当其分就好。郭象的逍遥观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满足了社会和个体的双重需要。  相似文献   

14.
《庄子序》强调的是"内圣外王"也即为"王"的资格问题,而《庄子注》则强调的是万物的性分问题."内圣外王"所以与《庄子注》相矛盾,并不在于"内圣"的提法不正确,而在于它与《庄子注》的侧重点以及主体精神不一致."内圣外王"带有以道匡君,甚至以道自任的意思,而"各有性分"则更多地强调的是各守其分、欲不出位.二者在思想上差别如此之大,说它们同出一人之手显然是不可思议的.郭象的"独化论"所以在当时缺乏回应,最根本的原因也正在于此.  相似文献   

15.
《庄子序》强调的是“内圣外王”也即为“王”的资格问题,而《庄子注》则强调的是万物的性分问题。“内圣外王”所以与《庄子注》相矛盾,并不在于“内圣”的提法不正确,而在于它与《庄子注》的侧重点以及主体精神不一致。“内圣外王”带有以道匡君,甚至以道自任的意思,而“各有性分”则更多地强调的是各守其分、欲不出位。二者在思想上差别如此之大,说它们同出一人之手显然是不可思议的。郭象的“独化论”所以在当时缺乏回应,最根本的原因也正在于此。  相似文献   

16.
在源远流长的中国经典诠释传统中,郭象的《庄子注》以其创造性的"误读"展现了与众不同的诠释进路。郭象之"误读"源自魏晋特殊的历史情境,是郭象在理解庄子原意下作出的另类解释,其中涉及对《庄子》中"小大之辩""逍遥之义""自然之性"等问题的探讨,且扩充了庄子哲学的"性""逍遥""自然"等概念范畴,进而成为中国古代创造性诠释经典的典型范式。  相似文献   

17.
郭象的《庄子注》继承和发展了庄子的学说,认为万物皆自生、自性,强调万物存在的合理性。他的这种学说严重影响了西晋社会既出世又入世的社会风气,实为西晋士人现实行为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郭象的《庄子注》继承和发展了庄子的学说,认为万物皆自生、自性,强调万物存在的合理性.他的这种学说严重影响了西晋社会既出世又入世的社会风气,实为西晋士人现实行为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竹林时期玄学思想重点围绕道家《庄子》展开,其思想追求和生活方式均源自对《庄子》的“体验式”理解,与“体验式”理解相互彰显的是竹林玄学的表达方式:诗。“体验式”理解与诗的结合,张扬了文本理解过程中的主体性,造就了竹林时期以精神体验为追求的文本诠释取向,统一了文本诠释与生命践履,由此开显出一个审美境界。同时,体验式理解对主体性的张扬和对经典文本的疏离,也为相对主义打开了缺口,对这种缺口的弥补,构成了郭象《庄子注》的主要任务。  相似文献   

20.
关于赃子>郭注与向注的关系,目前"扬弃说"占绝对优势.为了证明"述而广"义的合法性,扬弃论者从剽窃论者所据史料的可疑性、向郭两注版本的异同、向郭两注文义的异同、向郭其他著作与今本<庄子注>的对比、前人对向郭两注的态度等五个方面作了全面的论述,但是如果认真检讨一下,其论证、论据都是应当再作进一步斟酌的.郭象是否属盗窃关键在思想,在对向秀的哲学思想作出正确评价前,"向郭之争"恐怕是永远也不会结束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