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51 毫秒
1.
新诗的“形式”与“意象”是衡量新诗艺术成就的核心指标,对于新诗的阅读与欣赏,需要挖掘出诗歌的形式美与意象美来。即既要理解诗意,体味诗情,还要能够读出新诗的形式美,尤其是旋律美来。  相似文献   

2.
《新诗大千》以闻一多先生“三美”说为先导 ,从诗的形式切入 ,对新诗各种体式进行详细的剖析 ,掬出了其中的美 ,得出了“诗学便是情学”这一情理圆融的结论 ,从而大大地拓展了诗论的新天地 ,填补了诗体学研究的一块空白。同时 ,《新诗大千》以其臻于情感与理性互渗、交融的美学境界 ,展现出它在诗学建设中的独特风采。  相似文献   

3.
俄语诗歌对新诗革命和百年间新诗的体建设产生了较大影响,不仅影响到新诗的职能,也影响了新诗的形态,特别是影响了新诗的诗体建设。俄语诗歌使新诗更重视诗的济世功能,使新诗与古诗相比更具有现实性、严肃性,更政治化。俄语诗歌对诗的音乐性和排列美的重视,也使新诗将诗的音乐美与排列美作为诗体建设的主要内容。前苏联的诗歌观极大地影响了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新诗,助长了新格律诗的流行。中国新诗人对俄语诗歌的形态有些“误读”,加剧了新诗诗体的自由化与格律化的对抗。  相似文献   

4.
毛泽东在1957年提出了“新诗主体论”,目前有人对此表示怀疑,说什么“‘新诗主体论,可以休矣!”邱雪松认为,对毛泽东所说的“新诗”要有清晰的理解,要明白诗歌发展至今的困境由来以及可取的应对态度。罗文军认为,新诗主体论表达了对新诗未来发展的思考和预期,今天吕进先生的“三大重建”与此形成了良好的契合,正是时代所需。肖显惠认为,从吕进先生“三大重建”中的传播方式重建角度来思考新诗的主体地位,可以对“新诗主体论”获得更明确的认识。  相似文献   

5.
作为“五四”文学革命的健将,周作人的文学创作除了脍炙人口的散文小品。新诗写作同样成就卓越。在“个性解放,思想启蒙”的“五四”精神光束中,周作人的新诗却因为生态意蕴的深层展示而获得持久的生命,本文从亲近自然回归生命本真、平等意识等多样化追求对其新诗中所蕴含的生态意识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6.
“五四”文学革命运动中出现最早的新文学样式是新诗,从1918年《新青年》四卷一号发表胡适、刘半农、沈尹默的新诗起,到现在已是七十余年了,七十年来新诗的境况如何呢?与小说、戏剧比较,则可说新诗出现得最早而成绩则最小。“五四”时期的青年知识分子,大都爱新诗,因为当时的新诗适合新思潮的需要。在大胆抨击封建旧意识的同时恢复了纯洁的情泉,诗人们拨动了时代的心弦,因此能震撼读者:胡适的《鸽子》能得到读者,是因为它表达了当时青年追求自由的愿望,郭沫若一首《天狗》,咆哮出“五四”时代毁旧求新的  相似文献   

7.
“五四”前夕,新诗冲破重压而诞生,呈现出崭新姿态。伴随着各体新诗的发展,诗歌工作者也走过了新诗格律形式的探索历程。七十年来,出现了许多见解各异的新诗格律理沦,创作了大批风采多姿的新格律诗作。这是一宗宝贵的文学财富。“一个民族的诗在历史过程中有一种继续不断的日渐发扬光大的生命,后一阶段的发展总是建筑在前一阶段的基础上。”为了促进新诗沿着  相似文献   

8.
新诗,从胡适先生创立到现在已经整整80年的历史了。80岁,对于一个人来说已是自豪之年,孔老夫子说他做学问"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但是,新诗虽已80高龄,却还未形成自己的矩而无矩可从,所以大家总觉得新诗艺术上不如人意。用诗人周涛的话来说"是在一个错误的发展方向上"。"周涛对新诗发出了"13"问。这"13"问,《星星》诗刊认为"涉及中国新诗的根本、现状、前景一的确,周涛对新诗基本上持否定态度,他怀疑新诗"会不会是一个延续了近百年的大误会?""人们是不是发现它越来越像异国人了?"等等。周涛提出来的这些问题是值得诗界深思的…  相似文献   

9.
《中国新诗鉴赏大辞典》是为纪念文学革命并为迎接五四运动各七十周年而编纂的。文学革命解放了传统诗词的形体,宣布白话诗的尝试大功告成;“五四”新文化运动赋予白话诗以新的内容,把初期白话诗从形体到内容推向一个崭新的阶段,即被公认为“新诗”的阶段。  相似文献   

10.
随着新诗创作中各种问题的积压,以及新诗创作本身所面临的整体性困境,新诗理论研究界的回应之声日益自觉与迫切。近年,西南大学吕进先生连续发起举办三届华文诗学名家论坛,对新诗创作所暴露的各种弊端及时予以理论上的清算与探讨,其理论建构的积极意义不言而喻。此次,由吕进先生所设计的探讨新诗“变”与“常”关系的诗学命题,  相似文献   

11.
本文对新诗的读者接受状况进行了研究和思考,认为新诗的读者接受状况既不是“大众化”的,也不是“个人化”(“私人化”)的,因而,它只能是介于二者之间的“小众化”的。通过从诗歌内外作出长期的、艰苦的努力,新诗必定能拥有更多的读者,产生更大的社会价值。诗(新诗)作为最高的生命艺术,是永远不会消亡的  相似文献   

12.
1918年和卫919年鲁迅先生曾连续在《新青年》上以“唐俟”这一笔名发表了6首新诗,即《梦人《爱之神入《桃花八《他们的花园入《人与时》和《他人“唐俟”的署名是耐人寻味的。据孙伏园先生解释:“先生之署此名,原义应为‘有所等待,唯恐落空’,是迫切要求进取的意思,有点焦急,但又包含着足够的积极性。”①当五四新文化运动方兴未艾,鲁迅先生用他那支如椽大笔刚刚开始纵横于新文坛的时候,我们不妨从研究这6首新诗起步,探索一下前期鲁迅的思想端倪。一、新诗表现了诗人对光明未来的渴望与追求我们注意到《梦》、《爱之神》和《桃花…  相似文献   

13.
康白情是“五四”时期著名诗人,由于种种原因,他在新诗史上的地位未得到确认.全面考察康白情的诗歌理论及创作实践,即可见其在新诗理论的建立方面,成就是卓著的;他的新诗创作,在一段时间里,数量是突出的,质量是上乘的,对稍后的新诗作家,也有相当影响.应当恢复康白情在新诗史上弄潮诗人、诗评家、诗论家的地位.  相似文献   

14.
安徽省作家协会会员、淮南市文艺理论研究会主席、淮南师专副教授陶保玺先生呕心沥血撰写的关于新诗体式的专著《新诗大千》问世以后,在我国诗歌界掀起一阵波澜。该书洋洋58万言,从新格律诗的体式美、自由体诗的结构美以及丰富多彩的韵式美三个方面,系统探讨并论证了新诗自诞生以来所呈现出的220多种既各自独立又多有联系的艺术体式,为新诗的创作、鉴赏以及新诗发展史的研究,提供了珍贵资料及独到艺术见地。短短月余时间,陶保玺先生就收到全国各地的著名诗人、诗评家及诗歌爱好者写来的一大批热情洋溢的贺词、信件,称这是中国诗歌界的一件大事。现将部分来信摘录如下,以供参阅。  相似文献   

15.
为了正确理解“新诗二次革命”的主张,消除对“革命论”的敏感与担心,我们必须认识到:第一,“后革命”时期,“诗界革命”与社会革命、政治革命的辩证关系;第二,不能任由新诗自然进化,中国现代诗学对促进新诗的发展已经而且还将产生巨大影响;第三.根据中国现代化与新诗发展模式的要求,现代诗学必须以辩证否定的方式才能促成新诗的复兴与繁荣。  相似文献   

16.
百年新诗一提到建设与发展问题,传统与西方总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这种反复探讨也说明了新诗对自身成就的不自信和诗体建设的不成熟。值得欣慰的是在新诗招来更多非议的新世纪,现代诗学却表现得越来越成熟和理性,一个表现就是对新诗和诗学“中国风格”的倡导。  相似文献   

17.
关于文学作品的欣赏,新课标要求学生“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情感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新大纲的规定是“感受作品中的形象,欣赏优美精彩的语言”。新诗,作为新文学的重要成就之一,在教材中自然也有重要的地位人教版初语三册和六册各安排了一个单元(人教版四年制初语六册两个单元)的新诗。其中第三册新诗单元的教学要求是“要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体会其中丰富的想象、优美的意境和诗人抒发的真挚感情,…  相似文献   

18.
本文就闻一多新诗的“建筑美“理论进行探讨.他的“建筑美“理论分为两个方面:(一)属于视觉方面的;(二)属于听觉方面的.诗的建筑美是类属于格律之中的,也就是说是属于视觉方面的“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这一理论对中国新诗的发展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笔者欲通过对这一理论的探讨以便促进新诗“建筑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1917年文学革命后,自由诗应运而生。当自由诗在“自由”的怂恿下,打破格律的束缚,彻底地“自由”时,回头却发现音乐性对诗的重要,于是,便有新诗对音乐美的追求与探索。概括起来,新诗构成音乐美的方式,主要有巧妙地运用尾韵和句中韵,利用诗的建筑形式,合理地排列诗的词藻,尽量地利用词汇、句子甚至段落的复沓回环造成音乐旋律等,这些探索至今仍令人思索。  相似文献   

20.
中国新诗诞生于五四运动前夕,以胡适的《尝试集》为开端。从此以后,它不断地接受外来影响,并融合在自己的民族风格中,涌现出了大批新诗人,如:郭沫若、徐志摩、闻一多、冰心、卞之琳等,这些诗人写出了大量新诗作品,诸如《凤凰涅磐》、《再别康桥》、《死水》、《断章》等,形成了众多艺术流派,如:新月派、湖畔诗派、小诗体派、象征诗派等。新中国建立以后,当代新诗继承了五四以来新诗的优良传统,并从古典诗歌和民歌中吸取养料,取得了显著的成就。现以《再别康桥》为例谈谈新诗的欣赏。■首先,在反复诵读中感受诗歌的音乐美。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