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叶昌前 《声屏世界》2001,(10):45-46
化人不一定能主持节目,化素质极高的人不一定能做节目主持人,这已是个不争的事实。但这决不是说主持人可以没有化,可以不要化,没有化对主持人来说是万万不能的。这化,不是广义上的化,而是一种符合传播规律和媒介特色的“主持化”。在许多优秀的主持人节目中,那种萌生于感觉、精致与奇警的化灵气,成为节目主持人形象的活跃元素,也成为主持传播艺术思维和直觉的一种方式。  相似文献   

2.
论电视节目主持人的个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俞颖 《视听纵横》2005,(4):105-106
个性是个人在特定的社会条件和化影响下产生的自身的独特性。在纷繁复杂的现代社会,“个性”已经成为立足社会、富于创造性和个体成功的重要条件。电视作为一种大众传播媒介,节目的个性特征成为观众选择的重要标准。节目主持人的个性涵盖了主持人的化修养、自身性格、年龄特征、形象特征,她应该是一种融于节目本身,自然、亲切、在有意与无意之间的情感体现。  相似文献   

3.
党毅峰 《新闻知识》2005,(10):67-69
这里所说的化不是广义上的化,而是一种符合传播规律和电视特色的“主持化”。在许多优秀的主持人节目中,那种萌生于感觉、精致奇警的义化灵气成为节目主持人形象的最活跃元素,也成为土持人传播艺术思维和直觉的一种方式。“主持化”一词与其说是一个概念,不如说是一种思维方式,在当今信息时代的大背景下,把电视的特质放到传播的理念哩,用新闻特定的机制和内在动力作用于广大的受众。这时,主持和经营是很相似的。  相似文献   

4.
《沟通》节目在释疑解惑解决问题的同时需要吸收更多百姓观点,其内容相对来说是“通俗的”,那么,在通俗中如何提升节目的化品位,使传播更有化价值呢?  相似文献   

5.
《出版参考》2006,(5X):4-4
我国电视读书节目摸爬滚打了整整10年,依然走不出整体低迷的状况,其症结何在?李爱晖在《传媒》杂志上撰文认为原因有多方面:1.多元化导致文化迷失。电视读书节目作为一种文化产品,在主流文化、大众文化、精英文化三种文化状态的共存和博弈中左右为难,举棋不定,而最终迷失了前行的方向。2.多元载体造成形态瓶颈。  相似文献   

6.
刘倩 《青年记者》2006,(22):61-62
《百家讲坛》是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于2001年10月推出的一档学术讲坛类节目。节目开办以来,一直未引起太大关注。然而在不经意间,这档只有午间和深夜才出现在屏幕上的讲课式栏目竟然火了起来,节目收视率节节攀升、品牌知名度迅速扩大,甚至成了一种众说纷纭的化现象。  相似文献   

7.
刘倩 《新闻三昧》2006,(12):30-32
“百家讲坛”是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于2001年10月推出的一档学术讲坛类节目。节目开办以来,一直未引起太大关注。然而在不经意间,这档只有午间和深夜才出现在屏幕上的讲课式栏目竟然火了起来,节目收视率节节攀升、品牌知名度迅速扩大,乃至成了一种众说纷纭的化现象。  相似文献   

8.
张群 《声屏世界》2001,(10):47-48
游戏节目近几年在广播节目中异军突起,并以其短平快的节奏,轻松愉悦的节目氛围,听众的直接参与,大容量的知识信息,被听众广泛接受和喜爱。但是,众多电台的游戏节目,大都是“你模仿我的,我套用他的”,很有一股“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的势头。其实,很多电台游戏节目的策划、主持人往往忽略了一点,这就是作为精神消费品,游戏节目天然的化品位不高和广大听众对精神化的需求日益提高之间存在着较大的矛盾。那么,如何办好游戏节目?如何主持好游戏节目?笔在多年的游戏节目主持实践中,略有心得,愿与同行商讨。  相似文献   

9.
电视化类节目主要反映的是社会意识形态中的学、艺术以及相关的精神产品的发生、发展、变化,与人们直接需求的物质生活有一定的距离,相对说来它在广播、电视中数量是有限的,以至于有人认为化节目在新闻中具有边缘性。但是,化是一种历史现象,  相似文献   

10.
柳莺  俊杰 《新闻前哨》2006,(5):60-61
名学王国维说:“戏曲,谓以歌舞演故事”。歌舞是手段,故事是核心。中国戏曲在它千百年的流传中,以故事为主要承载体,传承着中华民族的优秀化的思想内涵。戏曲广播故事作为一种独立广播体裁始于80年代,经过20多年的“磨砺”已经成为深受听众喜爱的广播艺节目。其基本定义为:戏曲广播故事是戏曲与学的综合,它取材于舞台戏曲,以故事为主导,以播讲为重要的表现手段,辅以唱腔、念白、音乐、音响等各种艺术元素。由武汉人民广播电台制作的戏曲故事《三寸金莲》,在第七届中国广播专家奖评估展示中以其深刻的内涵,精心的制作,被评为一类节目。下面我们谈谈该节目的创作体会。  相似文献   

11.
在当代电视荧屏上,真人选秀节目已经成为一种普遍流行的重要节目样式,当代真人选秀节目之所以能够在电视荧屏上盛极一时,是因为其内在蕴含着狂欢化的娱乐民主、过程化的传受互动机制、拟剧化存在的审美文化机制,这些构成了当代真人选秀节目审美文化机制的主要内容.只有建立起良性的审美文化机制,当代真人选秀节目才能超越以虚假低俗为表征的发展困境,真正地实现健康有序而生机勃勃的不断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12.
2003年第六届“金话筒”奖城市电视台电视主持人评比显示:近几年来,我国城市电视台在面对各种新闻媒体尤其是省级电视台的压力,充分发挥地域化、都市化、贴近性的独特优势,努力打造地方品牌节目,主持人素质与节目质量方面均有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13.
翁波 《视听纵横》2001,(3):90-91
电视艺晚会中的串联形态通常是指,在电视艺晚会中,在各个独立节目或节目单元之间担负衔接贯连作用的艺术表现形态及其实践运用的总和。串联形态是一种在内容上与整台电视艺晚会的主题思想、创作立意和结构范式相统一的艺术表现形式:串联形态的本质是晚会所要表达的思想化内容的有机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4.
电视文化的娱乐化倾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又麟 《新闻世界》2010,(12):116-117
娱乐化现象成为我国电视节目的一种新趋势,但并不是有了娱乐就有了收视的保证,过度的娱乐让节目显得内容空泛,而且低俗等问题也屡见不鲜,应该找出其中的不足,使电视节目变得更有品质。  相似文献   

15.
化产业是一种适应新的经济发展形势而出现的、为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化消费需求而产生的新兴行业。同时,它也是一种通过化资源的开发、创造化附加值而确立的新兴产业。而博物馆化产业是整个“大化产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由化产品和化服务两大部分组成。博物馆的化产品分为两类:一是以馆藏物为基础而设计、制作出来的各种基本陈列展览和专题陈列展览,它们是博物馆化产业的主流产品、拳头产品和长线产品;  相似文献   

16.
一是传播态势全球化: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表现在“引进来”与“走出去”交互转化的过程之中。其次表现在少儿电视与网络一体化的整合之中。二是收视群体分众化,目前,全国已开办了几十个少儿、动画频道,收视群体分众化的趋势将越发明显:三是节目内容前瞻化。要注重3岁以前幼儿电视节目的开发:要注重对未来生存环境和高科技的探求。四是制播方式互动化。首先是节目形式上的互动,  相似文献   

17.
在当今的电视传播格局中,新闻节目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而化节目的比重相对要轻得多。化节目量的偏少与质的不高已是不争的事实。尽管目前我们也做了不少工作,但对于中国本土博大精深的化的挖掘、整理、传播、再造还远远不够;尽管我们也有了像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这样的专业频道,像《探索发现》、《百家讲坛》、《大家》等一批在观众中具有影响力的知名电视栏目,但从整体来说,化传播还没有上规模、上档次、上水平。这种状况与我们这样一个有着十几亿人口和几千年明的国度是极不相称的。  相似文献   

18.
孙洪涛 《中国广播》2004,(10):35-37
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听到人们这样评价一个人:“某某很有气质”,或“某某长相一般但气质不错”。人们对一个人气质的评价是一种审美情趣的表现,也是一种审美品位的表现。任何一个人都会成为评价的客体,节目主持人、播音员作为公众人物就更是如此。他们在节目中对社会事物展开评价的同时,自己也成为受众评价的客体。  相似文献   

19.
郭男 《新闻传播》2005,(11):52-53
面对中国电视谈话节目走过的十几年,无论是理论研究者还是一线的从业人员都总结和积累了许多的经验和规律。今日,“谈话节目”仍旧是电视领域研究中的一个热点。笔者在本文着重要分析的是谈话节目诸多要素中的一个:嘉宾。既然要谈嘉宾问题,那我们就从嘉宾角度入手进行大致归类,一般来说,谈话节目的嘉宾分两种类型:一类是围绕人物以访谈为主的展示型节目,这类节目的嘉宾与主持人是平行甚至超越主持人地位的“主角”,比如《艺术人生》、  相似文献   

20.
罗攀 《新闻知识》2006,(9):48-49
当前我国电视娱乐节目吸引了越来越多人们的关注,并占据了人们相当大的娱乐空间,这种娱乐形式成为人们自觉或不自觉吸纳某种化的重要途径。看电视是人们重要的娱乐消遣形式,电视媒体以其高覆盖率及快速传递信息的优势引领着大众的注意力,但近年来诸多频道同质化的节目反而使得注意力更稀缺。面对生活和工作的压力,唯有带来轻松和快乐体验的娱乐才能深入人心且吸引注意力,因此出现娱乐化的趋势是必然的。这种娱乐化趋势已不仅仅是一种影视现象、娱乐现象,更是一种化现象,它正引领着中国电视娱乐节目悄然发生着深刻的变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