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李渔的拟话本小说集《十二楼》 ,在全书整体结构体制和单篇结构体制上都出现了很多新变化 ,这种变化与李渔标新立异的个性、过人的创造力、特殊的小说观以及话本小说文人化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李渔是明清之际极富才情的通俗文学作家,在小说、戏曲等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究其原因,可以发现:特殊的生活经历使李渔选择了通俗文学,复杂的思想意识让李渔接受了喜剧艺术,强烈的创新精神最终使李渔的“自为一家”变成现实。李渔独特的小说艺术,促进了中国古代话本小说由俗入雅的文人化进程,代表了话本小说书面化的新时期。  相似文献   

3.
李渔作为清初优秀的拟话本作者之一,继承了明末拟话本大家冯梦龙和凌初所开创的拟话本创作的优秀传统。李渔的《无声戏》模仿“三言”的体例,集中每两回小说从篇名、内容到结构均两两对应。从李渔笔下的人物、情节、主题往往可以找到“三言二拍”的影子。在小说理论上,他吸纳和融合冯、凌二人的思想,形成自己的创作理念。  相似文献   

4.
李渔是清初最好的拟话本作之一,他继承了明末拟话本大家冯梦龙和凌蒙初二人开拓的拟话本创作的优秀传统。表现在:李渔的《无声戏》模仿“三言”的体例,集中每两回小说从篇名、内容到结构均两两对应;从李渔笔下的人物、情节、主题往往可以找到“三言二拍”的影子,在小说理论上,他吸纳和融合冯、凌二人的思想,形成自己的创作理念。  相似文献   

5.
李渔的拟话本小说多是在一个虚设的情境中,展现一个体现劝惩性讽喻主题的故事,其最大的叙事特点是情节新奇曲折,引人入胜。李渔的拟话本小说借鉴了中国古典小说的叙事经验,常用正反转换、峰回路转、同异对比、以心造物等技巧来构造情节,以达到新奇效果。  相似文献   

6.
李渔作为明末清初著名的文学家、戏曲家,其传世的拟话本小说以《无声戏》和《十二楼》最为闻名。两部著作中精妙奇特的情节和人物带给读者非同一般的阅读体验,同时不可忽视的是文中明说暗喻的思想观念。本文试图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解析李渔两部拟话本小说中的思想观念,以便能够对其小说有更为深入的认识。  相似文献   

7.
王楠楠 《现代语文》2009,(12):19-21
李渔作为明末清初著名的戏剧家,对戏剧艺术有着独到的见解。在创作实践中,他往往会有意无意地在小说中体现他的戏剧思想,使得他的小说具有不同于同时代其他小说的一些特点。本文尝试分析李渔的两本拟话本小说《连城璧》和《十二楼》在他的戏剧思想影响下所形成的一些独具风格的语言特点。  相似文献   

8.
话本小说是民间说唱艺术的书面形态,自宋元以来开始在社会上广泛流行。而在流传的过程中,逐渐走出平民社会的接受群体,也获得了文人雅士的喜爱,以至于又出现了文人所作的拟话本小说。两者在形态上表现出双向互动的关系。话本小说在故事情节、艺术形式乃至语言特点上都对后世拟话本小说有着巨大的影响。由于拟话本多成书于文人,对于话本小说的采择也体现出了鲜明的文人特点,表现在对艺术形式的加工、情节的改造、体例的严整、语言的渐趋雅化等,呈现出明显的文人化痕迹。  相似文献   

9.
整体沿袭与局部调整--简论李渔短篇小说之体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渔短篇小说的体制较前代拟话本小说有所不同,在入话、诗词韵语和叙事口吻等方面均进行了调整,但这种调整并未触及话本小说体制的根本,因此其突破意义有限。李渔个人的求新思维与保守的总体环境之间的矛盾可以被视为导致这一结果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
尤侗、李渔都是清初剧坛的重要人物,他们交游频繁,且以“同调嘉宾”相称,但清代文人多对二者的戏曲褒贬不一。这些不同的评价不仅缘于李渔、尤侗戏曲的个体差异和评论者的独特趣味,更多的应归因于清代剧坛崇雅黜俗的审美观念。这一雅俗之辨有其独特内涵,既是清代高压政治文化背景下的产物,同时也是明清戏曲文人化进程中的必然,给清代戏曲发展带来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孙犁解放区短篇小说中出现的第一人称叙事者可以分为讲故事的“我”和隐含作者的“我”两种类型,它们在价值观上的和谐统一是作品产生清新俊丽风格的深层原因。论文以《邢兰》、《女人们·红棉袄》、《走出之后》和《纪念》四篇小说为例,分别从叙事者“我”的身份、“我”的话语言说方式和“我”所承担的叙事功能三个方面人手,结合孙犁自身的传统文人品性和人道主义情怀解读其解放区短篇小说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2.
香港作家李碧华通过传统文学颠覆性地改写,创作了一系列故事新编类小说。通过对其作品《青蛇》主题及叙事方法的研究,探讨了李碧华小说的创作特点。  相似文献   

13.
被称作“天下言情第一人”的香港女作家李碧华的长篇小说作品全部被改编成影视作品,其中既因为其文字风格瑰丽诡奇,表达方式类似电影剧本,也因为其小说在选材上具有吸引电影创作者改编翻拍的诸多特质。李碧华在作家和编剧之间不断转换身份,其笔下的文字与影像逐渐生出纠缠不清的联系。  相似文献   

14.
刘思谦、郭力和杨琚三人以功底深厚的前理解优势,对九十年代女性散文进行了深入研究。她们以生命哲学为整体理论构架,分别以代际代属关系中的女性生命故事、主题思想和文体(思维方式和话语方式)三个方面为研究的切入点,成功揭示了90年代女性散文的意义与价值。与此同时,她们避开以理论注解文本的常见套路,力求在对文本的分析中寻找理论生长点的研究思路,对于其他研究者也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5.
晚唐大家李贺的诗歌或大量运用小说材料,或吟咏演绎小说故事,或藏传奇故事于诗中,表现出用事隐僻、构思奇特、神怪诡异的特点,这与他喜欢涉猎奇书、爱取传说故事入诗有密切关系.李贺的诗歌创作加深了诗歌与小说间的文体交融,在诗史的演进过程中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6.
抛弃以劝世救人为目的的幌子,卸下文学载道言志的担子,直面世俗和现实,标榜娱乐,这就是李渔小说的风格和追求,也是其精神意义的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17.
李渔不但在戏曲中令人发笑的科诨来构建他的戏曲中的喜剧性情境,而且把科诨引入小说之中,在小说中插科打诨,形成李渔小说独特的喜剧性品味。李渔小说的叙述语言大量运用科诨,具有笑话体的特色;善于抓住人物滑稽性的动作和语言,塑造喜剧性人物;熟练运用谐音、谚语、熟语,善于创造富有个性特色的科诨语言;科诨富有机趣、理趣和雅趣。  相似文献   

18.
李渔短篇小说的叙事,表现出既符合于当时的常规,又将这些常规进行创新的叙事特征。从"叙事结构"、"叙事角度"、"叙事时间"、"叙事空间"等方面分析这些特征,认为李渔的短篇小说预示着古代小说的某些叙事的方向。  相似文献   

19.
清代的江西出现了数量众多的文言小说集,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引起学界的注意。邹钟的《想当然耳》和李熙龄的《冰鉴斋见闻录》就是其中较为突出的两部。邹钟,江西安福人,生于1833年,卒于1890年,其《想当然耳》影响到《夜雨秋灯录》、《斯陶说林》等文言小说集的创作。李熙龄,江西南城人,生于1791年,卒于1868年,其《冰鉴斋见闻录》文笔简洁,有《阅微》遗风。  相似文献   

20.
李渔的小说表面上具有强烈的喜剧色彩,而实际上背后包含浓郁的悲剧意蕴。这种悲剧意蕴主要包括:人生的悲凉与无奈;美的不合理的悲剧命运;封建末世的感伤情绪。悲剧意蕴的获得使李渔的小说具有一定的社会批判意义,也因此不能把李渔的小说简单地划入轻松喜剧或滑稽喜剧一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