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浓郁的诗意深邃的哲理──《游园不值》的写作艺术山西吴虹,张振邦宋代诗人叶绍翁的《游园不值》是一首万口传诵的七言绝句。这首诗写出了诗人游园不进的特殊感受。“游园”而“不值”,如何写景呢?诗人以特有的敏锐,抓住了富于启发性的自然现象,用朴素、自然的语言,...  相似文献   

2.
教材分析:《游园不值》是九年义务小语教材第十册《古诗三首》中一首赞美春天的著名诗篇,为宋代诗人叶绍翁所作。诗中描述了诗人想游园赏春景,不料轻敲柴门却许久未开,于是便猜测是园主人怕自己的木屐鞋践踏了青苔,破坏了春景。正待他扫兴地准备离去时,猛然发现一枝粉红的杏花越墙而出,诗人因此而惊喜异常,刚才失落的心情一扫而光。整篇诗的重点是训练学生有感情、有韵味的朗读。  相似文献   

3.
一能倾听。教育需要倾听,需要教师蹲下身子去倾听学生的世界。倾听是一种接纳,是一种等待,更是一种欣赏。一个会倾听的教师,他没有话语霸权,他不会粗暴地去侵占属于学生自己的言语空间,他时刻在用自己的言行诠释着教育的平等和尊重。例如一位教师在上古诗《游园不值》时,就有这样一个精彩的教学片段:生1:我想提一个问题:诗人看到“一枝红杏出墙来”时的心情怎样?师:你敢于提出问题,真能干!同学们可以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生2:我觉得诗人这时会感到很扫兴,我们从“不值”和“久不开”中就可以感受到,诗人没有遇到要访的人,多扫兴啊!师:你的意思是诗人“乘兴而来,败兴而归”。生3:我有不同的意见,我觉得诗人是很高兴的,尽管他没遇到要访的人,但他看到了“一枝红杏出墙来”。生4:我觉得应该很扫兴,因为他只看到了“一枝红杏”,没有看到里面的景色,一定感到很遗憾。生3:我反对。尽管他只看到了“一枝红杏”,但是他能想像到园子里“万紫千红总是春”,能想像到里面“光景一时新”,他的心情一定很高兴。师:你真不了起,还能联系《春日》中的诗句说自己的感受,你的意思是诗人看到了“一枝红杏”,就像是———生3:就像是看到了一个春天!师:你的想像多有创意!春天就...  相似文献   

4.
宋代诗人叶绍翁的《游园不值》是一首万口传诵的七言绝句,写出了诗人游园不遂的特殊感受。“游园”而“不值”,如何写景呢?诗人以特有的敏锐,抓住了富于启发性的自然现象,用朴素、自然的语言,含蓄、蕴藉的笔法来表现深刻的哲理和丰富的情趣,因而使这首诗显得意味深长,令人回味无穷。诗的艺术特色有以下三点:  相似文献   

5.
《游园不值》赏析○沧县实验学校/郭呈艳《游园不值》(六年制小学语文课本第十册)是南宋诗人叶绍翁的一首著名的七言绝句。诗中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一幅草木茂盛、百花盛开的春景图。作者有一次去朋友家游园观花,可园内无人,园门紧闭,没能进去。在扫兴之际,一枝娇艳的...  相似文献   

6.
《游园不值》是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十册第 3课《古诗三首》中的一首,作者是宋代诗人叶绍翁。他在诗坛上虽然算不得什么名人,但这首诗构思新颖,语言清晰,趣味浓郁,生动地反映了春天万物旺盛的生命力,成为千古名句。只要我们仔细品味,深入剖析,挖掘其意蕴,就会发现诗人在这首诗中经历了“高兴——扫兴——快慰”的情感变化过程。   南宋的许多官僚地主和名人雅士都有园林,供私人欣赏。本诗描写的园林比较幽静,树木浓密,空气湿润。门前地上,经春雨一洒,就长满了青苔,像铺了绿色的绒地毯。园外都如此之美,园内必然更美。诗人在…  相似文献   

7.
课题是文章的眼睛,也是语文教学中首当其冲需要精心设计的环节。好的课题教学可以引起悬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带领学生快速进入课文描写的情境,还可以引领学生理清课文思路。课题教学应成为每位语文教师不可小觑的环节。下面结合具体课例谈谈有效的课题教学策略。一、质疑课题,深入探究案例: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古诗两首》,谁来读读第一首古诗的课题?生:游园不值。师:谁游园不值呢?生:作者,宋代诗人叶绍翁游园不值。师:"不值"是表示不值得的意思吗?(生狐疑)师:读读这首古诗想一想,也可以查阅资料来帮助理解。  相似文献   

8.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没有对话就没有沟通,没有沟通就不可能有真正的教学。”优秀古诗是集语言、意境、情感为一身的语言模块,是语文教学的极好资源。古诗教学能让学生在整体感知、领悟、储存这些感性语言模块的过程中,让学生与古诗的作者直接对话,从中得到古代优秀文化的熏陶,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游园不值》是宋代诗人叶绍翁写的一首赞美春天的诗,这首诗情景交融,写得十分形象而又富有理趣,是一篇激发学生想象力的好教材。那么,怎样激发兴趣,发展想象,引导学生与“古诗文本”对话呢?我在教学中是这样做的:  相似文献   

9.
叶绍翁的《游园不值》一诗以它匠心独运的结构方式,为人们展示了一幅大自然春意盎然的美景,同时给人以积极向上的启迪。无论是诗的意境还是诗蕴含在其中的哲理,无不给人以清新之感,因而经久不衰,历来为人们所喜爱。但对具体内容的理解,却出现了一些问题,引起颇多的争议。一、《游园不值》中的“值”作何解?可否解作“值得”?教科书上对“不值”的注释是:没有遇到要访的人。对于单个字“值”并未作出解释。在《新编新华字典》中,对于单个“值”有几种解释,其中有“值得”和“遇到、逢着”这两个不同的义项。在这首古诗中,到底“值”该作“值…  相似文献   

10.
[案例]学习《游园不值》(北师大版四年级语文第八册)这首古诗,在引导学生看图充分想象园内美景后,我带着遗憾的口气说:"园内春光明媚,诗人乘兴而来,却进不了园,真是扫兴呀!"  相似文献   

11.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中的古诗《游园不值》,写了诗人春日游园时的所见所感,写得形象而富有理趣,其中的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一句更是脍炙人口。教学这首诗时,我紧扣诗人,引导学生不断深入理解、感悟诗人的情感,读出诗中的人来。  相似文献   

12.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中的古诗《游园不值》,写了诗人春日游园时的所见所感,写得形象而富有理趣,其中的"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一句更是脍炙人口。教学这首诗时,我紧扣诗人,引导学生不断深入理解、感悟诗人的情感,读出"诗"中的"人"来。  相似文献   

13.
<正>我们都知道,当前教学的落脚点是学生的学,课堂教学组织形态的变化都是为学生主动学习、个性发展服务的,但怎样组织学、组织怎样的学却往往令老师们感到困惑。我在一次为英国教育学博士彼特朗先生演示《游园不值》这一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古诗教学时,深深地体会到了这点。《游园不值》是宋朝诗人叶绍翁写的关于春天的诗,介绍了他兴冲冲地访友不遇,园门紧闭,无法观赏园内春花,此本是败兴之事,但由于春花(红杏)之故,他写得幽默风趣,使诗充满了喜悦的情绪和明媚的色彩。基于教学就是角色的建构,逼着尝试在建构角色、强化体验中,充分领略诗景诗情,也让自己成为教学  相似文献   

14.
《游园不值》是南宋诗人叶绍翁的一首脍炙人口的诗篇,叙述诗人游园不遂,但还是感受到了浓浓的春意。全诗含蓄婉转,但又不晦涩难懂,诗中有景,景中含情,情中寓理。特别是后两句“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成为千古绝唱,令人回味无穷。根据本诗艺术特点和高段学生学习特点,我设计了如下教学步骤:  相似文献   

15.
《游园不值》(五年制小语第八册第5课)是南宋叶绍翁写的一首七绝。叶绍翁是宋宁宗、理宗时代的江湖派诗人,善于描写山水景色,诗意含蓄,特别擅长写七言绝句,《游园不值》正是他这方面的代表作。在我国唐宋时期,许多官僚地主和名人雅士都有私人园林,修建亭台轩榭,栽种花草树木,供自己赏玩享用。在一个春光明媚的日子里,诗人准备到一位朋友私人园林里去游春,来到那座园林,却见园门紧闭,诗人只能在园门外逗留,猛然看见墙头上一枝红杏,因有所感,于是写了这首小诗。前两句写游园不值的情景。这两句用的是倒装句  相似文献   

16.
叶志芬 《吉林教育》2008,(3):105-105
【案例】 学习《游园不值》(北师大版四年级语文第八册)这首古诗,在引导学生看图充分想象园内美景后,我带着遗憾的口气说:“园内春光明媚,诗人乘兴而来,却进不了园,真是扫兴呀!”  相似文献   

17.
游园不值     
时间:一个春天的早晨地点:私人花园门口人物:叶绍翁书生旁白乐队若干人布景:一条长满了青苔的小路一直延伸至一座私人花园,一枝红杏从园内伸出了墙外(叶绍翁迈着轻快的步伐上)旁白:你可知叶绍翁?你可知叶绍翁是如何写出《游园不值》这首诗的?请听我细细道来。叶绍翁:(兴高采烈)今儿个,天气晴朗,万里无云,正是踏青的好日子。我也该出去走一走,看一看,欣赏一下艳丽的春景,也许还能找到写诗的灵感呢。(叶绍翁一路赏花观景,心情舒畅)(一书生上)叶绍翁:(作揖)仁兄,请问此处可有美景观赏?书生:(思考后)前面有一座林家花园,听说…  相似文献   

18.
《游园不值》是南宋诗人叶绍翁的一首七言绝句,描写了春天美丽的景色。虽寥寥28个字,却情感跌宕,蕴含深意,特别是后两句更是千古佳句。诗中有景有情,有理有韵,为了让学生能技文人情,领悟其理,提出以下建议:一、谈话引课,进入诗意境教学这首诗时,北方大地正值春暖花开的仲春时节。引课时,教师可让学生说一个赞美春天的句子。学生踊跃发言后,教师引言:“同学们的脑海中都有一幅春意图,老师这也有一幅春意盎然的画面,请同学们欣赏。”投影出示本课插图,进行配乐朗诵,在视听结合的基础上,学生很快进入古诗的意境。二、抓重点…  相似文献   

19.
《游园不值》是南宋诗人叶绍翁的一首脍炙人口的诗篇,叙述诗人游园不遂,但还感觉到浓浓的春意。根据本诗艺术特点和高年级学生特点,我在学生理解诗意、读通全诗的基础上激疑品词,使他们感受意境。我抓住“苍苔”、“关”、“出”三词而提问:古人写春,多写春雨、柳色、杏花,这首诗写春雨了吗?你从哪里看出来?以引导学生细读全诗,体会到苍苔定是春雨绵绵所致,也许诗人游园那天就下着蒙蒙细雨呢!接着再问“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两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你从哪些词体会出来?从“关”、“出”二词体会出什么?再想象吟诵,体验意境,利用…  相似文献   

20.
《游园不值》有文可做一、从人物角色出发,抓住诗句,要求学生合理想象.在这首诗中,诗人从伸出的一枝红杏领略到满园春色,但作者并没有写出想象中的满园春色是怎样一番情景。“请你来当一回诗人,出来想象一番,把你所想象的说说看,再写下来。”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