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论抗日战争史研究中的若干重大问题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对影响抗日战争史研究的科学性、客观性和说服力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如抗日战争的性质与研究角度、地位、领导者、中流砥柱、主战场等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认为应该更新抗日战争史研究的陈旧观念、话语系统和那些不确切的数字,从长期以来沿用的国共斗争的模式中跳出来,站在全民族的角度研究和撰写抗日战争史,全面客观地反映各个阶级、阶层、政党、派别在抗日战争中的贡献,以便使我们撰写的抗日战争史能够为各方面更多的人所接受.  相似文献   

2.
杨弢  刘乃秀 《今日教育》2007,(4S):22-22
2005年8月.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国人民纪念抗日战争胜利六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掀起了抗日战争史研究的新高潮.一批抗日战争史研究新成果纷纷出现。这些新成果中不乏对先前研究结论的质疑和批评之声,例如:《历史教学》杂志2005年第11期刊登中央党校郭德宏教授《论抗日战争史研究中的若干重大问题》一文.郭教授从抗日战争史研究角度、领导者、主战场、三次“反共高潮”、抗日人物评价等13个方面对抗日战争史研究的传统结论提出质疑和商榷.表达出有别于传统历史教材基调的“新声音”。在抗日战争史的教学过程中.对于这些新的研究成果.中学历史教师是应该固守历史教材中的“老基调”.还是追随历史学术研究的“新声音”呢?历史教师如何正确把握学术研究新成果这种新课程资源?  相似文献   

3.
高等教育史学科建设再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高等教育史学科建设再探刘海峰高等教育史是高等教育学的一门基础学科。笔者曾于1992年12月撰写《高等教育史学科建设初探》一文,初步论述了高教史学科的性质、地位、作用、研究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本文将在前文的基础上,主要从中国高教史的角度,进一步论述研究高...  相似文献   

4.
抗战史研究的多维视角──评《华北战火──震惊中外的百团大战》符浩今年是中国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在这个时候推出的《抗日战争史》丛书,以实事求是的研究,全方位、多视角、多层次地向广大读者展示了抗日战争的全貌,对推动抗日战争历史研究,促...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随着抗日战争史研究的走向深入,地方抗战史的研究逐渐引起了广大史学工作者的关注和重视,因之不少论著相继问世,1994年底由广东人民出版社推出的《广东人民武装斗争史(抗日战争时期)》便是其中之一.这部35万言的论著.是由广东省人民武装斗争史编纂委员会组织、华南师范大学张正、冯鉴川、郑可益三位老师撰写的.通读全书.笔者认为,其主要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6.
文化是历史研究的一部分,尤其是战争文化,自90年代以来已经成为国内外史学界关注的热点。抗日战争是近代中国百余年来第一次取得反侵略完全的胜利,对其文化研究迄今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澳大利亚悉尼科技大学教授冯崇义博士积多年教学与研究之精华,撰著《国魂,在国难中挣扎》一书,对抗日战争时期文化的发展进行了全方位的探讨。《国魂,在国难中挣扎》属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抗日战争史丛书续编》的一种,它从文化反映社会的角度向世人展示了抗日战争恢宏的气势和壮观的场景,勾勒出民族危难中复杂纷纭的社会心态和众生相,在内容和…  相似文献   

7.
权威的中共党史教科书都从"史"的角度归纳过抗日战争胜利的伟大意义,然而从"论"的视角阐释抗日战争推动并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对研究抗日战争胜利的深远意义,对深入研究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壮大乃至整个中国历史的巨大变迁,亦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8.
九十年代以来抗日战争史有关问题研究概述徐继良前事不忘,后世之师,回顾和探讨抗日战争历史,借鉴其经验,对弘扬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精神,促进祖国统一、民族团结和国家富强具有重要意义。当此,中国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之际,对这段历史的研究进行总结,更是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软性历史虚无主义悄然出场。软性历史虚无主义更善于乔装打扮,选材更加广泛,手法更加多样,策略更加迂回,以多重方式间接虚无抗日战争史,对“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造成了挑战。对此,“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应在把握软性历史虚无主义主要手法及危害、出场原因的基础上,“破”抗日战争史中软性历史虚无主义之害,“立”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中流砥柱之形象。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将抗日战争史学术研究与课程教学有机结合,增强课程的学理性;引导学生树立唯物史观和大历史观,把握抗日战争的全局与主流;弘扬抗战精神,贯通抗日战争史的“历史、现实、未来”。  相似文献   

10.
为了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唤起国人对60年前我们民族所经历的痛苦与屈辱、抗战胜利艰辛与奋斗的回忆,本人撰写了这篇文章,主要论述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人民在党的领导下,为克服严重经济困难,采取的一系列经济方针、措施和取得的成效。  相似文献   

11.
抗战初期,各地资金纷纷涌入上海,到1940年在上海形成了50亿元规模的巨额游资。当时游资拥有者对国民政府缺乏信念,加上内地亦无容纳游资的良好环境,上海巨额游资最终未能内迁后方,支持抗战经济。这些聚集在上海的巨量游资,由于没有正常的投资出路,纷纷从事外汇投资、炒买股票、囤积商品、房地产炒作等投机活动,它造就了抗战初期上海孤岛经济的畸形“繁荣”,导致战时上海物价飞涨,通货膨胀,对抗战经济产生了较大的负面影响,同时也为后来国统区经济的迅速崩溃埋下了伏笔。  相似文献   

12.
菲律宾华侨对抗日战争的贡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菲律宾华侨虽身在海外,但他们心系祖国.中国抗日战争爆发后,菲律宾华侨除捐款支援祖国人民抗日外,还组织义勇军,奔赴抗日前线杀敌报国,为中国抗日战争作出了自己的贡献.太平洋战争爆发后,菲律宾华侨又在侨居地组织游击队,奋起抗击日寇,为菲律宾的抗日活动同样作出了自己的贡献.菲律宾华侨的抗日救亡活动,在中国和菲律宾的历史上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谱写了中国和菲律宾现代史上的重要篇章.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30年代掀起的抗日战争是中国历史上反抗外国侵略的一次壮举。它充分显示了中国人民不可侮的伟大民族精神。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在抗日战争中起了强大的支撑作用。上海抗战化在全国化发展中具有典型意义。随着战争进程的跌宕起伏,上海化的发展也相应经过了几个发展阶段,经历了从左翼革命化向抗战化的转变,抗战化的高涨,“孤岛”时期的化抗争和沦陷时期的化苦斗。抗日战争时期上海化发展的脉络从一个侧面展示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抗击日本帝国主义的英勇历史。  相似文献   

14.
抗战时期,根据地党和政府与民众团体之间的关系总体上看是和谐的。但由于受历史条件和思想认识的影响,根据地部分党政干部民众工作中的不足和民众团体中存在的不良倾向,成为制约党与民众团体关系顺利发展的重要障碍。为克服这些问题与不足,党通过规范党(政)民关系,发扬民主和实行“三三制”,以及开展整风等措施调整与民众团体的关系。党的这些努力与举措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严歌苓是个有责任感的著名旅美作家。她认为作家不该写当代的东西,因为未经不断思考的东西没有深度,所以她的很多小说都是以上世纪中国抗日战争到改革开放为时代背景。她的长篇力作《第九个寡妇》讲述的是从抗日战争到改革开放中国大陆半个多世纪以来发生在民间的历史事件。小说围绕第九个寡妇王葡萄救公爹的义举展开。拟从马克思主义生存论的角度探析王葡萄如何在那样一个艰难的历史时期成为当代文坛第一个快乐的寡妇。  相似文献   

16.
抗日战争时期,彭桂萼撰写的分析抗战形势、文艺兵应如何参加战斗和云南抗战文化的动态等方面的时评文章,反映了一个文化人所具有的思想水准和爱国情怀,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对振奋民族精神、推动抗战文化的发展和夺取抗战的最后胜利都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国民参政会是抗战初期国共合作的产物,是国民政府创造民主气氛,进行民主抗战的体现。它的成立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国民政府的政治态度和抗战政策的变化,顺应了广大人民抗日的政治愿望,推动了抗战的进程。但是,由于国民政府的专制独裁统治,国民参政会成立不久便表现出了极大的局限性,原本能作为反映民意、决定国家大政方针的代表机构,却成为国民政府控制下的一个无职无权的民意咨询机关。  相似文献   

18.
1942年3月,史迪威出任中国战区参谋长兼中缅印战区美军司令。1944年10月19日罗斯福屈从蒋介石的强硬要求,解除史迪威职务,将其召回国。史迪威事件在中美关系史的发展过程中有着相当重要的地位,对当时中国抗日战争、世界范围内的反法西斯斗争甚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冷战的发端都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傅作义是中国历史上一位重要的历史人物。他不仅是一代抗日名将,而且担任了15年的绥远省主席。在担任绥远省主席期间,特别是在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之前,他抓住这一难得的和平时期,采取多种措施努力发展农业;抓住“开发西北”的机遇,积极发展新兴工业;发展交通通讯;努力稳定金融局面;促进教育的发展。在比较短的时间内,就使绥远地区有了较大的变化,对绥远的经济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  相似文献   

20.
在1937年"七七"事变后,老舍为了扩大抗战时期的文艺宣传,毅然投身到全国文艺界的抗日大军中,他此次南下,途经襄阳,写了一些与襄阳有关的诗篇和剧本,尽管凤毛麟角却微言大义、意旨隽永。于其中,老舍倾情赞美了襄阳恬然如画的自然风物,深厚悠远的历史文化底蕴,兼其中心要义,鼓励广大民众为保卫秀美的家园而战。老舍笔下的襄阳是自然美与人文美的统一,既有江南女子的温婉秀雅,又怀北疆男儿的勇武刚烈。老舍笔下的襄阳人民,在抗战时期表现出了英雄身上的英勇豪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