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朱光潜是中国中西比较诗学的先驱人物之一,他以其对艺术的敏锐感受,对早期中国比较诗学做出贡献。其《诗论》即集中体现了朱先生的跨文化视野及实践:通过对中西诗共同原理的比较与阐发,强调了比较诗学研究的共通性与异质性。这种自觉性研究虽有不成熟的缺陷,但在中西比较诗学史上已有重要的影响及贡献。  相似文献   

2.
纯诗理论是诗学中一个重要理论命题,随着象征主义诗歌而崛起,从西方传入中国后却发生了异变。具有代表性的诗论家的纯诗理论表述中可以看出中西纯诗理论产生、流变及两者的异同。  相似文献   

3.
在20世纪上半叶中国新诗现代化的进程中,一些诗人和诗论家以个人化的诗学阐释构建起具有本土化特质的现代象征主义诗学体系。这一诗学体系从起步建设到成熟深化及至开放融合的建构轨迹实为一种合目的与合规律的诗学呈现,其中西融合的建构机制实现了中国传统诗学和西方现代诗学的会通,其面对新诗创作实践和张扬新诗本体特质等鲜明的建构特征为中国新诗的本体发展作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4.
叶维廉是一位集诗人、学者和翻译家为一身的著名海外华人,具有独特的文化身份和卓著的学术成就,特别在中西比较诗学的理论创新与汇通性研究实践方面卓有建树。他首先将“模子”理论引入比较诗学领域,用先建构二元对立再消解二元对立的独特方法为中西诗学比较开拓了新的研究范式。叶氏以自已丰厚的中西文化底蕴与双语优势,独创性地以中西语言与诗为根基,分析梳理出中国古典诗歌与美国现代诗歌在意象呈现方式上的美学趋同性,进而探析出中西诗学“共同的美学据点”,为中西诗学的汇通性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方法。在中西语言之间、中西文化之间、创作与研究之间的“打通”实践,不仅成就了叶维廉独特的学术个性和智慧风貌,也使他成为海外华人留学生群体中典范性的学者之一。  相似文献   

5.
民国诗人、学者胡怀琛的著作《诗的作法》主要主张诗是发抒情感的文字,因情感无新旧,故以此可通融新旧体诗及中西诗学.这是中国诗歌及其理论在晚清、民国初年受到社会变革、中西方学术交互作用与影响而发生深刻变化的体现.著者的诗学观多是既有传统诗学的观点,又有着新的思想,但也存在着过激和浅薄的一面.  相似文献   

6.
钱钟书先生在其《诗可以怨》这篇文章中,从创作论与主体创作心理角度出发,以博古通今、汇通中外的学识与眼光将"诗可以怨"的传统诗学命题进一步彰显。钱钟书先生不仅论证了"怨"与文学创作密不可分的关系,同时对传统诗学理论提出质疑与纠正。并探索分析了中西"怨诗"共同的创作心理机制,体现出钱钟书先生在中西比较诗论上的贯通以及发现者的敏锐眼光。  相似文献   

7.
梁宗岱是20世纪30年代重要的诗歌理论家,他以融通中西的平等眼光撰写了大量成熟的比较诗学论文,对中西诗学进行了微观而深入的比较,分析论述精细严密,并且专注于诗歌艺术的探讨,对我国新诗建设有着独到的理论建树,特色鲜明。梁宗岱对中西比较诗学史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在中西比较诗学的前学科时期具有相当的地位,对中西比较诗学建设作出了努力。  相似文献   

8.
梁宗岱象征主义诗论,在中西诗学交流的广阔背景下,注重形式的美感力量。在其象征主义诗学建构的过程中,对于诗歌应该具有的审美价值,在中西诗学交流的背景下对外在文化世界的理解及对象征主义诗学阐释时所显露出来的思维方式和认知方式上都有着与众不同的地方。梁宗岱的诗学话语颇具理性思辨力,但也夹杂着中国传统点悟式的感性点评话语。梁宗岱在追求"诗与真"的过程中所表现出的自由精神,对现代文人的精神建设有着深刻的启发。  相似文献   

9.
中国文人素有饮酒赋诗的传统,对陆游来说,酒是他生命中的一个举足轻重的要素,酒诗更是他情感生活的一面镜子。从诗题来看陆游蜀中的诗歌,以酒为名,以醉为题的诗就有大约五六十首。从陆游的这些酒诗中可以体会到一种酣畅的气势,一种高昂的激情。  相似文献   

10.
谭桂林教授长期从事现代文学与宗教、现代中外诗学比较的研究工作,最近在现代中西诗学比较方面出版了专著《本土语境与西方资源》(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年版)。此书共有十一部分,绪论《中西诗学交流与现代中国诗学的现代性建构》指出中国现代诗学的现代性建构主要从西方诗学中吸取了自由、知性、戏剧化与反讽这四大原则,以此为整个著作对中西诗学关系的论述定下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11.
本文试对古代诗歌中酒的运用作探述,旨在通过对诗中所写酒的理解感悟,来探寻隐藏其中的内涵.诗歌中所写酒往往是诗人的一种情感寄托,蕴藏着自己的悲欢离合与喜怒哀乐.我们关注诗歌中的酒便有"品诗中之酒,晓世间之理".  相似文献   

12.
中国比较文学是以中西比较诗学为发端并取得突出成就的。中西比较诗学既是近代以来中西文化比较自觉意识增强的自然选择,更是中国传统诗学自身发展的必然结果。回顾这一历程,有利于当前中国比较文学和现代汉语诗学的建设与发展。  相似文献   

13.
朱光潜在比较文学方面开拓了中西诗学互相阐释的先河,《诗论》是其中西诗学观点的集中体现,以谨严的分析和逻辑的归纳弥补了王国维等人在体系方面对中西比较诗学的不足,他希冀打通中西,运用西方理论解释中国古典诗歌,又用中国古典诗歌和理论印证、阐发西方诗学,使中西方互相融合,用调和折衷的诗学建构体现以中格西、以西释中的研究方法,在双向阐释中寻求跨东西异质文化寻找共同性的努力,对后来的许多致力于中西比较的学者进行了互证互释的开拓式启发。  相似文献   

14.
异形诗以其特有的排列形式和诵读方式,在中西诗歌史上占有不可忽视的地位。中英异形诗均突出了诗歌的感性形象和绘画性。从回文诗、视觉诗、抽象诗的分析中可见中国异形诗注重表现,讲究含蓄,强调朦胧的意境美;英国异形诗注重再现,感情激越,直抒胸臆。异形诗的对比分析显示出中英文化、思维和传统诗学的差异。  相似文献   

15.
异形诗以其特有的排列形式和诵读方式,在中西诗歌史上占有不可忽视的地位。中英异形诗均突出了诗歌的感性形象和绘画性。从回文诗、视觉诗、抽象诗的分析中可见中国异形诗注重表现,讲究含蓄,强调朦胧的意境美;英国异形诗注重再现,感情激越,直抒胸臆。异形诗的对比分析显示出中英文化、思维和传统诗学的差异。  相似文献   

16.
姚文燮的《昌谷诗注》是李贺诗歌注解中影响比较大的一种,姚氏认为李贺诗歌蕴含着"孤忠、哀激"之情,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才形成了其注本"以史注诗"的特色。这又与姚文燮以"性情论"为核心,并强调有所寄托的诗学思想有着内在的一致性,而《昌谷诗注》中的"讥讽"和"自伤"说正是姚氏这种诗学思想的具体体现。姚文燮的诗学思想其实是受了家族学术、当时的"杜诗学"等影响而产生的,并且有着其自身的特殊意义。  相似文献   

17.
“契合”与“融汇”是梁宗岱象征主义理论的两个基本观点。梁宗岱从哲学与艺术两方面,构筑起“契合”说中诗与自然、心灵与宇宙的相互关系。同时,他也注重于从融汇和比较角度来认识中西艺术,再建新的艺术理论。他充分强调了传统文化精神,对于借鉴西方学说、吸纳外来思潮的认知作用与同化作用,始终在中西艺术交流中保持自身民族化的对话基础。梁宗岱的诗学理论为象征主义的中国化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8.
崛起于20世纪40年代特殊时代境遇与文化语境的西南联大现代主义诗群,在继承中国现代派诗歌传统与借鉴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诗学特征。自觉执著地寻求诗歌与现实的平衡,时代与自我的平衡,知性与感性的平衡以及中西诗艺的融合,是其诗学特征的核心。  相似文献   

19.
以《诗麈》、《载酒园诗话评》为主要依据,讨论了黄生的诗学思想。认为黄生所说的“比兴深微,寄托高远,有得干性情,有裨干世教”是他论诗的纲领,从这四个方面对黄生诗学思想加以阐发,认为在黄生的诗论中,把比兴提到形象思维层次,提高意境创造高度;对“诗品”与“人品”关系的论述;对性情与“理”的关系和“理”的概念的诠释;对诗歌既要重“世教”又不能是说教的阐述,等等,都有新意,这是我们今天仍然重视黄生论诗著作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0.
中国古代文学中诗与酒交融现象具有一定的美学内涵,酒主要呈现出生命表现形态,诗属于其中的内核,诗与酒的交融审美特征就是醉,而醉又和西方酒的精神存在一定差异,主要是一种心灵状态,向往着生命的真谛.分析中国古代文学中诗与酒交融现象的美学,提出相关见解,旨在为中国古代文学中诗与酒交融文化的传承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