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最近我看了钱钟书的《围城》,深深地为书中主人公方鸿渐叹息,真有点恨其不争之感。方鸿渐最大的特点是虚伪。他把学习的事抛开,为了完成父母的愿望勉强花钱弄了张“×××大学文凭”。家人一见此乃高等学府文凭,乐得合不拢嘴。我真可怜方鸿渐的父母亲,他们凑钱给儿子读书,希望他成才,却怎么也不会想到看似老实的儿子也骗了他们。唉!“多少年来的辛勤要付之东流。”尤其是方鸿渐以前的丈母娘把这事刊登到报纸上,想让他出出风头,让人佩服。看来这下得遭殃了,没想到方鸿渐知道后,只是呆呆地站着,有点不好意思,居然,没有流露出羞愧之情,让人见了…  相似文献   

2.
围城     
方鸿渐在欧洲留学四年换了三所大学,最后从爱尔兰骗子手中买了子虚乌有的克莱登大学哲学博士学位,与苏文纨乘同一条船回国。同学的时候,苏文纨并没把方鸿渐放在眼里,这次同船回国对方鸿渐的家世略有所知,人也不讨厌,似乎也有钱,她于是准备向方鸿撕示爱。但因为稍微矜持了一点,方鸿渐竟被已有未婚夫的放荡的鲍小姐引诱了  相似文献   

3.
如今中国留学市场的火爆已经不容置疑,留学的两端连接着“升学”与“就业”。 “升学”与“就业”都是当今中国人相当重视的问题,也是我国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对矛盾。文凭在今天的社会起到的是求职敲门砖的作用,只有拿到含金量高的文凭才能找到好工作:而一旦人们对现在的工作不满意时,也会把再次接受教育作为改变人生轨迹的杠杆。但是盲目选择留学,选择错了国家及留学方向,不但会损失了金钱和时间,更是对人生前途的一大浪费。本期的留学话题将帮你锁定留学目标。  相似文献   

4.
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人们常常把学历作为衡量人才的标准。不少的单位、企业在招聘人员时,招聘条件之一就是应聘者是否具有本科以上学历,是哪一所大学毕业,好像学历越高,毕业学校是名牌大学,此人一定有能力,是人才。但现实告诉我们,一纸文凭不能简单地肯定其就代表水平,就等于能力。不可否认,由于受种种因素的影响,一些学生读完书后获取的一张文凭,是为了安慰父母,或是为了应付单位。而也有不少学生在获得文凭的同时,还学会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具有了具体实践操作的技能。这二者的差别,如果仅用一张文凭来衡量,就失去…  相似文献   

5.
余毛毛 《广西教育》2007,(12C):10-10
“你儿子我……”,你总是这样开头,你总是这样油腔滑调,你总是这样向我暗示你要滔滔不绝了,你总是以这样的方式让我明白,我拿你没什么办法,我要是亏待你就是亏待我自己。我不知道你是在向我表达你的谦虚还是你的傲慢,你好像在不经意间伸出一双手,把我这棵树往上拔,你让我痛楚得很,我知道你会把我拔出来,  相似文献   

6.
做人的成本     
著名学者陈之藩在青年时,胡适先生给了他一张400美元的支票,资助他到美国留学。陈之藩后来有了钱马上就还给胡适先生。还写了一封信致谢。胡适接到信后给陈之藩写了回信:“之藩兄:谢谢你的来信和支票.其实你不应该这样急于还此400元。我借出去的钱,从来不盼望收回,因为我知道我借出的钱总是‘一本万利’,永远有利息在人间。”  相似文献   

7.
文凭是一种证明,证明你受过什么教育。可如今在我们这个文明古国,文凭成了万能通行证。如今三教九流七十二行,行行招兵买马时都要这张“通行证”。没有这张“通行证”,你就是身怀撒豆成兵的  相似文献   

8.
张沐一 《新读写》2010,(1):61-61
《围城》的故事是围绕着主人公方鸿渐的留学、回国、恋爱、奔波、工作和婚姻等一系列活动展开的,其中蕴含着十分丰富的讽刺情节。 留学时的毕业伪证虽然不是重头戏,但这个事件的真实性仍然体现出了一份轻描淡写却意味深长的讽刺,并在此后一直若隐若现地提醒着人们这份辛辣的存在。  相似文献   

9.
方鸿渐是一个情感专一的善良、正直的知识分子,他的性格并不软弱,但他为人处事有时显得忍气吞声,是因为他在留洋时没能获得正式文凭。  相似文献   

10.
试论方鸿渐     
在《围城》的开篇处,作者钱钟书在介绍方鸿渐的身世行状时对这位小说主人公下了这样一个评语:“他是个无用之人”。后来在第五章,方鸿渐一行五人赴湘西任教职,由于正值抗战时期,内地交通及生活条件又较落后,他们一路颠踬困顿,吃尽苦头,就在旅途即将结束,目的地抬头可见之时,方鸿渐问好朋友赵辛楣:“你经过这次旅行,对我的感想怎么样?觉得我讨厌不讨厌?”赵辛楣的回答是:“你不讨厌,可是全无用处。”方鸿渐对此的反应是“苦笑”,“闷闷不乐,不懂为什么说话坦白算是美德”。可见,他私下里也承认这样的评价虽不中听,却很中肯。到小说将要煞尾时,方鸿渐与妻子孙柔嘉为职业事大吵了一通,又得知仆人李妈已打电话请柔嘉姑母来给柔嘉助阵,便要躲出去,气得柔嘉大骂“Coward(懦夫)!Coward!Coward!”这三处评语分别从叙述者、朋友、妻子及当事者本人四个角度给了方鸿渐一个共同的结论:“无用”(懦夫正是无用者的典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