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落实国家“九五”重点图书规划,进一步推动《中国古代出版通史》的编纂工作,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中国编辑学会和山东省出版总社于1996年11月26日至28日在山东济南联合召开了《中国古代出版通史》编纂座谈会。中国编辑学会会长刘杲、上海市新闻出版局原局长宋原放、江苏省新闻出版局原局长高斯、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副所长余敏、中国编辑学会常务副会长邵益文、北京市新闻出版局局长何卓新、山东省出版总社社长石洪印以及吴道弘、刘光裕等出版史研究专家共17人出席会议。会议对编纂《中国古代出版通史》的意义、指导思想、框架、组织结构和措施等展开了充分的讨论。  相似文献   

2.
1998年末 ,集中国印刷源流之大成的《中华印刷通史》(以下简称《通史》)的繁体字本在台北出版了。《中华印刷通史》的编纂和出版凝聚着海峡两岸众多印刷出版同仁的心血 ,是海峡两岸出版印刷同仁合作的结晶。一编纂《中华印刷通史》(当时称《中国印刷史》)的动议 ,始于80年代中期。1988年初 ,台湾中国文化大学李兴才教授率团来京 ,笔者与李先生面晤并讨论了印刷史问题 ,彼此在“应从科技史角度研究和著述印刷史”等方面达成共识。为尔后用“大印刷史观”研究和著述印刷史奠定了理论基础。1993年12月 ,在中国印刷博物馆奠…  相似文献   

3.
中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也是一个有着悠久出版历史的泱泱大国。鉴于历史的原因,至今还没有一部为世人公认的权威性的《中国出版通史》,这不仅和我国的国际地位不相称,也和当今出版事业的繁荣发展不相适应。伴随着出版事业的发展,这几年对出版史的研究已引起出版界的广泛重视。早在20年之前,叶再生先生已着手这方面的潜心研  相似文献   

4.
曹之先生《中国出版通史·隋唐五代卷》是中国第一部全面系统研究隋唐五代出版史的学术著作。此书具有内容全面、条理清楚,化整为零、各个击破,表以附文、图文并茂等特点,对古代出版史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范军 《出版参考》2021,(11):33-35
出版通史的编纂与刊行,当以史料的整理和个案研究为基础.近现代出版史领域,大学出版史研究至今是薄弱环节.加强出版机构史尤其是我国大学出版社社史的编写,当引起学界和业界重视.近期刊行的《哈佛出版史》《厦门大学出版社社史(1985-2020)》都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6.
《中华人民共和国出版史料》(以下简称为《史料》),是由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和中央档案馆联合编纂的。收入的史料,起于1949年,计划第一阶段止于1978年,第二阶段止于上世纪末。按年编辑,每年一卷,个别年份每两年一卷。已经出版11卷,还要出版若干卷。这套史料的出版,对研究新中国出版史,推动出版科学理论建设,促进出版事业的改革发展,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最近读了两本中国出版史,感到很亲切,如逢故人。一本是宋原放、李白坚著,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印行的《中国出版史》,另一本是吉少甫主编,曹予庭、杨震方、周元高、顾承甫四人执笔编纂的上海学林出版社印行的《中国出版简史》。如果只凭书名猜想两书的内容和篇幅,会以为后者单簿,而前者详备,其实不然。《中国出版史》从“雕版印刷术发明前的文字传播”到“中西文化冲突中的近代出版事业”,时间上只写到20世纪初叶。书后有一篇宋原放编的《中国出版大事年表》,也只  相似文献   

8.
书业内外     
《中国书法史》出版工程竣工 据《中国新闻出版报》报道:江苏教育出版社精心打造的7卷本《中国书法史》出版工程竣工,书法的故乡迎来目前最完备的中国古代书法通史著作。在3月25日于北京举行的首发式上,与会专家盛赞其划时代贡献。江苏教育出版社历  相似文献   

9.
吉少甫先生的《书林初探》最近由上海三联书店出版。这是作者在1980年后13年中发表过的25篇有关研究出版史问题文章的结集。一部分是对中国出版史和中外文化交流史的研究,如论述中国古代出版事业的特点,近现代著作物的版权、编辑、专业作家、稿酬、版税的由来,《圣经》的翻译和出版,马列著作在我国的传播等,还有专文论及为中日文化交流做出贡献的田中庆太郎、内山完  相似文献   

10.
<正>2018年1月11日,安徽教育出版社国家出版基金项目、安徽省文化强省项目———《中国阅读通史》分享会暨赠书仪式在北京中国国际展览中心成功举办。主编王余光教授分享了《中国阅读通史》的内容特色和13年艰辛的写作历程。王波先生高度评价《中国阅读通史》的出版价值和学术价值,认为《中国阅读通史》的出版标志着"书学三史"的首次合拢,不仅填补了中国阅读史研究的空白,而且使中外阅读史的互鉴成为可能。安徽教育出版社副总编辑姚莉详细介绍了安徽教育出版社在《中国阅读通史》出版环节所做的积极努力,并  相似文献   

11.
我国历史悠久,文化昌盛,典籍浩繁丰富。作为积累、传播文化的出版活动也源远流长。大量的特别是早期的出版活动文献资料散见于古代典籍和图书之中。由于历史的原因,过去很少有人进行系统地收集、整理、编纂,有些尘封已久的珍贵资料已经散失,十分可惜。新中国成立之后,由于党和政府的重视,曾出版了一些有关中国出版史的著作。出版史家张静庐曾辑注了一套《中国近现代出版史料》共八册,至今仍然是研究中国近现代出版史的重要参考书。然而,相当长时间,却少有这类著作出版。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出版事业的繁荣,出版理论的研究也出现了活跃喜人的…  相似文献   

12.
作者写的是民国出版史,心中装的是当今出版业,故行文中时时可见感慨之语,感悟之论。言外之意,会心人当能体会更多。《民国出版史》的写作基础应该是《中国出版通史》(民国卷)(中国书籍出版社2008年版),作者吴永贵曾是《中国出版通史》(民国卷)的主要  相似文献   

13.
编撰<中国出版通史>是我国出版界的一件大事.众所周知,中国出版事业源远流长,中国是世界上出版历史最悠久的国家之一,在世界出版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和分量.中国出版事业不仅直接推动和促进了中华文明的形成和发展,而且为世界出版事业和世界文明的进步与发展作出过十分重要的贡献.  相似文献   

14.
彭波 《传媒》2009,(3):32-32
本刊讯 由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承担的国家社科基金重点资助项目、国家“十五”、“十一五”重点图书出版项目《中国出版通史》已于2008年12月出版。2009年2月26日,《中国出版通史》出版座谈会在新闻出版总署举行,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许嘉璐,新闻出版总署署长柳斌杰、副署长李东东、邬书林、阎晓宏,原新闻出版署署长、《中国出版通史》编委会顾问宋木文,新闻出版总署原副署长、《中国出版通史》编委会主任石峰等编委会领导以及20多家出版单位负责人和专家学者出席座谈会。  相似文献   

15.
《方汉奇文集》和《宁树藩文集》在长江新闻学院和李嘉诚基金会的资助下 ,近日由汕头大学出版社出版。这是长江新闻传播系列丛书 (史论篇 )中最先推出的两本巨著。其中 ,《方汉奇文集》原拟书名为《发现与探索》(以“方汉奇新闻史文集”作为副题。现改称《方汉奇文集》)。和作者前此出版的《中国古代的报纸》、《报刊史话》、《中国近代报刊史》、《报史与报人》《新闻史上的奇情壮采》、《中国新闻事业简史》、《中国新闻事业通史》(三卷 )、《中国新闻事业编年史》(三卷 )、《中国新闻传播史》、《大公报一百年史》等书一样 ,这部文集闪现…  相似文献   

16.
2009年2月26日,我到新闻出版总署参加《中国出版通史》出版座谈会时,惊悉王益同志已于25日晨病逝,深感悲痛。看到会场上陈列的一大摞每套九卷的《中国出版通史》,我的脑海中清晰地记起王益同志2001年2月19日出席《中国出版通史》第一次编撰工作会议上讲话的情景。他说:“出版史要强调研究,不能是资料的堆砌。  相似文献   

17.
著名香港史专家刘蜀永主编的《简明香港史》一书近日由香港三联书店出版。该书是涵盖香港古今的通史性中文著作,共分十个章节,涉及古代香港、近现代  相似文献   

18.
《中国新文学大系》的出版,为中国文学事业和出版事业矗立起了一座丰碑。第一辑自30年代编纂出版以来,经过文学界、出版界几代人的努力,已出版了第二辑(1927—1937)和第三辑(1937—1949),第四辑(1949—1976)的编纂即将告成,第五辑(1976—2000)的编纂也已列入规划。正当“大系”全书完成指日可待之际,想不到曾经发起并领导编纂“大系”的第一代编辑家、“大系”第一辑主编赵家璧同志,不幸于1997年3月12日与世长辞。赵家璧同志一生从事出版工作,为我国新文学和出版事业的发展作出不可磨灭的贡献。现刊录赵家璧同志生前和领导编纂“大系”的第二代、第三代编辑家丁景唐、江曾培关于《中国新文学大系》三人谈中的一次谈话,以示对他的深切悼念。  相似文献   

19.
出版界同人对张静庐的七卷八册的《中国近代出版史料》是非常熟悉的。由于仅仅收录近现代,读者更感不能满足。编纂一部丰富些的通史性质的《中国出版史料》,是我国出版界许多同志期待很久的愿望。  相似文献   

20.
中国书籍浩若烟海,“为人作嫁衣裳者”古已有之。然而古代书籍的演革,古人的编纂方法、经历,古籍的成书过程,往往鲜为人知。了解古籍的编纂历史,无疑可以更加细致地了解中国灿烂的文化源流;借鉴古籍的编纂过程,可以从中汲取宝贵的经验,从而“古为今用”,繁荣社会主义的出版事业。《中国书籍编纂史稿》就是为了这个目的而应时编著出版的,它把书籍的形式和内容、考古发掘的实物和文献资料中的有关记载相结合,系统地阐述了书籍从产生到发展的整个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