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大学组织冲突与大学的改革和发展相伴相生,大学组织冲突主要表现在大学身份认同、行动安排以及组织设计等方面。从组织的立场上看,如何正视冲突、管理冲突、设计有效制度、限制冲突的消极作用、发挥冲突的积极作用,是大学组织发展的重要任务。在大学的身份问题上,必须突出大学组织的学术个性。在大学治理结构上,围绕学术组织的独特性质,一方面还微观政治的本来面目;另一方面,在学者社区和管理绩效间求得平衡,从个体行为层面开始,设计有利于人才培养这一核心的现代大学制度。  相似文献   

2.
论学术资本主义的生成逻辑与价值冲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学术资本主义是一种市场导向的知识生产与转化方式,是一种基于专业化理念的大学组织与管理模式,是一个影响大学及其成员身份定位的文化系统。政治上的新自由主义浪潮,经济上的资源依附压力,社会文化中的绩效至上、自由竞争理念,大学自身在全球化时代的组织转型等因素共同促成了学术资本主义的生成。学术资本主义隐含有一系列价值冲突,表现在大学自身的属性定位、学术科研导向及大学治理变革上。  相似文献   

3.
李硕豪 《高教探索》2007,4(2):24-27
权力和权力冲突是大学组织政治的本质。大学组织政治行为主要表现为马基雅维里主义、权力冲突、防御行为等。引发大学组织政治行为的因素有权力需要、控制点、管理者的管理作风等个体因素;有大学组织的模糊性、信任度、竞争程度、绩效评估和分配体系、组织文化等组织因素。要通过坚持大学学术性属性、减少管理模糊性等原则管理大学组织政治行为。  相似文献   

4.
个体情感在大学治理中尚未受到足够的重视。文章以行为经济学和道德心理学的研究为基础,探讨了个体情感在大学治理中的重要价值,构建了基于组织承诺和组织身份的情感模型,并以此为基础重审了大学的组织特性和决策风格。将个体情感视为大学治理的微观基础,是进一步推动大学治理现代化的重要视角。  相似文献   

5.
公共理性在现代大学管理中的运用在于使多元主体参与大学治理达到良好秩序,从而缓解各主体间固有的利益分歧与矛盾冲突,以达到某种程度的一致与共识。罗尔斯“公共理性”理念作为一种阐释,为多元主体参与大学治理的价值诉求与路径选择作出了回应。  相似文献   

6.
研究型大学建设中面临着组织冲突、个体冲突和文化冲突等冲突源,其冲突诱因主要包括资源短缺、身份交叉、权力分配、目标分歧、个性差异和环境压力六个方面。文章分析了冲突源与冲突诱因两者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揭示了研究型大学建设中冲突管理的要素关系,并以麻省理工学院为冲突管理的案例研究对象,解剖了麻省理工学院成功的冲突管理经验,从而为我国研究型大学建设提供启示。  相似文献   

7.
研究型大学建设中面临着组织冲突、个体冲突和文化冲突等冲突源,其冲突诱因主要包括资源短缺、身份交叉、权力分配、目标分歧、个性差异和环境压力六个方面。文章分析了冲突源与冲突诱因两者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揭示了研究型大学建设中冲突管理的要素关系,并以麻省理工学院为冲突管理的案例研究对象,解剖了麻省理工学院成功的冲突管理经验,从而为我国研究型大学建设提供启示。  相似文献   

8.
创业新时代的大学必定要承担起创新创业的使命和责任,这就要求其立刻行动起来以“创新创业”作为组织转型的核心理念和支撑行动。大学为应对来自外部“身份认同”和自身“身份塑造”两方面的挑战,推动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以及支撑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等都要求其朝向创新创业的范式变革。大学组织转型中所展现的创业型思维既彰显为革新大学制度、结构、文化、理念等维度的社会性创业精神,也指向组织及个人具体实践层面的创新创业活动所表现出的商业性创业精神。  相似文献   

9.
大学作为利益相关者组织与大学走向“多元治理”,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多元利益主体在大学治理中存在着固有的利益分歧或冲突。如何使存在利益分歧的多元主体就现代大学治理达成某种程度的共识或形成某种妥协,即达到一种“多元和谐”,罗尔斯“公共理性”观念作为一种新的阐释,为多元利益主体从冲突走向和谐提供了一个可取的思路。  相似文献   

10.
大学教师的“双重忠诚”源于其本身的职业特点和学科专业化发展趋势,也深受大学组织特征的影响.教师个体的组织归属感与追求真理的价值观是其“双重忠诚”的内驱力.“双重忠诚”深刻影响着大学组织和教师个体专业发展.大学治理应加强对大学教师“忠诚”资源的开发,通过加强学科建设、改革评价制度、吸引教师参与治理、建设组织文化等途径构建大学教师的事业基地和精神乐园,实现大学教师在学科和组织的“双重忠诚”的统一.  相似文献   

11.
大学治理离不开全球治理的国际政治环境,西方"逆全球化"动向与中国人类命运共同体战略形成价值张力,大学治理模式出现新的可能性。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全球化战略的理论和实践支点,为讨论大学治理全球化提供了思想资源。理论上的大学治理全球化存在统一模式,但不是当前模式的任何一种。中国大学治理模式"强政府"的制度特征和兼容并蓄的文化基因为全球大学治理提供了更多可能性。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大学治理全球化的实践逻辑,为大学治理全球化提供了在组织、国家和全球层面的治理框架:构筑以信任为特征的大学内部治理,构筑以提升大学治理能力为核心的大学外部治理,构筑以人类命运为支点的大学治理全球化。  相似文献   

12.
职业情绪是高校辅导员职业心态的综合反映。在相对自然的状态下,辅导员的职业情绪表现出多个维度的矛盾性:理想的"大学教师"身份与现实的"行政科员"身份之间的纠结;"高大上"的职业属性与"低微下"的职业地位的冲突;"多面手"的职业需求与"专业化"的职业理想的冲突;"超我"的工作方式与"自我"的生存状态之间的冲突等。高校辅导员这种矛盾性的职业情绪体验主要来自于辅导员矛盾的职业身份,而这种职业身份的矛盾性主要来自于高校辅导员组织归属感的缺失。通过重建辅导员组织,并给予辅导员期望的组织承诺是解决其职业情绪问题的可能出路。  相似文献   

13.
蔡元培先生在北大推行的改革,从制度层面正式确立了以教授治校为具体形式的大学学术权力制度,进而开启了中国大学的现代化进程.从此次北大改革实践来看,大学学术权力的制度构建有必要在积极营造良性制度环境的条件下,从确立学者主导、民主管理的规则与规范体系,培植“学术为本”的大学文化—认知,建立独立、权威的学术权力机构,到建构学术主导型的资源配置机制和组织行动逻辑等方面协同行动,需要通过专家型大学校长和学者群体等关键制度性能动者的共同努力来实现学术权力从观念形态向制度实践的升华.  相似文献   

14.
In the light of some recent transformations in higher education, a moral governance of university teachers is starting to emerge, suggesting a decrease of professional autonomy. By drawing on the idea of Gilles Deleuze’s ‘clinical analysis’, the aim of this article is to re-problematize the increasingly common moral image of students’ problems in the light of these recent developments in higher education. The first part of the article focuses on students’ victimization, which is followed by an analysis of the rhetoric and practice of transparency. The third part investigat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widening participation and the entry of the market model in higher education. The findings suggest that university teachers could benefit from applying a holistic, self-reflective perspective – as a contrast to many policymakers’ reductive individual perception. This perspective enables two practices: (1) the critical ethos concerned with the limits and potentials of professional identity and (2) the political mobilization of university teachers as a profession.  相似文献   

15.
对转型发展典型高校X学院5名教师的扎根研究发现,教师转型是个体因素与组织因素良性互动的结果:教师出于对学校新办学理念、定位、目标等的认同和信任,形成较高组织承诺;在较高组织承诺推动或(和)组织支持拉动下,这些教师开启转型探索之路;在组织承诺支撑下,转型教师经过探索取得了一定转型效果,获得(更多的)组织支持,进而使转型向纵深发展;对转型成功教师保持或增加适当组织支持,可维持其组织承诺水平,稳定教师队伍和组织转型成果。建议转型高校注重培养和提升教师的组织承诺,构建"软硬结合"的"全员支持""全过程支持"机制。  相似文献   

16.
由于传统的理论将治理结构分为"等级、市场"或是"股权、非股权"等,而这些分类方式并不能充分描述研发联盟治理结构的特点,因此本研究首先解释在研发联盟当中,为何必须存在不同的组织治理结构类型;继而探讨在面对不同特性的研发联盟时,如何选择适当的治理结构类型.结合交易成本经济学理论与资源基础观点,推导出影响研发联盟组织治理结构的6个主要因子,分别为技术不确定性、文化差异、资产特殊性、技术的互补性、个别公司独门技术的研发专用性、信任,据此建立本研究模型.当研发联盟的技术不确定性较高、文化差异较大、独门技术的研发专用性有较多的防范时,则采用非集中联盟;当研发联盟的资产特殊性较高、技术的互补性较大、伙伴之间的信任度较高时,则采用集中联盟.搭配这些因子的特性选择组织治理结构类型,则研发联盟有更好的绩效,反之亦然.  相似文献   

17.
本文尝试将规则认同偏好、个体信念学习调整纳入多人自愿合作的分析框架,并构建了基于转型期社区共享资源合作治理的博弈理论模型,考察规则认同偏好异质性、个体学习在社区共享资源合作治理中的作用机理,并进行了相应的仿真模拟分析。研究表明,规则认同偏好的异质性影响个体的策略选择调整,进而影响社区共享资源的合作治理,尤其是当政府在部分或完全退出社区共享资源治理情况下,对避免或弥补转型期社区共享资源“治理真空”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此外,自发治理的规则认同程度与合作治理的形成概率成正比,且规则偏好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共享资源合作治理的成本问题。但随着治理成本的不断上升,规则认同与合作治理两者之间的条件比率呈递减趋势。  相似文献   

18.
现代大学制度的本质是一种学术组织的管理,即教授治校。教授治校意在通过大学评议会的民主决策为大学立法。完善的大学评议会制度,与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共同实现了现代大学治理的三权分立,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大学制度。  相似文献   

19.

University mergers are a common practice in higher education systems around the world. Merger-related aspects such as the transformation of organizational and administrative structures, the impact on the internal funding allocation mechanisms, or changes in academic strategies and profiles, are well researched. However, the role of students in university mergers and their understanding of these processes are hardly investigated. 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identify how students are affected by merger processes. Through the conceptual framework, integrating university organizational identity theory and studies of the human side of mergers and acquisitions, this article encompasses six institutional cases in Russian higher education. These cases were selected to illustrate different scenarios of university mergers and accordingly to analyze the variety of student experience in changing universities. The project’s data included the results of document analysis, analysis of the merged universities’ representation in the public space, interviews and focus-groups with university administrators and with students who studied during the process of university merger. It highlights such perceived effects of mergers as anxiety and perceived unfairness due to post-merger changes, activization of we-they opposition between the students of merged universities, loss or transformation of organizational identity, and clash of university cultur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