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在大众文化视野中,“审美狂欢”表达了人们对当代感性文化的认同,而“审美疲劳”则意味人们对当代感性文化的抗拒。解读大众文化视野中的“审美狂欢”与“审美疲劳”,能够让人们清楚地认识当代感性文化并为当代审美文化建设提供思考。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审美文学史”论的科学性进行了辨析,指出“审美文学史”的文学史观建立在对中国现代文学史非科学非客观的基本估价上,其理论前提是以形式与内容、感性与理性、审美与功利相分裂为特征的“纯审美”标准。以这种估价和标准“重写文学史”,必然陷入思维的封闭性,审美的感性化和批评的隔膜感的审美误区。“审美文学史”论的偏颇在于脱离了我国文学实际,这种文学史并不能正确地和科学地描述中国现代文学的历史现象及其内在规律。  相似文献   

3.
齐红深主持的“日本侵华殖民地教育口述历史研究”以历史的本真言说表现出殖民教育亲历者历史记忆和感性叙述的力量,在加害国日本产生多层面的影响。原因在于它是来自历史深处的声音,是历史记忆的“活化石”。口述历史研究的特点是注重亲历者的个案叙述、注重亲历者的感性叙述、注重亲历者口述史的意义再生。近年来,口述历史的大量出现,标志着史学研究从以往的宏大叙事、间接描述和意义阐释向个案叙事、感性回忆和意义生成的转变。口述历史应当注意设置言说的环境,言说的角度只能是作为历史体验者的“我”。  相似文献   

4.
本文重新解释闻一多"诗言志"三义回忆、记录、怀抱.指出诗乃"止于心上"即记录,与拍拉图"诗言回忆"同一命题;诗即"誌",是诗人以记忆为源,用语言记录审美意象,使诗美摇曳生姿;诗即"志",乃"心之所之",诗人的心态是诗的内在形式.呼唤把蕴藏在人民群众生活矿藏的诗美挖掘出来,记忆诗美、记录诗美、弘扬高尚诗美,表现崇高理想,显示中国作风、中国气派.  相似文献   

5.
张燕 《青海教育》2004,(3):30-30
解决了健美操动作结构、路线、规格难记等困难,对普及健美操运动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为了能在较短的时间动作结构的记忆,回忆记忆法有着较实用的价值。回忙记忆法是指“重现的过程”。采用回忆记忆法来指导健美操教学,目前来看,具有适用性。  相似文献   

6.
"新感性"之所以能成为马尔库塞"新社会"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既与发达工业社会中人的"感性"的压抑性存在有关,又与马尔库塞对于现有革命主体的失望有关.感受能力、反省能力、审美能力是马尔库塞人的"新感性"概念依次相连的三个重要特征,它们的完全恢复,实际上就意味着一个正常的、非压抑的人的重新出现."新感性"的提出不仅对既有社会给予了无情的批判,而且这种人的"新感性"最终还将为人类美好社会的形成和建立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7.
想象的文化记忆--论怀旧的审美心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怀旧与回忆有同有异,在审美创作、审美接受和审美情感三个层面上,怀旧体现了其作为一种审美心理的独特性。怀旧是一种建基于回忆之上的价值甄别和想象构造,是一种想象的文化记忆,怀旧感是伤感与优美的完美结合。  相似文献   

8.
“五四”文学波澜壮阔,作品涌动着生命的色彩,情感的斑斓,综括起来,“五四”作品主要呈现出如下几种审美特质:个体感性,青春心态,冲动激锐和苦闷彷徨,这些构成人们对“五四”文学既迷恋又迷惑的情感体验,也是其耐读性所在。  相似文献   

9.
对美的事物的心灵感受主要有两种:一日优美,一日壮美。无论哪种都令人感到愉悦。优美感迷醉人,壮美感则感动人;优美可以是渺小的,但壮美必定是伟大的。按照上述美学观点,对“壮美音乐”与“优美音乐”心理功能加以比较探究,从艺术审美的角度认识和把握音乐“壮美”与“优美”的艺术规律,则是从感性和理性上有效提升审美主体对音乐作品的赏析与感悟能力的前提和基础。  相似文献   

10.
从感觉、悲情、虚无看《雪国》展现的"神秘"之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感性显现,美学是研究人对现实审美关系的一门科学。本文通过分析日本著名作家川端康成小说《雪国》中感觉美、虚无美、悲情美,深入探讨了作家与现实复杂微妙的审美关系——“瞬间美丽”,从而解析了《雪国》背后神秘之“美”。  相似文献   

11.
身体美学应在“灵”与“肉”的统一中来研究对人的血肉之躯的身体的审美创造和审美欣赏。后现代主义的身体美学的产生虽然有其客观时代性,但我们不能不看到它只强调人的感性肉体、欲望而否定人的理性精神。灵魂的严重弊病,其反理性主义、反本质主义的倾向是不可取的。要对传统美学和西方现代美学坚持批判继承的原则,才能建立起科学的有现实意义的身体美学。  相似文献   

12.
音乐艺术属于抽象的艺术领域,它的非概念性、非具象性、非语义性等特点,使审美者对它的理解有一定的难度,通过对音乐审美经验本质和功能的研究,认为音乐审美经验的积累对音乐的理解与认知过程中有着“前理解”和“净化”的性质。丰富的音乐审美经验不仅能够促进审美主体与音乐作品在感性样式上的相互契合,同时还能够提高我们的音乐审美能力.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和完美的情操,塑造完善酌人格。  相似文献   

13.
“N的A”进入句子作主语、宾语要求动词是非自主动词。大量的非自主动词既能作“N的A”的谓语,也能作“N的A”的述语。而一些非自主心理动词只能作“N的A”的述语,构成述宾结构,一些非自主能愿动词只能作“N的A”的谓语,构成主谓结构。  相似文献   

14.
记忆是对经验过的事物能够记住,并能在以后再现(或回忆),或在它重新呈现时能再认识的过程。记忆能力,在阅读中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通过信息输入、编码、储存和提取,使人的智能产生飞跃。如果缺乏记忆能力,那就失去了阅读的意义和价值。记忆,是衡量阅读能力高低尺度之一。我国古代就十分重视记忆。唐代就有“专于记诵”的贴经、墨经。宋代朱熹提出:“熟读精思”的学习理论,他认为“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朱子语类大全》)清代往往采用的是“每大段内…  相似文献   

15.
记忆是人脑对事物感知后的直接反映。所谓记忆,就是记住、记牢,“记住”心理学叫识记,“记牢”心理学上叫做保持。所谓忆,就是重新认出来或回想起来。对以前感知过的事物重新认出来,称为再认。以前感知过的事物不在眼前时,也能把它重新呈现出来,叫做回忆。实际上记忆是一种复杂的心理过程。这里的识记、保持、再认、回忆是记忆的基本过程,识记、保持是再认和回忆的前提和条件,而再认、回忆是识记和保持的结果。  相似文献   

16.
“文学源于生活 ,高于生活”,几乎人人耳熟能详 ,但“高”在何处 ,至今并未完全明确解决。实际上 ,文学比生活“高”在三点 :一、文学中多了一层作家知、情、意统一的生活感受 ,更富感染力 ;二、文学中的情景比之生活、美丑更加分明 ,更富审美价值 ;三、文学多了一层美的艺术形式 ,更有美感性。上述三统一之后 ,实际使文学成为一种审美创造。这一创造是通过肯定生活中的真善美和否定生活中的假恶丑完成的。  相似文献   

17.
在当前的多元文化语境中,中国古代文论研究需要人文化转向,即在文化研究中还原、挖掘其内在的主体精神,从而既形成理论研究的新框架体系,保持本土文论的哲学品格和话语特色,又能借助于文论精神意蕴的学习与传承,启迪当代文人生成“审美新感性”,在新的审美经验模式下寻求生命主体精神的“立言”和“还乡”。  相似文献   

18.
回忆与咏史诗之间本身就存在着内在的审美关联。杜牧的咏史诗中将这一关联演绎为一种审美回忆:借助回忆性意象的审美创造能力,将回忆性意象的缺失与诗人的情感缺憾相契合,营造一种感伤婉约的审美情调;借助于回忆的形式创造了自己的审美乌托邦,抒写着自己的审美理想。进而超越时空的限制,在瞬间的时空定格中去体验人生、体味生命,完成自己的审美感悟。  相似文献   

19.
“现量”是王夫之诗学中的重要范畴,指人的感性知识,以及由人的意识参与了的可以洞察事物本质的直觉能力。“现量说”强调艺术构思中的直接审美感兴,关注艺术真实与生活真实的统一,并且在继承“以禅喻诗”传统基础上有所超越,其思辨性和科学性都达到了中国文论史上前所未有的高度。  相似文献   

20.
空寂与闲寂——也论日本中世的审美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幽玄”、“空寂”(わび)和“闲寂”(きび)是日本中世审美意识的主流,其审美的感性向度充分体现了日本民族独特的审美传统,并影响着日本近现代艺术的世俗化进程。文章着重探讨三个问题:1.“空寂”和“闲寂”的感性特征;2.“幽玄”、“空寂”关的自然和宗教因素;3.“闲寂”关的感性向度及其对日本文化、艺术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