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 毫秒
1.
许海滨 《传媒》2017,(16):51-53
网络新闻跟帖是指网民根据网络媒介提供的新闻发表自己观点和见解的网络表达方式,其最早是作为网络新闻的副产品出现的,目的是增强网络媒介和网民的互动,使网民不仅能够寻找到自己感兴趣的新闻阅读,还能进行即时点评。发展至今,网络新闻跟帖已经成为一款重要的媒介产品,很多网民也把关注的重点从网络新闻本身转移到冗长而充满争议的跟帖上。阅读网络新闻跟帖并通过发布跟帖表达自己的观点成为网民新的舆论参与行为,值得认真研究。  相似文献   

2.
李艳  李园园 《新闻世界》2010,(8):273-274
网络新闻"跟帖"是伴随着网络的兴起而产生的一种新生事物,如今已成为网友发布意见和观点的重要平台,跟帖现象开始受到诸多网友关注。借助网络的优势,网上新闻跟帖迅速发展,并最终影响到了传统媒体的发展,众多新闻受众更青睐阅读网上信息并且在新闻后发布跟帖,而作为网路新闻依托的传统媒体则在此方面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冷落。  相似文献   

3.
胡丹  唐天啸 《新闻知识》2005,(11):70-71
网络“新闻专题”,指的是网络编辑基于对某一个新闻事件或某一新闻主题价值大小判断的基础上,将相关信息挑选出来以后将其组合、编排成为一个整体,使之作为一个特设栏目在线驻留,供网民浏览阅读。网络新闻专题通常是针对重要的、往往是正在发生和发展的新闻事件报道所做的一种报道。如此处理方法,网络媒介往往能方便受众参阅多方面的新闻及意见性信息,  相似文献   

4.
网络新闻专题逐渐成为各大门户网站新的竞争平台。新闻跟帖也已显现出其独特的市场价值和潜力,备受各大商业网站的关注,本文浅显地分析了网络新闻跟帖在网络新闻专题中反馈信息、强化互动、丰富内涵的作用,指出了新闻与跟帖本末倒置,以及跟帖质量低下的一些问题,提出了解决上述问题的三种途径。  相似文献   

5.
网络新闻标题制作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唐敏 《新闻与写作》2002,(10):45-46
随着网络新闻媒体在我国的兴起和发展,上网看新闻已成为人们获知新闻的一种新选择。网络新闻标题制作与传统媒体的新闻标题制作相比,有它自己的特点与技巧,绝不是对报纸新闻标题简单的照搬照抄,而应是一个网络新闻编辑对新闻资源进行二次加工和开发的过程。好的网络新闻标题对于引起网民的阅读兴趣,实现网络新闻的有效传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要想制作好的网络新闻标题,我们首先应该熟悉网络新闻的  相似文献   

6.
对门户网站新闻跟帖特点的分析——以网易新闻为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文对新闻跟帖特点进行了讨论,并结合实例对其成因作出分析。文章认为网民的新闻跟帖中的草根式评论和平民化视角是吸引网民对新闻跟帖的原因之一;新闻跟帖中因为新闻跟帖形式和网民心理原因,也具有现实社会中的群体意见极化现象和跟帖失范现象;在众多新闻议题中,网民对社会民生议题的参与讨论热情更高。  相似文献   

7.
马丽娟 《记者摇篮》2010,(5):37-37,36
网络中的新闻跟帖是网民个人情绪的发布台,一旦碰到某些容易触发网民消极情绪的敏感新闻(如腐败问题、贫富悬殊、股市震荡等).网民的情绪宣泄很容易通过新闻跟帖大量汇聚,在一定程度上导致网络舆论发生偏离,相对集中的偏颇观点容易带来群体的盲从和冲动。此外,由于网络的隐蔽性,使得这种力量很容易被人利用。因此,在新闻跟帖的管理中,加强日常舆论引导力度,  相似文献   

8.
新论摘编     
刍议网络新闻的叙述模式聂志腾在2012年第3期《新闻爱好者》刊文阐述,时至今日,网络新闻已经深深渗入人们的生活,成为网民阅读新闻、了解搜集信息的主要渠道,对于部分网民而言,上网已经成为生活的一部分。"所谓模式,是指把各种现象组织起来的关系、框架或格局。"即:新闻网站层面的超文本模式,新闻专题层面的互文模式,单一新闻文本层面的非线性叙事模式。  相似文献   

9.
李琼 《今传媒》2016,(11):23-24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深刻发展,网络在现代生活中越来越成为不可或缺的角色.网络新闻因其语言简练、信息容量大、成本低廉等特点越来越被市场青睐.随着网络媒介的迅速崛起,网络新闻不再是简单地转载传统新闻,而是逐渐形成区别于传统媒体新闻的语言特点.本文通过对主流网络媒体和平面媒体的新闻进行对比,对网络新闻语言特点作综合考察.  相似文献   

10.
广播电视报娱乐新闻与传统日报和周刊娱乐新闻的不同 近些年,中国的娱乐新闻可以说十分发达.从学术角度看,娱乐新闻肯定不同于过去我们习以为常的严肃新闻.娱乐新闻有了自己的新内涵——娱乐“新闻化”.娱乐“新闻化”也可以看做是软新闻的“硬化”报道.①中国社科院曾经发布过调查报告,报告中指出网民在阅读网络新闻的类型选择上,上网阅读最多的是娱乐新闻,其次才是国内外时事新闻、社会生活新闻等.  相似文献   

11.
传媒新话题     
网络新闻的信息聚合作用目前,门户网站对平面媒体的新闻采集影响越来越大,如果说影响的具体体现,我觉得,可能包括以下方面:一、具体一条新闻的跟帖和点击数,会让平面媒体编辑记者非常在意,甚至大家会以网络点击和跟帖数作为评判文章质量.可传播性的标准之一。二、平面媒体编辑记者会根据网上的舆论来调整自己的报道角度,比如一新闻首先以消息形式出现在网站上,那么,平媒编辑记者会看他的跟帖,以及网络组织的相关评论,来确定下一步或者深度报道的角度。很多时候,网络新闻也起到信息聚合作用,比如,一个新闻发生了,很多知情人会在新闻跟帖中发…  相似文献   

12.
邢旭东 《新闻知识》2012,(10):56-57,8
网民采用的是跳跃式与扫描式的阅读方式,大约只阅读文本20%的内容。最有可能被阅读的,是文本的开头部分、左边部分及结尾部分。网民注重寻求信息与信息之间的关联,解读信息的含义。据此可以探索网络新闻写作的基本技巧:1.重视标题的叙事功能,标题文字要简洁明了。2.导语要简洁动人,并交代清楚事件的基本要素。3.网络新闻的写作要遵循简短原则。4.按照网民的阅读预期来写作。5.注重揭示新闻事件的背景及意义。  相似文献   

13.
网络新闻漫画是一种在网络新闻媒体上,运用夸张和幽默的造型语言,报道或评议网民普遍关心的时事、社会问题的绘画.它是传统新闻漫画在网络上的延伸与拓展,让漫画作者在创作上效率更高,手法更多样,让热爱新闻漫画的网民阅读时不受时空限制,给新闻漫画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  相似文献   

14.
《网络传播》2008,(2):32-33
新闻跟帖,又称新闻留言板或网民新闻评论,它是网络媒体针对某一新闻报道而设立的可供网民自由发表看法和意见的功能,是实现网络互动的重要方式。这一互动功能现已成为扩大网络宣传报道影响力的重要形式。  相似文献   

15.
<正>网络新闻是以网络为传播渠道进行新闻传播的一种新闻形态。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更新,网络新闻的受众日益增多,网络新闻的影响力日益提升,有可能成为新闻传播的主要模式。一、网络新闻传播的内涵网络新闻,顾名思义是以网络为新闻传播载体向网络用户发布新闻,其新闻的发布者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组织。二、网络新闻传播的特点1.来源广泛网络新闻的来源十分广泛,可以从报纸或电视上转载,也可以转化数字文本。在网络新闻传播过程中,网民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随着新闻网站和网民数量的急剧增加、网民阅读品位的上升,如何提升新闻网站的影响力、打造品牌优势,已经成为广大网络新闻工作者不容回避的重要课题。本文通过研析人民网、凤凰网等几大中文新闻网站的做法后,提出了在强化网络新闻专题策划,提升网站品牌影响力的实际操作中应注意的几点意见。  相似文献   

17.
一、发挥网站专业优势,引导网民理性参与 "关于网络新闻的界定,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指的是互联网上综合性门户网站和各类专业性网站所发布的各种有传播价值的信息,狭义则专指互联网上新闻类的信息,包括传统媒体所设网站、其他网站和个人主页、站点所发布的新闻信息."①网络新闻具有快速、开放、互动、共享等特点,应该也是事实的报道,也需要具有新闻价值,否则就不能引起网民的关注.网络新闻不像传统媒体的新闻那样必须经过审稿才能刊登或播发,它所受到的限制非常小,每个人都可以在网上发布自己认为的新闻,在很短的时间内得到快速传播.在网络新闻的传播过程中,网民对新闻资讯的接受不再是被动的,而是会主动地进行附和、反馈或质疑.  相似文献   

18.
从网民参与的角度看,网络新闻正在步入一个网民评论的时代,而网络新闻留言板作为网民"即时评论"的平台,对其版面编辑进行针对性的研究显然具有现实意义。基于此,本文拟以新浪网为例,通过分析新浪新闻留言板改版前后的结构和功能设置以及新浪网友的反馈意见,探寻当前网络新闻留言板普遍存在的阅读、参与和管理等突出问题,希望对进一步优化当前网络新闻留言板提供一种参考。  相似文献   

19.
网络媒体建立新闻更正制度的必要性近年来,我国网民规模持续扩大,网络已成为人们获取新闻的重要途径。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3年6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5.91亿。其中,网络新闻的网民规模达到4.61亿,网民对网络新闻的使用率为78.0%。①然而,相对于有着严格新闻发布与  相似文献   

20.
网络新闻是通过互联网向网民发布、传播新闻的一种新闻形式。随着数字科技的快速发展,网络媒体的普及性将超越广播、电视、报纸等传统媒体,网络新闻也必将随之具有更广泛影响力,可以预见,不久的将来网络新闻将成为新闻传播的主流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