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形象必须要经过传播,才能形成具有真正意义的形象.国家形象唯有在对外传播中才能真正塑造起来.在全球一体化的浪潮冲击下,跨文化的对外传播成了构建国家形象的主要传播手段. 中国的国家形象 跨文化传播语境下的国家形象主要指的是"一个国家在国际舆论中所形成的形象,即他人认同".①这也就表明国家形象是一种外在的"评价和认定",是人的一种主观观念和认识,是可变化的,存在着差异和不一致性.换句话说,国家形象总是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下被理解的,它"既不是由该国的客观现状所决定,也不是由该国的自我标榜所认定的,它必须得到国际社会的认可和承认,而这种认可和承认又深深根植于认知主体所置身其中的文化知识结构或共享的意义符号系统".②  相似文献   

2.
《新闻界》2017,(6):37-43
本文主要采用跨文化传播理论中的"文化力"(cultural force)理论,考察中国流行歌曲的跨文化传播对非洲青年群体认知和理解中国国家形象的影响机制。通过对非洲国家苏丹42位学习汉语的青年的深度访谈,本文归纳出中国形象通过流行文化路径实现跨文化传播的三种机制,并在此基础上尝试建构国家形象塑造与传播的"流行文化路径",即在跨境流行文化产品中有意识地植入符合中国文化逻辑的普遍性意象,从而令海外受众在娱乐消费中获取对中国国家形象积极、正面的认知。  相似文献   

3.
全燕 《东南传播》2011,(10):52-53
本文对《中国国家形象片(人物篇)》进行传播学解读,指出该片以寻求多元文化认同为传播动机,以人本主义的叙事框架为传播策略,是跨文化传播研究与国家形象推广相结合的一次探索。跨文化传播研究回归实践,指导现实中国的对外传播也是跨文化传播本土化的重要路径。  相似文献   

4.
本文对《中国国家形象片(人物篇)》进行传播学解读,指出该片以寻求多元文化认同为传播动机,以人本主义的叙事框架为传播策略,是跨文化传播研究与国家形象推广相结合的一次探索。跨文化传播研究回归实践,指导现实中国的对外传播也是跨文化传播本土化的重要路径。  相似文献   

5.
跨文化传播是处于不同文化背景的社会成员之间的人际交往与信息传播活动,在国际传播与建构国家形象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跨文化传播有多种形式,萧乾旅欧时期的作品是以文本形式进行传播,在国内和国际社会产生了较大的社会影响,产生了良好的传播效果,从传播学角度对萧乾旅欧时期的作品进行解读,总结萧乾作品在跨文化传播中取得良好效果的原因,可为以后中国在跨文化传播中通过新闻及文学作品更好地传达形象、开展文化外交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以影像制作为基础的国家形象宣传片是推广和介绍一个国家形象最为直接和直观的途径.在跨文化传播的过程中,国家形象宣传片的传播要受到来自文化及心理因素等方面的影响.要提高国家形象宣传片的传播效果,减少误读,则需要结合跨文化传播的规律,在宣传片的视角、叙事结构、布局安排、内容选材等各方面都需要按照“民族化的内容,国际化的叙事”来把握.  相似文献   

7.
李孟淇 《今传媒》2012,(6):139-141
中华体育文化历史悠久,具有本民族体育文化的鲜明特色并广泛传播。这不仅是建设体育强国、复兴中华文明的需要,在全球化迅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中华体育文化的跨文化传播更是快速提升中国国家形象的方法之一。本文从跨文化传播的角度,分析中华体育文化能够提升中国国家形象的原因及当前中华体育文化的跨文化传播现状,探究利用中华体育文化传播提升中国国家形象的策略和途径。  相似文献   

8.
杜香  曹雁 《东南传播》2012,(10):44-45
借助网络媒体构建与国家本体相互支撑的国家形象,已被许多国家纳入国家发展战略之中,而长期以来国际传媒形成的"西强我弱"传播格局已经严重影响了中国国家形象,如何通过互联网实现有效的跨文化传播,将真实的中国展示在世界面前,这是摆在网络媒体面前一条很艰难的道路,需要我们去不断地探索。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中国国家形象宣传片人物篇》中的李云迪和朗朗为例,简要分析了跨文化交流中的媒介形象建构及国际传播影响力与国家形象传播策略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21世界是一个全球范围的跨文化传播时代,"提高文化软实力"也被随之提升到了国家战略的高度。起步于1958年的中国纪录片作为影视媒介的重要产品,经历了长期的低谷后重登时代舞台,逐渐显示出了在国际传播中能量巨大的优势。纪录片文化也成为构建国家形象的软实力文化中,最具竞争力和市场前景的传播载体。  相似文献   

11.
国家形象是一个国家的综合情况在本国及国外民众心目中的综合体现,是受众对一个国家的形象在理智与情感上的认知情况。媒介作为构建国家形象的重要渠道并不是对于国家真实情况"镜子式"地再现,而是有选择的进行加工。同时由于跨文化背景以及既有态度的影响而对于媒体所传播的国家形象进行对抗性解码,例如我国2011年在纽约时报广场所播出的国家形象宣传片所取得的效果就很差。因此,本文将以我国国家形象宣传片为例分析我国国家形象构建中的传播策略误区,以及境外受众对我国国家形象所持负面态度的根源,并试图提出相关解决策略。  相似文献   

12.
程文灵 《今传媒》2016,(5):60-61
新媒体在跨文化传播中的作用日益显著,需要研究者持续关注在新媒体语境下的中国形象跨文化传播.在风靡全球的最大互联网演讲平台上,TED演讲对中国国家形象的塑造有以下特征:作为崛起的发展中大国,中国对全球发展既存在威胁又是有利的合作伙伴,同时国内矛盾突出.TED演讲需要更多的中国声音来争取更多的跨文化传播主动权,以树立良好的中国形象.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基于语言学习目的的国际社交软件逐渐兴起。本文以一款多语种学习社交软件——"Hello Talk"为例,通过内容分析法与问卷调查、访谈,分析语言学习社交软件在跨文化传播中的现状、优势与问题。研究认为,当下语言学习社交软件为国家间的跨文化传播打开了新的路径,构建了一种新型的传播渠道。未来应进一步关注与利用国际社交媒体在跨文化传播中的作用,进一步增强国际民众间的沟通交流,同时让中外的国家形象与社会文化得到更加真实、具体的呈现。  相似文献   

14.
安静 《传媒》2024,(8):75-76+78
粤港澳大湾区是国家战略级别的重要空间载体,其形象的跨文化传播不仅关系到大湾区自身的发展,而且对我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国际竞争与合作有着重要影响。本文在对粤港澳大湾区形象跨文化传播的维度及其在传播过程中所面临的挑战进行分析的基础之上,提出确保传播方向正确性、加强传播过程规范性以及增强文化自信等具体对策,以求提升粤港澳大湾区形象跨文化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15.
2011年12月10日,"国家形象建构与跨文化传播学术研讨会——暨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开题会"在复旦大学举行。本次学术研讨会是由2011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国家形象建构与跨文化传播战略研究"课题组主办,复旦大学国际公共关系研究中心、复旦大学视觉文化研究中心共同协办的。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中央电视台美食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2》为例,在全媒体整合传播背景下,结合跨文化与跨语境传播、国家形象传播及国际关系、外交政治等理论,综合运用个案研究、质化研究等方法,剖析其在全媒体整合传播下打造中国文化软外交与构建中国国家形象两方面的表现。其深层“可视化”地传播中国饮食文化“治大国如烹小鲜”的理念,凭借优良品质和对中国传统文化与社会现实发展的准确解读,在品牌构建、国家传播、文化表达、全媒体营销等多领域的开拓式探索,为中国纪录片进军国际市场,实现中国文化国际化传播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7.
误读,是对文本所反映的对象的曲解或误解,是传播的伴生现象。只要有传播活动,必然会有受者对传者的传播意图的误读现象存在。国家形象的媒体误读现象在国际传播中已成为普遍关注的问题。这是新闻媒体由于历史文化和意识形态不同、中西新闻运作模式不同以及国际话语权不对等等因素,造成了他们在国际新闻报道中无意或有意地对我国国家形象的误读,这对我国国家形象的良好塑造带来了消极的后果。本文从跨文化传播的角度和新闻操作等具体业务方面阐述了如何减少国际传播中的误读现象,以加强我国国家形象建构的对策研究。  相似文献   

18.
误读,是对文本所反映的对象的曲解或误解,是传播的伴生现象。只要有传播活动,必然会有受者对传者的传播意图的误读现象存在。国家形象的媒体误读现象在国际传播中已成为普遍关注的问题。这是新闻媒体由于历史文化和意识形态不同、中西新闻运作模式不同以及国际话语权不对等等因素,造成了他们在国际新闻报道中无意或有意地对我国国家形象的误读,这对我国国家形象的良好塑造带来了消极的后果。本文从跨文化传播的角度和新闻操作等具体业务方面阐述了如何减少国际传播中的误读现象,以加强我国国家形象建构的对策研究。  相似文献   

19.
邵丽 《新闻世界》2011,(8):220-221
本文从可口可乐危机事件、耐克广告、奥运期间我国国家形象宣传广告中探讨危机管理意识、跨文化传播意识、第二传播意识对广告主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周宁在其跨文化形象学研究中延续了萨义德一曼海姆的知识批判进路,在后殖民主义的理论中剖析了西方在生产、复制和传播特定“中国形象”的过程中所遵循的意识形态或乌托邦的思维模式,以及由此体现的西方霸权在垄断和控制全球形象生产和传播网络中的突出作用。在此批判的基础上,周宁提出了两个解决方案:首先是让文化研究与国家权力联姻,通过国家权力来强力推行某种特定的国家形象,将这种国家形象变成该国文化战略中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