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根据<雅尔塔协定>,苏联在欧洲战争结束3个月之后,出兵中国东北.基于全球战略及保护、扩展其在远东的利益,在参加对日作战期间,苏联对华政策在实施过程中出现了种种矛盾,因势利导,其对国共两党的态度出现过多次反复.通过对苏联出兵东北的动机及二战末期的国际形势与美苏关系的演化,我们不难看出,美苏关系的起伏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苏联对国、共两党态度的波动.  相似文献   

2.
1991年苏联解体 ,冷战结束成为一个划时代的事件 ,引发了世界格局的巨变。民族主义浪潮在促进苏联解体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而苏联的解体又诱发了 2 0世纪第三次民族主义高潮的兴起。  相似文献   

3.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后,国际上风云变幻。美国政府出于其争夺世界霸权的考虑,对华政策也采取了多变的手法,先后向中国大陆三易主将,即史迪威、赫尔利和马歇尔。史迪威时期美国在华实行的是现实主义对华政策。本文拟对史迪威时期美国在华实行的现实主义对华政策进行探...  相似文献   

4.
194 3年 5月宋美龄拒绝英国的访问邀请 ,是抗战时期中英之间矛盾冲突公开化的典型反映 ,亦是中英关系史上一件大事。 194 3年 3月邱吉尔在美国发表的排斥中国的演讲 ,是导致这一事件发生的直接原因 ,而美国总统罗斯福对此次中英交往的否定态度也是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5.
20世纪50年代美国对中国的隐蔽行动是美国对华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美国冷战遏制大棋局中的重要一环。这一时期美国为破坏中苏关系,削弱苏联和中国的力量和影响,依据其遏制大战略及隐蔽行动等战略,由中情局、国务院、国防部等多部门共同参与,对中国实施了包括隐蔽的政治战、经济战、宣传战和准军事行动在内的全面的隐蔽行动,其激烈程度超过了对苏联的隐蔽行动,同时也是整个冷战期间美国对中国实施隐蔽行动最频繁最激烈的时期。虽然这一时期美国对中国隐蔽行动的目标由于主客观原因难以实现,但使达赖等西藏叛乱势力得以外逃并长期从事分裂祖国的活动,使中国对外经济关系的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转换,使台湾蒋介石政府的影响有所恢复,并延缓了联合国恢复中国的合法席位,进一步恶化了中美关系,对中国的长远发展造成了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6.
中日两国自1972年邦交正常化以来,两国之间既有矛盾,也有合作,但这些矛盾和合作的背后,日本国内主导的对华态度究竟如何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研究日本对华政策的演变仍旧是国际社会中重要而艰巨的课题。  相似文献   

7.
美国对华政策框架是:大国托管统治;遏制围堵中国;中美蜜月关系;和平演变政策。主要原因是中美意识形态差异、中美发展路径差异、变化莫测的世界格局和美国民意。修正美国对华右倾政策需要中关共同努力,从政治、军事、经济一体化发展的角度,通过消弭分歧、反思中国国际形象、建立共同的市场理论基础,从而建立起中美新型的大国关系与美国对华政策框架。  相似文献   

8.
刘邦元     
刘邦元同志 ,194 4年出生于云南省新平县。历任新平县县委书记、玉溪市市委委员、玉溪市纪委书记等职 ,现任玉溪师范学院党委书记。自 2 0 0 0年 10月到任以来 ,刘邦元同志把校风、教风和学风建设作为玉溪师院组建伊始的重点工作来抓。他认为 ,有了好的校风 ,才有一个好的育人环境 ;有了好的教风 ,才有一个好的示范和榜样 ;有了一个好的学风 ,才能打下一个坚实的知识基础。学院通过狠抓三风建设 ,一个健康有序、求真务实的良好学院氛围正有力地推动着玉溪师院稳步发展。刘邦元同志有着长期的基层工作经验 ,他深知 ,在我国入世和西部大开发的…  相似文献   

9.
1949~1962年的苏中苏印关系可谓“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究其根本原因,随着中苏同盟在亚洲合作的失败,苏联势必寻求一个既能替代中国以确保苏联在亚洲的影响,又可抵制中国的亚洲大国,印度无疑成为苏联的最佳选择,而中印边界冲突正好为苏联亲印抑华政策的实施提供了一个绝佳的机会。  相似文献   

10.
1956年下半年我国中等专业教育界出现了一次对引进苏联模式的反思;反思是在"以苏为鉴"和"百家争鸣"的背景下展开的;反思主要从学习苏联的管理体制、照搬苏联的专业、借鉴苏联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引进苏联的各种教学组织形式、套用苏联的教学评价体系等方面展开;最后分析了问题产生的原因。  相似文献   

11.
北进政策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帝国主义对外侵略扩张,争雄称霸的基本国策,是日本世界战略的主要内容。由于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彻底粉碎了日本北进苏联的战略图谋,苏联避免了两线作战的危险境地,因而逐渐取得了卫国战争的主动并最终赢得了胜利。中国的抗日战争有力地支援了苏联的卫国战争和欧洲的反法西斯战争。  相似文献   

12.
1917年十月革命胜利后,世界上第一个新兴的社会主义国家在跨欧亚大陆诞生。由于前苏联是社会主义国家,因此其教育史研究一直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准则,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史观,构建并形成了有别于西方教育史流派的马克思主义教育史学。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前苏联的解体,马克思主义教育史学也宣告结束,从此俄罗斯的教育史研究进入了在向西方史观学习过程中形成的理论与方法多元化时期。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50年代中期中国计划经济的确立并不是简单地对苏联模式照抄照搬的结果,也不单纯地是为了适应当时国家重工业化的政治任务,而是一个理论和历史统一的复杂过程。20世纪40年代的新民主主义政治经济学说构成了这个过程的逻辑起点,从关于战后中国市场化发展道路的设想、新民主主义计划经济观的形成到向计划经济的转变,计划经济在中国的确立有着内在的思想和历史推动。客观分析这个过程,是当代中国经济史和经济改革史研究中一个具有持久重要意义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在20世纪20、30年代,苏联和美国都先后面临严重的经济、政治危机。苏联在1921年实行新经济政策,迅速地纠正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反面效果,解放了生产力,发展了经济。美国在1933年实行罗斯福新政,快速地摆脱了严重经济危机带来的冲击。为美国经济的恢复奠定了基础。两国抗衡危机、挽救国家现有的政治制度、维护社会的稳定而在经济、社会领域进行的一系列改革实践,对于我们深化改革,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有着非常重要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5.
我国中等专业教育是从苏联引进的。从政治、经济和教育三个方面分析当时引进苏联模式的理据;追根溯源,探讨苏联中等专业教育的演变和形成,以及对东欧国家的影响;梳理我国引进苏联模式的主要过程。  相似文献   

16.
路翎20世纪40年代小说呈现出"悲""狂"审美风格,既源于路翎青年个性的影响,也带有"五四"鲁迅传统的印痕;既有时代风云浓墨重彩的,染,也有流派风格潜移默化的推动;既有西欧自由主义思潮的催生,也是俄苏爱国主义思潮的促成。多重文学语境的共同作用使小说呈现出既听命于时代又执着于个人,既带有浓厚的政治意识形态色彩又坚守艺术阵地,既狂躁突兀又悲壮苍凉的特征。复杂特征的呈现使得路翎这一时期的小说创作在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成为一种醒目的存在,留下了富有启示性的经验和教训。  相似文献   

17.
德黑兰会议是二战问苏美英三国首脑举行的第一次会晤。三大国拒绝中国参加,使得中国从此失去了与苏美英平起平坐的机会:其中苏联、英国起了主要作用,美国软化自己的立场,改变初衷,对英苏让步。会议期间斯大林赞成《开罗宣言》,这对中国是有利的。三大国一致接受《四国宣言》,接受“四警察”的安排,巩固了中国的“四强”地位。会谈中,三巨头并没有过分贬低中国的地位。《开罗宣言》的发表显然也受到了苏联的制约。苏联为对日作战的条件进行了试探,给《雅尔塔秘密协定》埋下了伏笔。但就德黑兰会议本身而言.它对中国国际地位的影响.其积极方面是主要的。  相似文献   

18.
美国、俄罗斯以及东欧国家披露的一些档案及回忆录显示,1956年苏联第二次出兵匈牙利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匈牙利事件是对苏联在东欧控制权的严重挑战,苏共领导害怕匈牙利事件会波及整个东欧地区乃至于苏联,从而使整个苏东社会主义阵营毁于一旦。纳吉政府采取骑墙立场并越来越受反动力量的影响,特别是他已不能左右布达佩斯的局势以及美国政府所谓的"不干涉"政策等都是赫鲁晓夫再次出兵的重要原因。影响苏联决策改变的决定性促进因素是1956年10月31日苏伊士危机导致国际形势的突变,即英、法发动的侵埃战争并"频频得手",最终使苏联决心再次以武力解决匈牙利危机,因为苏联决不能让匈牙利投入北约的怀抱,或成为反苏的"桥头堡"。  相似文献   

19.
从1891年至1993年,在历届奥运会、男女世锦赛、世青赛的举重比赛中,共有66个国家和地区获得5336枚奖牌。特别是前苏联、保加利亚、中国、波兰、匈牙利、原民主德国、美国、德国、日本、古巴获奖牌数居领先地位。通过对世界举重大赛获奖牌国家和地区的历史背景探索,得出以下结论:世界举重发展水平具有历史阶段的不平衡性;举重发展水平受体育体制制约;举重发展水平与科研水平密切相关;举重发展水平还受政治、战争等因素间接影响。  相似文献   

20.
中央红军长征有其深刻的地理原因:中央苏区的区位接近南京国民政府的核心统治区域,是国共矛盾集中交汇的地区,承受着巨大的军事压力;中央苏区四临敌性强邻,缺乏战略发展空间;中央苏区地域规模狭小,红军缺少回旋余地;中央苏区战争资源枯竭,不足以支持持久的战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