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解答应用题,找已知条件容易,找隐蔽问题难。隐蔽问题与所求问题的关系密切,是解答一般复合应用题的关键,所以应教会学生找准应用题中的隐蔽问题。一、从解答简单应用题着手在教学简单应用题时,加强“看问题想条件,根据条件找问题”的基本训练,在此基础上,由两个连续性的简单问题,从综合到分析,逐步过渡到学习找隐蔽问题。如:  相似文献   

2.
所谓多步应用题的“读导”式教学,就是在小学生(主要是中高年级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阅读能力和已掌握了一些简单常见的数量关系的前提下,在应用题的教学中,放手让学生读,放手让学生想,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读导”式教学方法总的教学构想是:读句子(不是读整个题目)、想问题(思维方式是:“读到这里可以想一个什么问题呢”)、解决问题(用相应的算式表达想出的问题)、获得知识(逐渐知道怎样解题)、形成能力(逐步掌握解题方法)。  下面以“九义”教材小学第九册教科书的两道例题为例,说说应用题“读导”式教学法的实施过程。  例1、一…  相似文献   

3.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题教学是其中的一个难点。学生往往被应用题的复杂结构弄得糊里糊涂,不知所措,以致在解应用题时,总不免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分析原因,主要与缺乏正确分析题意的方法有关。针对这一问题,我在讲授应用题的有关知识时,更注重探索和培养学生解应用题能力的方法。 我教学生解应用题的一般方法步骤是:一读、二找、三分析、四解答;“一读”是指读懂题目的意思,明确题目的目的与要求;“二找”,是找出已知条件和未知因素及其基本结构;“三分析”,是指解剖题中条件与条件、条件与问题之间的数量关系;“四解答”即依题意列出算式和进行解答。在这四大步骤中,最关键的一步是分析。那么究竟怎样才能使学生学会分析呢?一般的教学方法是:用“画图法” 分析题意结构,再列出小标题、算式,然后进行解答,结果在低年级虽比较理想,但对高年级较复杂的应用题来说,“图解法”却不易明晰地表达其内在的复杂蕴含关系,学生也不易理解。说明形象的教学法不适应抽象思维的。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我经过琢摸,抓住小学高年级数学应用题题意结构的一般因素设  相似文献   

4.
在一步相差关系的应用题中,我主要采取“一读,二找,三想口诀”的教学方法。一读:主要是让学生读懂带有“比”字的关键句,以  相似文献   

5.
两步应用题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一个重点。从简单应用题到两步应用题,除了要有简单应用题的扎实基础外,还需找出题目中隐藏的中间问题,这是一个质的飞跃,是解答两步应用题的关键,在教学中应做到“两抓两促”。   一、抓特点促迁移   要学好两步应用题,学会找中间问题,首先必须让学生明白中间问题到底是怎么回事,是怎么来的。为此,用简单应用题引入,把两步应用题与一步应用题的结构特点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明白它与一步应用题的关系,利于学生理解中间问题,将一步应用题的解题思路迁移到两步应用题中。   1.把一个条件…  相似文献   

6.
两步应用题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一个重点。从简单应用题到两步应用题 ,除了要有简单应用题的扎实基础外 ,还需找出题目中隐藏的中间问题 ,这是一个质的飞跃 ,是解答两步应用题的关键 ,在教学中应做到“两抓两促”。一、抓特点 ,促迁移要学好两步应用题 ,学会找中间问题 ,首先必须让学生明白中间问题到底是怎么回事 ,是怎么来的。为此 ,用简单应用题引入 ,就能把两步应用题与一步应用题的结构特点展现在学生面前 ,让学生明白它与一步应用题的关系 ,以利于学生理解中间问题 ,将一步应用题的解题思路迁移到两步应用题中。1 把一个条件扩充…  相似文献   

7.
分析法和综合法是解答复合应用题的两种最基本的方法。小学数学复合应用题,无论如何复杂也都是由若干简单应用题组成的。只要我们能够根据已知条件和问题之间的数量关系,把复合应用题分解为一个个的简单应用题,多么复杂的数量关系也可以理顺,并能逐步求出最后结果。分析法,是从应用题的问题入手,根据数量关系,找出解决这个问题所需要的两个条件,然后把其中的未知数条件再当做要解决的问题,继续找出解决它所需要的两个条件……,这样直到找的条件都是题中已知条件为止。分析法其实是个“逆向”推理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复合应用题就会被一步步分解为依次解  相似文献   

8.
试谈简单应用题教学简单应用题是复合应用题的基础。小学生在一、二年级时,简单应用题学得不好,以后学习复合应用题困难就很大。当前在简单应用题教学中,不少教师包办代替讲得多,引导学生思考得少,只注重教给学生“怎样做”,忽视教给学生“怎样想”。在要求上,满足于学生能解答就行了,忽视理解题意、明确算理、分析推理、解答既对又快等基本功训练。因此,简单应用题的教学达不到教学大纲的要求。这里,仅就简单应用题的基本训练和教学问题谈几点想法。  相似文献   

9.
应用题条件和问题千变万化,解答方法也多种多样,学生往往思维受阻,甚至无从下手。怎样提高学生解答应用题的能力呢?我认为教师应引导学生“唱好”应用题教学的“五步曲”──审题、分析、计算、验算、总结。一、审题是基础学生理解了应用题的题意,就为正确解答应用题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理解题意首先是引导学生认真审题。用“读”、“画”、“复述”三个步骤审好题意。读。就是让学生一字一句地认真读题,低年级要求教师范读、带读,最后能自己读。读题的目的是弄清应用题讲一件什么事,每句话表达的意思,熟悉理解应用题的具体内容。画…  相似文献   

10.
解答简单应用题是低年级学生的一个难关,在低年级数学教学中,应加强学生解答简单应用题的训练。下面根据儿童学习简单应用题过程中的习惯及心理特点,谈谈简单应用题的组织教学。 改“习惯于算”,促“想算合一”。简单应用题是伴随  相似文献   

11.
两步计算应用题的教学,几乎伴随于小学数学教学的始终,在整个应用题的教学过程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它既是简单应用题的引伸和发展,又是解答复合应用题的基础和关键。从简单应用题到两步应用题是一个质的飞跃。两步计算应用题的结构特征是:题中隐藏了一个中间问题。教学难点是学生找不出找不准中间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我的体会是:只有  相似文献   

12.
简单应用题一、知识概要简单应用题就是用一步计算的应用题。它包括整数、小数应用题,还有分数、百分数应用题。所有的简单应用题都有两个已知条件和一个问题,解答时无非是求题中两个已知条件的和、差、积、商。简单应用题是一切应用题的基础,无论多么复杂的应  相似文献   

13.
应用题教学是小学数学中的一个“老大难”问题,究其原因,学生不善于审题是一个重要因素。应用题的“审题”是解题的第一步,要在感知的基础上,进行一系列的智力活动,以“读清楚”促使学生“想清楚”,发展思维,从而提高解题能力。  相似文献   

14.
小学数学教材历来把平均数问题中的“算术平均数”称作简单的平均数,把“加权平均数”称作较复杂的平均数。教师在教学中一般都是以认识平均数应用题的结构、学习解题方法为目的进行教学的,强调数量关系和问题结构的解题技能。教师偏重于解题技巧的指导,使学生从应用题的结构上获得解题的方法。在这样的教学中,尽管教师对于较为复杂的求平均数应用题的解题方法给予了详尽的指导和大量的练习,但仍有些学生会找错总数的组成数或总份数的组成数。虽然有些学生找对了总数的组成数或总份数的组成数,但也只是单纯地按照应用题的结构进行计算,根本…  相似文献   

15.
读-想-说(2)     
董亦明 《小朋友》2004,(11):2004
小朋友,你已经学会了对加减法应用题怎样进行“读-想-说”的本领。那么,对乘除法应用题你是不是也会“读-想-说”呢?它与加减法应用题的“读-想-说”有哪些相同与不同?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内容,你想不想学呢?  相似文献   

16.
找“中间问题”是解答两步计算应用题的关键。怎样找中间问题呢?我们可以用“从两头人手想,找出中间问题”的方法去试一试。  相似文献   

17.
低年级应用题教学中,两步应用题教学既是重点,又是难点。它是在学生掌握了简单应用题的分析解答方法后进行教学的。由于低年级学生年龄小,生活经验少,要学好两步计算的应用题较困难,我在教学中,从学生实际出发,充分利用学生已有解答简单应用题的能力,创造条件,注意激发学生兴趣,抓住“审题”找中间问题等环节,进行由简单应用题向复合应用题的过渡教学,效果比较好。具体做法如下:  相似文献   

18.
读题是解答应用题的第一步,读“懂”题是正确解答应用题的基础。有些学生对读题不太重视,认为读题很麻烦,甚至觉得读题是一种负担。他们将“读题”和“念题”混为一谈,以为读题就是简单地将题目念一遍;或者盲目信奉“书读百遍,其义自现”的古训,机械地重复念题。这种只停留在对应用题初步感知的“走过场式”的读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读题。我认为老师必须在课堂上加强读题训练,  相似文献   

19.
数学教学中较复杂的问题,可以把它变为一个个简单的问题来解决,这是一个诀窍。我在数学“较复杂的分数应用题”时,遇到这样一种类型的题,如“甲、乙两数的和为21,甲数的1/2等于乙数的1/5,求这两个数。”这类题用方程解不算难。若用算术方法,则不易理解。算术解法如下:  相似文献   

20.
方程法是解答应用题的一种重要方法。那么,用方程法解应用题有哪些步骤,关键在哪,又有何技巧找到关键之处呢?用方程法解应用题要做到“一读、二找、三列、四解、五检验、六答”。“一读”就是读懂题意,确定哪个未知量用x表示;“二找”就是找准主要等量关系;“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