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下册和选择性必修中册分别收录了李斯的《谏逐客书》和贾谊的《过秦论》。这两篇经典名作历史影响极大,鲁迅在《汉文学史纲要》说“秦之文章,李斯一人而已”,称《过秦论》为“西汉鸿文”“沾溉后人,其泽甚远”。两文思想内容都是论述秦的过失,又都辩丽横恣,有战国纵横家的气度。两文成文时间有先后,从贾谊的学术思想与创作渊源、《谏逐客书》的写作背景与实际影响、文章的论证思路与手法以及语言风格等方面,可以看出两文之间的师承关系。  相似文献   

2.
李斯《谏逐客书》一文流传广泛,颇受后世青睐。然而《史记》首载该文而未赋予题目,《文选》将其题为"上书秦始皇一首"后,其题目一直变化多样,未有定名。从汉代至清代该文一共出现了十一个题目,且在各种选本和提及到的古籍中称法混乱。可见,《谏逐客书》并非一开始就被称为"谏逐客书",而是因为"谏逐客书"这一题目在数量或质量上有其领先优势,才在漫长的发展中逐步定名为《谏逐客书》。  相似文献   

3.
贾谊创作的《过秦论》名篇包括上和下两篇,经文本的细读,上篇中的部分文句存在模拟李斯《谏逐客书》之处,只是略经改写。此例是贾谊曾阅读李斯作品的明证,也是创作风格受到李斯影响的印证。另外上篇和下篇对嬴政的称谓有不同,上篇称"始皇",下篇则称"秦王",经考察,这符合贾谊创作的原貌。此称谓不同之例,表明上下篇并非创作在同时,上篇创作于文帝初年,下篇则应创作于贾谊任梁怀王太傅期间,属对上篇的补写。司马迁在《史记·秦始皇本纪》中所录《过秦论》,则统一改写为"秦王",以弥合上下篇称谓不同之间的矛盾,而褚少孙《陈涉世家》所录的上篇则保留称"始皇"的旧貌。这样便出现同是录在《史记》里的上篇,却存在不同文字面貌的现象,改写是造成这种异貌的主要方式。  相似文献   

4.
西汉贾谊的《过秦论》和苏洵的《六国论》,堪称“史论双壁”,虽相隔千载,却有“异曲同工”之妙:两文写作背景相似,都写于封建统治潜伏着严重危机的关头。  相似文献   

5.
对比,是人们常用的修辞手法之一,《谏逐客书》就是巧妙地运用了对比手法,成功地论证了“逐客为过”这一论点。《谏逐客书》是公元前237年李斯为秦国客卿时上秦王政的一份奏章。当时,由于秦国宗室贵族(?)郑国水工以修渠为名进行间谍活动一事,掀起了一股逐客之风,“皆言秦王,请一切逐客”,秦王因此下逐客令,“李斯议亦在逐中”。就在这关键时刻,李斯上《谏逐客书》。秦王读此奏章、豁然猛醒,立即取消了逐客令,恢复了李斯等客卿的官职。可见《谏逐客书》达到了进谏的目的。《谏逐客书》全文不到一千字,能产生如此巨大的作用,这不能不惊叹作者雄辩的才华和锐利的眼光。本文抓住了秦王心理,放眼于诸侯纷争的发展局势,立足于秦的统一,以重用人才为主线贯穿全篇,巧妙地运用对比,层层推理,使文章在强烈的对比中自然得出结论。  相似文献   

6.
鲁迅先生云:“秦之文章,李斯一人而已” (《汉文学史纲要》)。 李斯文章,流传至今而有代表性的是《谏逐客书》。 李斯为什么写《谏逐客书》?因为秦王赢政下令逐客,而李斯亦在被逐之列。关于秦王逐客的缘由,建国后出版的较有影响的古代文学作品选本意见比较一致,均据《史记·李斯列传》,认为秦王逐客乃郑国修渠所引起。此说值得商榷,故为之辨。  相似文献   

7.
《谏逐客书》援引客卿在秦国发展史上的功绩论证逐客的错误,《过秦论》以秦二世而亡的史实论证施行仁政的必要。两文写作目的、选取材料和论证手法不同,但为现实服务的写作态度是相同的。  相似文献   

8.
《谏逐客书》和《陈情表》在表达处境、对方身份和表达结果基本相同的情况下,观点提出有先后之分、用事角度有公私之别、说服策略有忠孝之差和表达节奏有盛婉之异的原因在于:表达的具体“对象”和“目的”不同。其所取得的巨大成功,正是李斯和李密在其所置身的“人网络”中主观能动性的充分发挥,也证明了“看准对象、有的放矢”是言语表达的铁的定律。  相似文献   

9.
《谏逐客书》和《陈情表》在表达处境、对方身份和表达结果基本相同的情况下,观点提出有先后之分、用事角度有公私之别、说服策略有忠孝之差和表达节奏有盛婉之异的原因在于:表达的具体“对象”和“目的”不同。其所取得的巨大成功,正是李斯和李密在其所置身的“人文网络”中主观能动性的充分发挥,也证明了“看准对象、有的放矢”是言语表达的铁的定律。  相似文献   

10.
李斯的《谏逐客书》是一篇奏章 ,更是一场特殊的谈判。面对胸怀大志且刚愎自用的秦王 ,李斯在十分被动的情况下 ,拟定了“双赢”策略 ,并运用立意高远 ,顺应发展 ,多项对比 ,权衡利弊 ,善用技巧 ,避其锋芒等具体技巧 ,最终获得了成功  相似文献   

11.
《谏逐客书》历来为许多研究者所关注,这篇文章能够使盛怒之下的秦王收回成命,并且采纳处于是非漩涡中人李斯的建议,足见文章说理的技巧和精彩。李斯之所以能说服秦王,理足固然重要,以情动人也是文章打动盛怒之下的秦王的重要原因,可谓情理兼备,相得益彰。此外,文章所体现出来的人才观无论在当时还是在现在都具有强烈的实践价值,这一点尤其值得我们深思。  相似文献   

12.
一篇奏议能使秦王收回成命,足见其蕴藏着强大的感染力和说服力,也显示了李斯《谏逐客书》作为千古绝唱的不可阻挡的魅力冲击及论辩艺术。  相似文献   

13.
历来评价《谏逐客书》,主要立足于一般文章的写法或文学欣赏的角度。实际上,《谏逐客书》是一篇优秀的古代公文。只有从文书的角度去分析评价该文,才能真正认识其价值。该文具有实效性显著、针对性强以及“对事的论断”的典范性三个方面的公文特性。  相似文献   

14.
吴先进 《学语文》2013,(3):71-71
贾谊的《过秦论》脍炙人口,可谓散文当中的经典,一直是高中《语文》课本的“常客”。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2007年3月版)选有此文,文章写道:“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教材对“抗”注释为“匹敌,相当”,笔者对此不敢苟同,认为此释义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15.
李斯的《谏逐客书》成功地运用心理调节机制,仔细地揣摩读(秦王)的接受心理,并竭力强化接受效果,实现了他的写作意图,也充分展示了作的写作对象意识。  相似文献   

16.
李斯的《谏逐客书》是我国古代进谏公文的典范,它之所以能使秦王改弦易辙,收回成命,起到力挽狂澜、扭转乾坤的说服效果,关键在于李斯对避重就轻、列举实例、设身处地、正反对比、以美为刺、满足欲求等说服技巧的巧妙运用,其娴熟高超的说服技巧,时至今日仍具有重要的借鉴和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7.
贾谊《过秦论》与杜牧《阿房宫赋》都是名家名篇,分别收入人教社编高中《语文》(试验修订本·必修)第一册与第二册。它们在内容、形式、写作意图方面都有相似之处,当然也有不同地方。因此,教学《阿房宫赋》完全可以与《过秦论》作比较阅读。可以按比较提纲对《过秦论》略加复习,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带着问题反复诵读,按照提纲讨论研究,必要时候加以点拨,将《阿房宫赋》与《过秦论》一一比较。这样做,可以提高阅读兴趣与阅读能力,可以温故而知新,在加深对《过秦论》认识的过程中让学生主动积极地、比较迅速地认识《阿房宫赋》的思…  相似文献   

18.
语言环境是修辞的基础。在特殊的君臣语境中,李斯《谏逐客书》以巧妙的修辞劝说秦王嬴政放弃逐客令,具体为:大局为重,舍弃小我;以美为刺,春风化雨;剖晓利弊,巧用对比。  相似文献   

19.
彭林 《历史学习》2006,(2):39-39
我国的书信史源远流长,战国时期乐毅的《报燕惠王书》、鲁仲连的《遗燕将书》、李斯的《谏逐客书》等,都已是传诵千古的名篇。但先秦两汉人写信,形式比较随便。至迟到魏晋时期,开始有人撰作“书仪”,就是各类书信的格式,以供他人写信时套用。这类文字在魏晋到隋唐之际非常流行。此外还有专供夫人、僧侣使用的《妇  相似文献   

20.
李斯是秦代唯一的作家。现存李斯的文学作品仅有《史记·李斯列传》的两篇奏议,《谏逐客书》是他的代表作。从文章的结构来看,全文共分三个部分。开头第一句"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为第一部分。它以十分简明的文字表达出两方面的内容:揭示出对方错误的论点,为下文的批驳亮出了靶子;表明了作者鲜明的反对态度,为整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