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跨文化传播的问题及其可能性>是爸爸送给我二十岁生日的礼物.接受这个礼物是一件很"麻烦"的事情,我还得应邀作序.爸爸说我来作序有跨文化的意义:在大学生女儿与教授父亲之间、80后与60后之间开展"另类"的跨文化对话.  相似文献   

2.
<正>2014年3月14日,是我父亲赵扬诞辰100周年纪念日。随着这一天的日益临近,我越来越心潮澎湃,思绪万千,爸爸的一幕幕往事,总在我脑海中涌现,恍若昨日。红色赵扬爸爸是浙江省镇海县清湖乡赵家村人(现宁波市镇海区),自幼聪颖好学,小学读的是文言文,经常考第一,颇受老师的宠爱和家长的赞许。小学毕业后又念了两年半的私塾,读的是《四书》、《古文观止》、《唐诗》之类。1930年春爸爸到上海南市怡春钱庄当学徒,那时刚16岁,整天干着打扫  相似文献   

3.
乘坐军舰     
今天早上我和姐姐早早起了床,因为我们要去参加爸爸单位组织的夏令营活动。这次夏令营我们要去边防部队乘坐军舰,这太令人神往了。我快快吃完早餐拉着姐姐就走,看到好多小朋友来得比我们还早,看来大家都和我一样有些迫不及待了。  相似文献   

4.
<正>我出生于1935年,1945年抗战胜利,我十岁,已经懂事了。当年爸爸带我到南京路(当时爸爸在清心中学任教,抗战时期学校迁至南京东路福建路附近的"女子银行"楼上)观看庆祝胜利大游行。我当时非常高兴,还骑在爸爸肩膀上一直走到游行队伍的旁边……我人虽小,但已懂得抗战胜利意味着什么,真的是发自内心的欣喜,还会随着人们高唱胜利颂歌。这首歌是小学  相似文献   

5.
我是小学三年级学生,爸爸是个记者,听妈妈说还是个"大记者",得了不少奖呢. 一开始我不服气:从四岁开始练美术、书法,我得的奖杯比老爸还多呢,那我不是比他还"大"?直到妈妈讲起一次经历,才让我对"记者"这个职业刮目相看.  相似文献   

6.
“文革”开始后的几年,我们全家还生活在东北。那时我只有四五岁。由于父亲的缘故,我家被抄了,母亲和我们兄弟三个被责令迁回山东农村老家。我不记得母亲当时挎的包袱里带了什么东西,但有一样东西却是使我永远不能忘怀的,那就是父亲为我  相似文献   

7.
正本刊讯近日,中华书局出版了著名女作家李黎的新书《昨日之河》,这本书是2011年在台湾印刻出版社出的,和台湾版不同的是,中华书局出版的简体版最后还多加了一篇文章,就是《我带爸爸回家》,是作者李黎带一百岁的父亲(其实父亲的骨灰)回家。2011年父亲一百岁,李黎终于  相似文献   

8.
1949年,在东北的沈阳,10岁的张虹生第一次见到父亲张闻天.高高瘦瘦、面容严肃、戴一副眼镜,斯文中透着威严——这就是他对父亲的第一印象.带他来的人说:这是你爸爸,快叫爸爸.张虹生张嘴喊一声:爸爸.张闻天微微一笑,伸出手摸摸儿子的脑袋,然后示意警卫员带儿子离开. 很多年后,回忆起初见父亲时的场景,张虹生说:“他很平淡.我也很平淡,父亲和母亲还没有托儿所的阿姨亲呢,没什么好激动的.” 张虹生算过,这一生与父亲相聚的岁月,断断续续加起来不过四五年的时间.然而,不管他愿不愿意,自打出生那天起,他的命运就与父亲紧紧联系在一起.  相似文献   

9.
1月23日重庆晨报7版“贫穷父亲下跪为儿子赎罪”一文,报道少年杀人犯父亲在法庭上为儿子下跪赎罪一事。被少年犯杀死的是一名少妇,她和丈夫十分恩爱,丈夫原计划春节接妻到湖北永远结束分居。妻子突然被杀后,7岁儿子整日向爸爸要妈妈.丈夫无言,他想念妻子,父子俩常常抱头痛哭.情形很惨。  相似文献   

10.
1966年,"文化大革命"运动开始,日理万机的周总理挂念着我的父亲刘文辉。他对父亲说:"如果红卫兵来了,您就打电话给总理办公室,我马上派人来。"不几天,红卫兵来抄家,父亲还没有来得  相似文献   

11.
三个好父亲     
桂苓 《出版广角》2005,(6):38-41
在我的人生历程中,我的父亲一直是缺席的,小时候,他在外地工作;待他离休后,我又外地寄宿求学;再然后,便是永远的缺席。这使我对父亲有过种种设想,并且种种设想都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12.
宦娜 《新闻世界》2006,(9):F0003-F0003
在我还是高中时,曾一不“小心”在新安晚报上登了篇写爸爸的习,两年后的今天,父亲又需要别人给写篇评论,竟又想到了我。  相似文献   

13.
在我幼年的时候.父亲对我的教育很宽松.并不仅仅是要求我努力读书。 我记得.他时常会在夜深人静时.关上电视.给我讲一些古书上的故事,故事结束后,问我,都讲了什么样的道理。我还似懂非懂的时候,是他总结故事的意思。有些故事是告诉我做人要善良;有些故事告诉我不学无术最终会抱憾终身;也有时,  相似文献   

14.
幸运的一生     
周小燕 《档案天地》2013,(4):4-7,10
我家的"儿童歌舞团"鸿兴坊是近代上海石库门建筑的一个代表,在上海虹口区。1917年8月28日,我就出生在这里。那时候,我爸爸周苍柏是上海商业储备银行的职员,母亲董燕梁是大家闺秀,成家后,在父亲的支持下,学会了弹钢琴、拉小提琴,显示了良好的艺术天赋。在我不到一岁的时候父亲调到了上海  相似文献   

15.
一次,我去内黄县司杨庄村采访了在全国小有名气的三位小小“摄影家”——人称杨家小将的杨俊江、杨丽君、杨俊超三兄妹。当我说明来意后,他们的父亲杨学义同志热情地接待了我,并一一向我介绍了他的三个孩子的情况:大儿杨俊江,今年十六岁,读高一,是学校里团支部委员;女儿杨丽君,今年十四岁,读初二,是班长;小儿杨俊超,今年十一岁,读小学四年级,是少先队小队长。他一边介绍情况,一边兴致勃勃地拿来了许多照片,随后又拿来一百  相似文献   

16.
年仅16岁的重庆小女孩罗霞.出生两个月后就被生父母抛弃.养父为实现养母让她继续念书的临终遗愿.因劳累过度.突发性脑血栓导致半身不遂,丧失了生活自理能力。从此,照顾瘫痪父亲的重担全压在罗霞稚嫩的肩上。她心中始终只有一个信念:再苦再累我都会和爸爸一起生活下去。因为爸爸给了我那么多的爱.我要用同样的爱回报爸爸。  相似文献   

17.
爸爸是扇门     
这扇门颓然倒了。时间是2005年6月12日23点15分。“父亲去世,我才知道父亲像一扇屏风把死亡和我隔开;父亲去世,我才看见了自己前途上死亡的海面。”十九年前,我翻译过井上靖写的《怀亡父》一文,里面的这段话我一直记得,只是把他说的屏风记成了是门。爸爸是在5月30日下午住进医院的,当时天上下着小阵雨。120救护车开到家里,把他像粽子一样地捆在担架上,哥哥和我送他住进离家最近的民航总医院。一去就住进了监护病房,那时谁也没想到,爸爸此去就再没有回来。爸爸的毛病是在肺上。他的肺年轻时就不好,经年地咯血,老年后似乎反而好些,好多年没有…  相似文献   

18.
父亲走了,在母亲过世九个月之后,永远地离开了我们,这种难以割舍的亲情让我常常想起他们。而最值得我引以骄傲和自豪的还得从父亲爱写字说起。  相似文献   

19.
小时趣忆     
儿时的事,有些早已忘得一干二净。有些还模模糊糊有点印象,但那个夜晚的一件趣事却使我难以忘怀。 那是在我7岁时的一个夜晚。当时 我常听人说用手指一下月亮, 就会被割掉耳朵,现在想起来当然可笑、但那时就不同了,因为,我还没有跨进知识的宝库,所以,对此总是半信半疑的。我也曾听到一些人在草地上谈着嫦娥奔月的故事,他们边谈边指着月亮那时,我真为他们捏了一把汗。可是,他们的耳朵为什么没掉呢? 我解不开这个谜,便去问爸爸。爸爸说:“去试试。”我一听“试试”两个字,心里不由得害怕起来:耳朵掉了可不是闹着玩的。我就去…  相似文献   

20.
这本书是父子共同书写的心灵篇章,是一位父亲因孩子、为孩子而抒发的爱的心声。各式各样的笔中,唯有孩子这枝笔永远纯真、浑然天成。作者说这是一本写给父亲和将要成为父亲的人读的书,我作为五岁男孩的母亲,同样被书中的亲情和爱深深地感动着。父亲细腻的真情感动着我,父亲在儿子成长中倾注的爱和关怀感动着我,为人子对父母的恩情感动着我,作者对家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