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诸葛亮《出师表》两处用了“感激”一词: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陛下亦宜自谋,以谘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  相似文献   

2.
诸葛亮真的是被三请而出吗?在湖北省襄樊市举办的诸葛亮出山1800年纪念庆典上,学易中天称,诸葛亮先是登刘备的门自荐,后又被刘备三顾茅庐才出山的。过去,学术界关于诸葛亮是什么原因出山持两种观点:一是被刘备三请而出。主要依据是《三国志·诸葛亮传》中的记载:“凡三往.乃见。”和诸葛亮在《前出师表》中的叙述:“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第一段]  相似文献   

3.
××同学问:《出师表》是一篇上书言事的文章,可这篇文章为什么写得如此感人? 《出师表》一文之所以成为千古传诵的名作,感召世人,主要是由于作者正确地处理自己与汉室君主之间的关系,流露了真挚的感情。刘备与诸葛亮,既是君臣,又是至交,几十年戎马生涯中结下的浓厚情谊令作者感念不已。他在文章开头“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的叙述中就表达出了对先帝英年早逝的痛惜之情;接着在对后主的三点“劝谏”中,又多次回顾了先帝在世时的种种英明举措,流露出对先帝的敬仰之情;最后自述生平时,诸葛亮回顾了先帝“三顾茅庐”的知遇之恩及先帝对自己的临终重托,表现了自己对先帝的无限感激之情。文间前后凡十三次称“先帝”,情辞恳切,充分流露出作者对先帝的真挚情谊。  相似文献   

4.
为什么“出师一表真名世”?从《出师表》中向诸葛亮学习什么呢?①文如其人。读《出师表》,我们仿佛就在诸葛亮身边,见到他心事重重,见到他临表涕零,见其形貌,也见其心地。《出师表》是诸葛亮精神的集中表现。有诸葛亮那样的感情,那样的品格,那样的见解,才有那样的《出师表》。学习诸葛亮,须从根本处学。当然时代不同,诸葛亮的精神品质我们要根据我们时代的要求发扬光大。诸葛亮的宗旨是感恩图报,而且二十多年一以贯之,生死不渝。他在那个时代,当然只能有忠君的观念,他是感先帝之恩,报先帝之恩。感恩图报,是良心。他是那样…  相似文献   

5.
听过一节颇具特色的公开课,讲授内容是《出师表》。言教学历来显得有些枯燥,但当教讲到“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时,却巧妙生发开去,语带感情地讲起诸葛亮那光芒四射、照耀千古的人格魅力来:诸葛亮临危受命,匡扶汉室,忠心辅弼,天地可鉴。为完成先帝遗愿,奋其才智,六出祁山,以偏隅之师伐中原劲旅,终因“出师未捷身先死”,可惜星落五丈原。接着又动情地向学生诵读了《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临终前的片断:  相似文献   

6.
学习《隆中对》后,我对诸葛亮有些看法。人说诸葛亮造就了蜀汉的中兴,其实我认为诸葛亮也葬送了蜀汉的大好前程。首先他错在未听先帝遗言。既然阿斗不才,为什么不取而代之?即使有不忠之嫌,但也有先帝遗旨:若阿斗不才,丞相可取而代之。更重要的是可保蜀汉江山,完成先帝统一中原的遗愿,所以说诸葛亮是不明智的。前有魏兵虎视眈眈,后有后主声色犬马,这样如何统一得了中原?其次,他错在误用将帅,明知马谡只会纸上谈兵,又得先帝叮嘱,却还重用马谡守重镇街亭?不是蜀汉无人才,而是诸葛亮缺乏慧眼,王平既懂军事理论,又知实战经验,为什么不被重用?错用…  相似文献   

7.
“出师一表真名世”,这是诗人陆游对诸葛亮《出师表》的赞扬。其实诸葛亮写此表时,何尝想到“名世”。《出师表》的名于世,应该是后来的事。在诸葛亮自己,当时他心目中的读者只有一人.就是他的少主划禅。从这个特定的语境出发.我们就可以理解,何以一篇“出师”之“表”,对出师本身只用了很少的几句话匆匆提及.却用很多的篇幅对这位少主谆谆教诲.又用不少篇幅诉说自己受先帝知遇之恩和托孤之重的心情。  相似文献   

8.
有 一位教师在讲读《草船借箭》中诸葛亮“借箭”成功顺利返航这部分内容时,有学生对文中的“曹操知道上了当,可是这边的船顺风顺水,已经飞一样地驶出二十多里,要追也来不及了”一句感到不理解,问:“曹操的船要是追的话,不也是顺风顺水吗 ?怎么就来不及了呢 ?”于是,师生围绕这个问题开展了对话:   师:不错啊,曹操的船要是追的话,也是顺风顺水啊 !那怎么就来不及了呢 ?大家讨论讨论,看能不能从文中找出答案。   生:当曹操的六千名弓弩手向江中放箭时,诸葛亮已经下令把船头朝东,船尾朝西,做好了撤离的准备,加上顺风顺…  相似文献   

9.
“表”是一种古文体。不少同学对它认识不清 ,甚至有的同学对它全然不知。为此 ,下面将对“表”予以介绍 ,愿能对同学们有所裨益。“表”是古代奏议的一种 ,用来向君主陈说作者的请求和愿望。如三国时期最著名的军事家诸葛亮的《出师表》 ,表文以恳切的言辞劝说后主应继承先帝遗志 ,广开言路 ,严明赏罚 ,亲贤远佞 ,以修明政治 ,完成先帝未竟的大业 ,也表达了诸葛亮报答先主知遇之恩的真挚感情和“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决心。据资料记载 ,我国古代臣民给君主的呈文有各种不同的名称 :战国时期统称为“书” ;汉代则分成“章”、“奏”、“…  相似文献   

10.
诸葛菜     
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三国鼎立的形成既是历史兴衰治乱变化的一种可能,也是历史伟人诸葛亮的洞察与构想。二十七岁年轻孔明,坐卧南阳草庐晴耕雨读中的这种天才预见,毫不夸张地说,可视为三足鼎立的发端。 这一可能与构想的落实,应是刘备的立足川西,北对曹操、东向孙权格局的确立。当然,三足鼎立并非孔明的终终极理念,然而,历史的事情演进终将这一长远追求永远地圈定在精神的家园了。 孔明的天下三分也是刘玄德统一汉室的必经步骤。不料“创业未半,中道崩殂”,因此白帝城托孤便成了孔明尽忠之道的重要开始。为完成大业报效先帝遗诏,孔明寝不安席,食不甘味而尽瘁国事,构成他一  相似文献   

11.
“表”是古代实用文体,古书训“表”:“表,明也,标也。”陈懋仁《文章缘起》说:“下言于上,曰表。表,明也。标著事略,明告于上也。”《文心雕龙·章表篇》说:“表以陈情”。作为臣子向皇帝陈述请求的文体,“表”有感情,有文采。《出师表》和《陈情表》情辞并茂,情尚诚信,辞尚精巧,这主要受文体特点、作者自身修养及时代背景的影响。一文体特点。表文读者是皇帝,写作目的是陈述请求。前者要求情信,即站在一定立场的真情。诸葛亮站在报先帝忠陛下的立场,是以国为重的真情;李密站在尽孝立场,是以孝为先的真情。后者决定辞巧,即讲言辞。诸葛亮追…  相似文献   

12.
诸葛亮是历史上的一位传奇人物,才干无双,忠义两全。刘备死后,诸葛亮为完成先帝兴复汉室的遗愿,先后两次率军北伐,也因此而留下了两篇《出师表》。《前出师表》就写于公元227年初次伐魏前,当时的诸葛亮豪情万丈,奈何首战失利,深受打击。公元228年,他又准备进行第二次北伐,《后出师表》就写于此时。一年的时间,他经历了很多,也改变了很多,这些变化在他的两篇文章中表现的淋漓尽致。  相似文献   

13.
标点符号是书面语言的组成部分,它能帮助读者分清结构,辨明语气,正确地了解文意。郭沫若先生如是说:标点一定要恰当,标点错了,意义也就变了。人教社六年制小语课本第十册《难忘的一课》中有这么一句话:“我看到上面有孔子,有郑成功,有孙中山,还有诸葛亮,穿着八卦衣。”粗略一看,没什么错误。反复咀嚼,便觉“还有诸葛亮”  相似文献   

14.
一、从诸葛亮看三国故事的流传非始于唐代 几乎所有《三国志演义》的研究者,根据李商隐《骄儿诗》“或谑张飞胡,或笑邓艾吃”的句子,都认为三国故事在唐代已开始在民间广泛流传。实际上,从诸葛亮的故事来看,它是在诸葛亮死后就已经开始广泛流传了。《三国志·诸葛亮传》所附陈寿上表云:“青龙二年春,亮帅众出武功,分兵屯田,为久驻之基。共秋病卒,黎庶追思,以为口实。至今梁、益之民,咨述亮者,言犹  相似文献   

15.
出师表     
(甲)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选自诸葛亮《出师表》)(乙)臣受命之日,寝不安席,食不甘味;思惟北征,宜先入南: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并日而食①。——臣非不自惜也:顾王业不可偏安于蜀都,故冒危难以奉先帝之遗意。而议者谓为非计②。今贼适疲于西,又务于东,兵法“乘劳”:此进趋③之时也。(选自诸葛亮《后出师表》)注释:①并日而食:两天只能吃到一…  相似文献   

16.
北宋著名的文学家苏洵在《谏论》中说:“说之术,可为谏法者五:理谕之,势禁之,利诱之,激怒之,隐讽之。”意思是说要使对方接受自己的主张,可用深刻的道理说服对方,讲明形势告诫对方,申明利害关系诱导对方,用言语激起对方的感情,用含蓄的话语劝告对方。《出师表》难能可贵之处正是他在“表”之中综合使用了“理、势、利、激、讽”等多种论辩艺术,有着极强的说服力。势禁之。《出师表》起笔曰:“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诸葛亮从先帝创业之志未竟说起,分析当前形势不利的客观条件:蜀汉国力最弱,不及…  相似文献   

17.
《史记·孔子世家》中有这样一段:孔子之时,周室微而礼乐废,《诗》《书》缺。追迹三代之礼,序《书传》,上纪唐虞之际,下至秦缪,编次其事。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足,则吾能征之矣。”观殷夏所损益,曰:“后虽百世可知也,以一文一质。周监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故《书传》、《礼记》自孔氏。(标点均照录中华书局标点本《史记》)最后一句话,诸家标点有异:故《书》传、《礼记》自孔氏。———曾贻芬、崔文印著《中国历史文献学史述要》4页“追迹三代之礼……《礼》记自孔氏。”——…  相似文献   

18.
放眼当今的语文教学,文本解读无度的现象普遍存在:要么坚持“深度阅读”,在引领学生解读文本时总是深了再深;要么打着“广度阅读”的旗号,旁征博引,甚至撇开文本,八面开花;要么振振有词要“文本细读”,从头到尾、从文字到标点,乃至一切细枝末节……所有这些,都是超越了“度”的教学。在某些方面超越了“度”,必然在另一方面达不到教学的“度”。这样的课堂教学必然是失衡的、顾此失彼的,反映在学生身上就是能力的失调,甚至是畸形发展。  相似文献   

19.
谈《出师表》的潜主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元227年,诸葛亮第一次北上伐魏之前,向后主刘禅进表陈情,这就是为陆游盛誉为“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的《前出师表》(以下为和教材标题一致,一律称《出师表》)。后世读者感于诸葛亮的真情切意之余,对其主旨,形成了这样的定论:表文以恳切的言辞劝说后主继承先帝遗志,  相似文献   

20.
《出师表》见于新编初中语文第六册,该文标点,有几处值得商榷。现逐个提出来,分别略陈一孔之见。①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弧杰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这句话是个多重复句。第一层应在“气”之后,“不”之前划开,它的前后以“诚宜……以……”和“不宜……以……”构成了具有相反相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