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安世房中歌》与《郊祀歌》由于产生时代和祭歌性质的不同,在主旨、祀神态度、歌诗源流及其音乐特征呈现出较大差异的个性特征,由此可以窥见西汉祭祀诗歌的不同面貌。  相似文献   

2.
《安世房中歌》十七章是迄今所能见到的最早可歌的汉诗,它在汉开国之初别有用意地鼓吹孝道、德教,肇端孝治,明显地带有儒学特色。审视该诗,对认识汉初儒学发展的地位很有助益。  相似文献   

3.
《郊祀歌》考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郊祀歌》的辞作者除汉武帝、司马相如、匡衡等之外,还应有汉宣帝。歌(曲)作者除李延年、邹子外,还有来源于民间的鼓舞乐。《郊》在排列顺序的内涵上极有深意,汉武帝时太一神的不断升格,“太一—天地—五帝”的宗教神学体系与阴阳五行说“一—阴阳—五行”形成对应关系,反映在《郊》中则映照着从高祖刘邦到武帝刘彻宗教神学思想变革的过程。《日出入》在《郊祀歌》中扮演着主题转换的角色,也映现着汉武帝的游仙思想  相似文献   

4.
汉代的《安世房中歌》是汉初天子用于祭祀祖先的乐章。同为祭祀宗庙的乐曲,与《诗经》的颂诗相比,它通篇没有歌颂祖先的内容。这首诗,突出宣扬的是儒家的"孝"和"德"的思想,代表着汉高祖刘邦的治国理念由法家到儒家的转变。  相似文献   

5.
郊祀歌是天子郊祀天地神灵所用的乐歌。宋郭茂倩《乐府诗集》收录北朝郊祀歌辞六十五首,其中北齐三十七首,北周二十八首,无北魏郊祀歌。据现有文献记载,北朝郊祀歌辞远不止这些。文章在梳理北魏、北齐、北周郊祀活动概况的基础上,详细考证北朝郊祀歌辞的留存状况。  相似文献   

6.
袁行霈先生主编的《中国文学史》在“两汉乐府诗”一章中提出了许多新的看法,笔者认为有不少地方是需要进一步斟酌的:(一)《大风歌》不是由乐府机关负责演唱的;(二)《安世房中歌》也是由太乐负责的;(三)太乐不管郊祀之乐,郊祀之乐是由乐府来管辖的;(四)汉乐府是武帝时始立的;(五)太乐主管的音乐并不是由前代留传下来的雅颂古乐;(六)乐府所掌乐章不一定以楚声为主;(七)“乐府诗”之“乐府”乃属泛称。  相似文献   

7.
汉武帝时期,为巩固当时政权树立皇帝权威,董仲舒提出了“天人合一”、“君权神授”等理论。为适应当时需求,汉武帝组织创作了《郊祀歌》,这组祭歌在思想内容上反映了儒学神学化过程中的社会风貌,而且在艺术上有灵动飘逸的特点,显示了独特的文学价值。  相似文献   

8.
《白纻歌》是著名的乐府歌曲,源于三国时的吴地,从三国时期到唐代传唱了数百年,唐代曾风靡一时。考察唐代音乐发展变迁的情况、《白纻歌》曲调及辞旨、辞体,可以认为,唐代《白纻歌》存在两个"版本",《白纻歌》在实际表演中有和声和送声。  相似文献   

9.
《周颂》是西周特定时代之特定文化背景下产生的诗篇,具有突出、鲜明的时代特征。《周颂》中的周初诗篇强调继承文德、保守天命,体现了周初统治者突出的敬业意识;而西周中、晚期《颂》诗则只强调求福禄于神祖。这反映了周代统治者在不同时期的不同的思想和精神状态。《周颂》宗教色彩、神灵意识淡薄,抒情、描写多针对现实,具有突出的理性特征。这种理性特征是西周思想文化背景的反映,它与《尚书》等史籍中所反映的西周统治者的理性思想是相符的。《周颂》在艺术形式上显示出中国诗歌在形成之初的诸多原始性特征,这与《鲁颂》《商颂》形成鲜明的对比。  相似文献   

10.
托妮·莫里森的《所罗门之歌》从不同的角度描写了黑人梅肯?戴德一家三代的历史。"奶人"的生活态度的变化,见证了美国黑人民族文化的变迁,同时,也证实了黑人民族文化的强大生命力,它可以引领整个黑人民族飞翔,飞向自由。  相似文献   

11.
周礼文化与原始儒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汉以来,关于《周礼》聚讼纷纭,迄无定论。现代相关学术研究证明,《周礼》一书虽不无后人损益,但其宏纲大旨,大抵为周代典制,是研究周代历史文化的无可替代的传世文本。周礼文化是继夏、商文化而后以礼义、宗法、人本为主要特点的历史文化,是儒和儒术的直接源头。降至春秋,孔子传承并改造了周礼文化,创立了原始儒学,经孔门弟子的播扬,遂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华学术文化的主脉。  相似文献   

12.
处于社会转型时的汉末文人,在生命感发下融情于路,路的时空中渗透着士人的政治伦理亲情关怀和主体生存意义关怀,积淀着士人强烈的生命情怀.<古诗十九首>路的意象所蕴含的主体强烈的生命意识和路的意象中的时空压抑之间矛盾,铸就了<古诗十九首>哀婉凄美的抒情风韵的内质,路的意象从某种程度上讲,是<古诗十九首>的中心意象,是一代士人的社会精神文化和历史情感的语言个性化表达.  相似文献   

13.
论《周礼》对周代及周后世服饰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注重礼仪是中化民族的优良传统,在中国古代的道德规范中,礼为“五常”--仁、义、礼、智、信之一。礼是“四律”--礼、义、廉、耻之道。“周礼”作为一门哲学体系以至成为后儒经书,对周代及周代后世的服饰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古诗十九首》多采用通过身体的生理感受来表达内心情感的写作方式,女主人公多为倡者身份,居江南一带,游子多为活动在洛阳不得志的士人。从二者彼此的畅通联系看,作品创作时间为汉灵帝时期。此期的京城能够符合游子身份的,唯有出身寒族、凭借大量带有民间文学气息的以“辞赋”入仕的数量众多的鸿都门学士。《古诗十九首》作者推定为鸿都门学士,这可从其流传中为清流世族所否定、诋毁而导致作品与作者分离,以及战乱导致其作品遗失方面得到印证。  相似文献   

15.
本文在前人对<古诗十九首>研究的基础上,通过与汉乐府及之前文人五言诗的比较,力图从五言诗的诗体结构与语言自然质朴、节奏重复变化、比兴巧妙运用、抒情直率深婉的关系中,对<古诗十九首>以上的这些艺术特点进行分析.从而证实<古诗十九首>"五言之冠冕"的称谓不仅在其内容和艺术表现上名副其实,在对于五言诗的诗体结构的纯熟运用上也是名副其实的.  相似文献   

16.
<古诗十九首>的首要意义在于它以"悲歌可以当泣、远望可以当归"的浓烈诗情和悲剧意识彰显出"人的终极有限",从而宣告了"人的自觉"与"文的自觉"时代的来临.①"人的自觉"的本质性内涵--"我会死"以及<十九首>的作者对它的感知;②<十九首>所表现的汉末知识分子种种"朝向死亡的自由"亦即对生命悲剧的超越,这种超越表现为一种"悲情现世主义的浪漫情怀";③在此间所产生的惶惑与绝望,彰显出对一种"伟大信仰"的渴求.  相似文献   

17.
《古诗十九首》在中国文学史上,首次通过士人眼光全面观照汉代都城风貌,并首次坦率地倾吐了士人被城市生活激发出的醉心世俗功利、追求声色娱乐的强烈愿望,和对人生意义的深层思考,从而使得这组诗篇在中国古代城市文学中拥有了独特的重要价值和突出地位。  相似文献   

18.
《诗经》中祭祖乐歌以《颂》为多,《清庙》为《周颂》首篇。以往研究多聚焦这首诗为谁祭、祭谁、何时祭、于何地祭等问题,且历来说法不一。不妨换一种思维方式解析《清庙》,从其形成阶段、应用阶段和延传阶段作立体化观照和复原。《清庙》原诗旨意由“显文王之德”,到“显先王之德”,皆为“示德”,表现为从单指到泛指之变;形态上则表现为“前文本形态-祭歌形态-后文本形态”之变;功能上则表现为“抒情功能-礼乐功能-诗教功能”之变。  相似文献   

19.
东汉末年出现的由无名氏所作的《古诗十九首》,揭示了汉末文人士子在社会思想大转变时期的生存状态,而将儒家精神的失落表现得尤为突出。汉末文人儒家精神失落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刚健有为精神的失落、以义制利精神的失落和仁爱精神的失落。  相似文献   

20.
《诗经·周颂》多以祭祀、祈福和歌颂祖先功德为主要内容,用于祭祀和朝会宴飨等场合。本文从"尚德"思想入手,试图从诸多方面展现周朝取代殷商后,为了巩固政权,稳定天下,而对"德"的重视。其中周人在天命观念、先祖祭祀、战争意识、个人修身等方面都表现出与尚德理念的紧密联系,本文拟取以上四个方面对其进行阐述,从而探究周人尚"德"的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