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黔之驴》是柳宗元《三戒》中的第二篇,柳在这组文章前面写了个小序: “吾恒恶世之人不知推己之本而乘物以逞,或依势以干其非类,出技以怒强,窃时以肆暴,然卒殆于祸。有客谈麋、驴、鼠三物,似其事,作《三戒》。”很明显,上述引文中“依势以干其非类,出技以怒强,窃时以肆暴”这三句话是分别指麋、驴、鼠这“三物”的,而“出技以怒强”指的正是“黔之驴”。《黔之驴》原文末尾有“卒章显志”的几句话:“噫!形之庞也类有德,声之宏也类有能,向不出其技,虎虽猛,疑畏卒不敢取;今若是焉,悲夫!”可以看出,柳宗元写这篇文章的原意,是要告诫人们:①要有真本领,真才实学;②如果没有真本领,千万不能轻易  相似文献   

2.
九年义务教育以前的初中教材中,有一篇文章是唐代柳宗元写的寓言《黔之驴》。就这篇文章的寓意而言,教材的编者和教学参考书的观点,是让学生通过这篇寓言了解两个成语含义:一是“黔驴之技”,比喻虚有其表,本领有限;二是“黔驴技穷”,比喻仅有的一点伎俩也用完了。作者柳宗元的意图,由于政治斗争的原因,大概是讽刺这两种人的吧!从文学作品欣赏的角度来看,我认为不尽然。它的内涵是很丰富的,主题是多方面的,《黔之驴》这篇寓言,我以为还有一个“黔之虎”的问题,应该给它一个评价,“黔之虎”的行为有值得我们学习之处,传达给…  相似文献   

3.
“黔驴技穷”这个成语来源于唐朝著名的文学家柳宗元写的一则寓言故事《黔之驴》。长期以来在解释这则“黔驴技穷”成语时,不少文章甚至辞典都把这里的“黔”说成是今贵州。这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贵州之名,始于宋朝。柳宗元写《黔之驴》的时间是公元805年。他贬到永州(今湖南零陵县)之后,其时离贵州单独建制尚早六百多年。“黔”作为一个地区名称出现,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楚国的黔中地,秦朝的黔中郡,其辖区主要在今湖南西北部分,包括今四川东南、湖北西南、贵州东北一小部分。由此可见,柳宗元所指的“黔”,只能是今湖南西北部或四川黔江流域…  相似文献   

4.
古代寓言《黔之驴》是柳宗元《三戒》中的第二篇,写的是一头驴被一只虎吃掉的故事,寓意深刻,具有鲜明的针对性。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可大胆创新,引导学生运用创造性思维发问,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能力。  相似文献   

5.
《黔之驴》是柳宗元的作品《三戒》中的第二篇,文体为寓言。细心研究一下,该文折射出的一些现实意义远比其寓意更为广博。  相似文献   

6.
刘兵 《语文天地》2010,(9):54-55
柳宗元《黔之驴》中的黔驴相对于老虎而言.技艺欠缺。最终落得一个被“断喉、尽肉”的可悲下场,为后人留下黔驴之技,黔驴技穷、庞然大物等讽刺意味极深的成语。千百年来为人所耻笑。每次教学,总是按部就班,以教参为本对学生进行情感的熏陶,学生在思考探讨之余,似乎还意犹未尽。总感觉黔驴身上还有点东西没有挖掘出来。  相似文献   

7.
《三戒·黔之驴》是柳宗元的著名寓言。这篇寓言流传极广,影响很大,因此,历史地客观地阐明其主题思想,具有重要意义。有人说,黔之驴影射外强中干的保守势力,认为寓言表现了作者对政敌的鄙视和不屈服于压力的政治品质。还有人说,《黔之驴》讽刺了那些徒有其表,并无真正本领,还要假装威势吓唬别人的人,指出了他们必然失败的可耻命运。这些论点都在某种程度上脱离了作品的实际,因而是不准确的。  相似文献   

8.
柳宗元作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山水游记独辟蹊径,成就突出,历来为人称道。他借写山水抒发自己对自然美景的喜爱和眷恋之情,寄寓自己对政治、现实、人生遭际的强烈感受,一篇篇山水游记中闪烁着作者思想的光辉,折射出作者丰富复杂的精神世界。本文试图探寻儒释道精神及影响在柳宗元山水游记中的和谐统一:儒家的骨骼、佛家的经络、道家的风采。  相似文献   

9.
《黔之驴》是唐代著名文学家柳宗元《二戒》中的一篇,现安排在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我在教学中完成了解题、介绍背景、指导朗读、串讲、再读等流程后,要求学生用一句话概括课文的意思,结果出现了两种答案:A这则寓言主要叙述了老虎吃掉庞然大物驴子的故事;B这则寓言主要写了驴子被老虎吃掉的故事。我问学生同意哪个答案,  相似文献   

10.
“黔驴技穷”、“黔驴之技”两个成语皆源出柳宗元的《黔之驴》。长久以来,人们在解释这则寓言或成语时,往往把“黔”当怍“贵州”。其实,这种理解是不正确的,因为这有悖于历史事实。  相似文献   

11.
一、名词后紧挨代词,该名词活用为动词(1)驴不胜怒,蹄之。(柳宗元《黔之驴》) (2)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王安石《游褒禅山记》)这两句中的名词“蹄”和“名”都紧挨代词宾语“之”,且构成了动宾关系,由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分别翻译为“用蹄子踢”和“命名”。二、两个名词连用,在构成主谓、动宾和动补短语的条件下,其中一个名词活用为动词  相似文献   

12.
最近一期的《出版商务周报》刊发了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康震教授的一篇文章。康教授在这篇名为《〈黔之驴〉断想》的精短文章中,提出了对这篇著名文言文的质疑,他认为这篇文章存在诸多的逻辑问题。文章如下:《黔之驴》是柳宗元最著名的寓言故事之一。这篇文章的妙处在于:从多个角度  相似文献   

13.
廖敏同志《〈黔之驴〉寓意探微》认为《黔之驴》是“顺宗及八司马与宪宗及太监们的寓言”,柳宗元写作此文为的是借驴“的尸来还改革失败的魂”(载《语文学习》1994年第12期)。如此“探微”,新则新矣,但方枘圆凿,实难苟同。  相似文献   

14.
《小石潭记》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柳宗元山水游记的代表作,作者观察入微,描摩细致,形似写景,实则写心,是一篇情景交融的佳作,它表现了作者深厚的艺术功力和独特体验。面对一篇学生已经上过的课文,面对一篇我第一次授课的古文,面对新课程的一系列新理念,我如何把这三者和谐的统一起来呢?  相似文献   

15.
现在不少人(包括一些文人),谈到柳宗元的山水游记,总会提到他的“永州八记”,似乎柳宗元在永州只写了八篇山水游记。其实,非也!柳宗元在永州写的山水游记是九篇而不是八篇,照理应提“永州九记”。 但是,长期以来,为什么人们总是提“永州八记”呢?章士钊先生在《柳文指要》中是这样回答这个问题的,他说:  相似文献   

16.
钟道莲  王玮 《学语文》2003,(6):15-15
《小石潭记》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柳宗元写的一篇著名的山水游记。它以高超的笔法 ,把一个小石潭的特点及其周围环境表现得妙趣横生 ,令人玩味。一般认为 ,作者的写作目的是要借小石潭表现自己被贬永州寄情山水的乐趣 ,同时通过作品中的艺术形象寄托作者忧伤凄苦的心情。而我们认为 ,后者表现得更为突出 ,即表面上写乐 ,实际上写悲 ,写乐是为了更好地写悲。文章托物言志 ,借物抒情 ,以反衬的方法 ,多角度、多层次、多侧面地表现作者的悲伤之情。首先通过一些具体的物象表现自己的“乐”。文章一开头便从听觉角度写出自己发现小石潭的惊喜 ,“从…  相似文献   

17.
柳宗元在《送巽上人赴中丞叔父召序》中说:“吾自幼好佛,求其道积三十年。世之言者罕能通其学,于零陵,吾独有得焉。”这篇序写于元和六年,柳宗元当时三十九岁;上溯三十年,即是十岁,他就好佛了。我认为少年时代的柳宗元,所谓“好佛”,不过是受家庭的影响而已,还谈不上“求其道”,没有收获,那是必然的。青年时代的柳宗元,追求的目标是读书求仕。  相似文献   

18.
寓言具有两大特点:故事性与寄托性。作者往往把自己真正要表达的思想交融在一些短小茺诞的故事中,含蓄隐蔽,因而造成寓意把握的难度。同时,语言本身的模糊性带来能指与所指之间的矛盾,决定了语词的多义。顺理成章,文本的多义性也就产生了。以寄托为主的寓言,其思想的多层次性也就客观的存在着。 《黔之驴》是中唐著名散文家、政治家柳宗元的一篇寓言,作为当时政治斗争的产物,它主要讽刺了那些表面强大,实质不堪一击的“技穷”之人。但本文拟从三个方面探索《黔之驴》的另一些寓意,不避牵强之嫌,望能引一条语文教学的创新思路。 …  相似文献   

19.
成语“黔驴技穷”出自唐代文学家柳宗元笔下的“黔之驴”,它比喻有限的一点本领已经用完,没有别的办法了。说到这则寓言,人们大都会嘲笑黔驴虚有其表,是只不堪一击的“纸老虎”。但如果我们能运用逆向思维去稍做分析,你会不禁发问:黔驴技穷谁之过呢?众所周知,驴本非生于黔,它原  相似文献   

20.
<正>《小石潭记》是柳宗元的名作,是作者被贬永州时所写的一篇游记,文中的小石潭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水潭,甚至没有自己的名字。有人专门对小石潭进行考证,发现并没有柳宗元笔下那么美,而只不过是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水潭。为什么柳宗元能把它写得如此美?这是因为作者所写的小石潭不是生活中的小石潭,而是作者心中的小石潭,是作者对现实生活中观照的对象进行艺术修复的结果。艺术修复,就是创作主体对生活中摄取的原始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