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杨维 《武当》2003,(5):22-24
六、独精鹰捉,发挥劈拳的特殊作用 练形意的第一趟拳,起钻是拳,落翻变成俯掌,形成三体式的这趟拳,人们叫它“劈拳”,而尚先生叫它“鹰捉”。这样叫是有道理的。 1.它是掌,不是拳,就不能叫拳。  相似文献   

2.
形意拳前身曾叫“六合拳”和“心意六合拳”,但本文所介绍的“六合拳”乃不同于上述,这里所说的“六合拳”乃尚云祥先生独创且亲传于我父李文彬的“六合拳”。尚云祥先生说:形意是先有拳而后有器械,有何拳套路,就有何器械套路。先生晚年教我父及其女尚之蓉老师练“六合”刀棍等器械时,就先教了这趟“六合拳”。这套“六合拳”较难练,它突出双手握拳,用小臂作斧刃发劈劲,是“似斧属金”的真正劈拳(现流传把俯掌发的所谓劈劲的“鹰捉”叫劈拳是错误的)。正因为这个劈拳不用肩、肘、手关节发劲打人,而用肘、手之间的小臂发劲,击法上就有独到之处,它已超出了“七拳”。此外,还有进步劈、退步劈和回身劈,其应用价值也就越高。这趟拳只有十一式,虽动作少,  相似文献   

3.
李文彬  杨维 《武当》2001,(5):25-28
鹰捉的涵义和作用:桩功三体式被视为形意拳特有的静功筑基功夫。而鹰捉则是桩功三体式诸多技法的运用,是形意拳动功筑基功夫,也是对形意拳的动作要领、基本技法的体验和掌握过程,是为了练形意拳打好基础的一趟拳。经云:“起手鹰捉。”正说明锻炼形意的各种拳法都要从它开始,所以人们称为形意之母拳。说“三体式是母式”,“鹰捉是母拳”,两者是开启形意奥秘之门的钥匙,实不为过。  相似文献   

4.
李文彬  杨维 《武当》2000,(5):21-22
形意先贤有句名言:。万法皆出于三体式。”说明三体式是形意至关重要的入道之门,故称为“形意母式”。由于传播年久,就其外形已有不同之处,究其实质更有较大差异,为了追求体用实效,不能不深入地做些比较和选择。对这个似乎既简单而又枯燥的桩功,前辈们却说:“桩功是个宝,得它才能好。”特别强调必须坚持练它,而且必须练好它,究竟为什么?是该弄个明白。尚氏形意认为三体式和鹰捉,一个是母式,一个是母拳,是开启形意奥秘之门的钥匙。我们会不会用它?又该怎样地去用它?也该弄个明白。尚云祥先生对它作过精微的剖析,对我们会很有启迪意义的。现扼要择述如下:  相似文献   

5.
杨维 《武当》2000,(11):14-17
尚氏形意拳在我国形意拳派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是尚云祥先生(1864-1937)毕生的经历,以客观的比较和亲身的体会,留给后人的宝贵财富。先师李文彬(1918-1997)师从形意大师尚云祥学练形意,曾为中国武协终身荣誉委员和中国当代“十大武术名师”。  相似文献   

6.
王宝安 《中华武术》2000,(11):35-35
形意拳动作简单、精炼、朴实、劲力浑厚,有着很强的技击作用。在形意拳中“脚打”之“趟劲”也是与其他拳种显然不同的。尚氏形意拳现今仍保持其独特的“趟劲”练习方法。  相似文献   

7.
刘俊峰 《中华武术》2001,(11):29-29
练过形意拳的人大都知道形意拳劲的核心就是“钻翻”劲,练好鹰捉正是掌握“钻翻”劲最好的一趟拳,是向更深层技术进军的必经之路。五行拳、十二形拳,虽劲路各有特点,但练哪趟拳也不如练鹰捉对掌握“钻翻”劲的效果明显。因此,鹰捉被视为开启形意拳奥秘之门的钥匙,被称为形意母拳。  相似文献   

8.
形意拳     
形意拳讲究“像其形、取其意”;要求“心意诚于中,肢体形于外”,内意和外形高度统一,故名。形意拳脱胎于心意六合拳而自成一系。1856年后,李飞羽始以“形意拳”为名,在山西、河北等地传播该系拳技。该拳借鉴禽戏增益拳术;采用“五行学说”论述拳术运动规律;以三体式为基本桩法;以“五行拳”(即:劈、崩、钻、炮、横五拳)、“十二形拳”  相似文献   

9.
文龙 《武当》2006,(6):21-21
“形意拳三绝响,任何英雄见了倒。”这句赞美之词传于一百年前的京津渤海一带。三绝响,就是三招连环,一招打入,二招灭威风,三招打垮对方。形意拳讲求步似龙卷风,拳头如雷箭。劈拳像泰山压顶,树倒房塌!猛力劈出一拳要打断对方的颈脖子,击断对方的四肢, 或者一记劈拳当胸要把对方打得闷气栽倒爬不起来;炮拳要步似火车向前碾压直冲,架拳要像手臂裹铁皮,中平拳要有击穿大  相似文献   

10.
《精武》2010,(6):62-63
形意拳名的创意 形意拳学本是门仿生学,它是根据宇宙间日月星辰,万事万物生态环境,人与物的动作形象,以物象演变形式的意式形态为立法之本。五行即金、木、水、火、土,及劈、崩、钻、炮、横。金:是金属,以斧头为形象,劈木为拳意,谓之劈拳。  相似文献   

11.
史宏伟 《精武》2009,(5):68-71
山西形意拳之五行进退连环拳.是在形意母拳——五行拳(劈、钻、崩、炮、横)之基础上,历经形意拳前辈的实战、技击、临敌经验等逐步演化而来的。此拳法依据五行相生相克的理论,具有手法紧凑连贯、攻守兼备,变化无穷等特点。一动快似闪电、犹如雷霆万钧之势,一静如猛兽蛰伏待出、如临大敌,万念聚敛、八方尽在掌握之中的状态。若能达此境界方为形意拳之上乘也。  相似文献   

12.
“形意拳”得名之来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形意拳”得名之来历王文清形意拳,古拳谱称“心意拳”、“六合拳”或“心意六合拳”,相传至今已有三百余年的历史。形意拳是由心意拳发展演变而成的一个拳种,它与太级拳、少林拳、八卦掌并称为武林名拳,在中华武术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关于形意拳的得名,众说不一。...  相似文献   

13.
二、拳理中的不同之处 在进行拳理对照比较时可以发现两者之间的相同之处是十分惊人的。然而也可以明显地看到,在相同的拳理中,又有许多差异。 1.拳之“五行” 前文提到形意拳与温家拳均有“五行”之说,且均将其分为内外五行。内五行均为心肝、脾、肺、肾,但外五行却不同了。形意拳中为劈、崩、钻、炮、横,温家拳则将外五行分为五手和五脚。五手为崩、搏(拨)、钻、带、拿,五脚为圈、点、查、摆、踢。《温》中讲:“武术之家是内外连而为一。五行要顺者,五行配五脏,五脏配五手、五脚。故习五手、五脚可以养五脏。”且在其“内外…  相似文献   

14.
第一段 1.预备式 2.起式 3.左劈掌 4.右劈掌 5.左劈拳 6.右劈拳 7.跟步主崩拳 8.跟步右崩拳 9.进步钻拳 10.右炮拳 11.左抱拳 12.右横拳13.左横拳1.预备式 面向左前方并步站立,两脚尖略外展;两臂自然下垂,掌心向里贴靠于大腿外侧;两眼平视前方(图1、2 侧面)。 [要点] 头上顶,项竖直,下领微收,精神贯注.全身放松.呼吸自然。 (1)接上式,上体略向右转;同时左脚尖呈扣,右脚不变;目平视前方。 (2)上体与两脚不变.两前臂外旅,由身体两侧向前、向上托起,掌心朝上,高与肩平;目视两掌…  相似文献   

15.
杨维 《武当》2003,(6):19-21
形意拳是中国武术中影响较大的优秀拳种之一。因其流传年久,以致它的名称、源流、技法、内容及理论著作等方面,都出现了许多不同的衍变和分歧。我们研究和探讨它衍变的历程,分歧的内容,不同的理论,不同的技法,前后的精华等,对形意拳的发生和发展都是至关重要的。  相似文献   

16.
李先生讳飞羽,字能然,世称老能先生,或曰洛能、洛农、老农,皆一音之转也。直隶深县人。经商于山西太谷,喜拳术。闻县境有戴龙邦先生者,善形意拳,往访焉。觌面一见,言谈举止,均甚文雅,不似长武术者。心异之,辞去。他日,倩人介绍,拜为门下。时先生年三十七岁也。自受教后,昼夜练习。二年之久,所学者仅五行拳之一行,即劈拳。并半蹚连环拳耳。虽所学无多,而心中并不请益,诚心学练,日不间断。是年,龙邦先生之母八  相似文献   

17.
静磨剑 《武当》2012,(5):25
形意拳有阴阳五行之说,一般流行的金、木、水、火、土相生相克,并联系到劈、崩、钻、炮、横五拳相生相克,这些都是牵强附会,毫无拳学意义。王芗斋宗师早在四十年代答记者问时就说:"要知形意嫡传,……亦无五行生克之论,不过指五种力之代名词,非手法与套也。……非若今人动谓某拳克某拳也。若以目之所见,一再思之,然后出手以应敌,鲜有不败之者。""金木水火土",其实是形意拳前辈比喻形象的  相似文献   

18.
王冬文 《精武》2005,(8):16-16
三体式是形意拳之根本,形意拳的练和用基本上都是采用三体式的腿劲和步型,故练形意拳的人都以三体式桩功为主要桩功,尚派形意拳亦不例外。三体式是形意拳之母式,而鹰捉则被称为形意拳的母拳。练形意拳的人都非常重视这两项功夫的训练。李文彬先生在其著作《尚式形意拳械抉微》中曾将三体式桩功和鹰捉合称为尚派形意拳的筑基功夫。  相似文献   

19.
水火居士 《精武》2008,(1):58-58
先师云:“形而上者谓之意,形而下者谓之势。演形意拳术者,熟玩内意外势之语,于拳道则思过半矣。”盖拳意者,人神所素具之灵机也,灵机者,必藉拳势而显者也。舍拳势,则拳意浑噩将无所用。未闻‘意’,‘势’有孤立而成者也。神之取给于形,形之取给于神,相反相成,并完吾人虚灵不昧之天真;觉行圆满,包举无遗,此形神得其宜之总说也。  相似文献   

20.
刘文波 《精武》2004,(1):8-9
三体势是形意拳的主要桩法,也是形意拳中各种套路的起势、收势,该拳种的各种技法都是以三体势的各种要求为基础,所以,该桩法既为入门必修,又是高层功夫所需。三体势体现了形意拳的太极、两仪、三节、四梢、五行、六合、七星、八字(及八要)、九数等要领,因此,练三体势也即是练习形意拳的精华。“三体重生则万物生”,三体势又可变化为各种拳式,为各行(形)拳之母。如果说五行拳、十二形拳是形意拳之母拳,那么三体势则是“母拳”之“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