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8 毫秒
1.
面具,人人皆知,而人格面具,鲜为人知。了解荣格关于人格面.具的内涵、与自我的关系、形成、发展等问题,认识其积极和消极方面,有益于了解我们的人格名具,认识真实的自己,也对深入地分析社会各方面现象具有更多的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人格面具具有双重功能:一方面,人格面具对于道德的积极作用在于,可以培养个体对集体、社会权威的顺从,可以促使个体更好地认同社会的道德规范,适应社会的道德生活。另一方面,人格面具也有负面的影响。当一个人过分热衷于自己扮演的角色,并将这一人格面具等同于自己,等同于整个人格,那么人格中的其它方面就会受到压抑,过分发达的人格面具与极不发达的人格其它部分之间就会发生尖锐的对立和冲突,使人陷入一种紧张的异化状态。  相似文献   

3.
阴影是荣格分析心理学中集体无意识的原型之一,阴影有着丰富的内涵,对人格的发展既有积极的方面,也有消极的一面。认识、接受并整合阴影,深刻理解阴影与人格面具的关系都将使阴影朝有利于人格的方向发展,有助于荣格所说的"自性"的实现。  相似文献   

4.
人格即面具,深入浅出解读人格定义,应用多种手段和方法引导大学生进行人格的了解和探索,正面讲解人格缺陷和障碍,是做好大学生人格教育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5.
盛莉 《教育学报》2006,2(3):55-58
“人格面具”是荣格心理学概念之一,它揭示了人们的表现行为和真实自我之间的不一致性,认为要全面发展人格的多个方面,防止面具人格的单一发展。“人格面具”进入社会关系并为某种从众的社会心理所推波助澜,引发了“虚假认同”道德问题。因而,道德教育作为一种对人的德性的培养必须要研究“人格面具”现象的心理学生发机制,增强受教育者的抗诱惑能力,及时发现和补救“虚假认同”的行为。  相似文献   

6.
一、学习目标陈述 1.学生欣赏面具艺术的图片,了解不同地域、民族的情感表达方式和审美习惯,培养丰富的情感;学生倾听老师讲解面具文化,认识面具的演变、发展过程,了解面具与文化、社会发展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荣格的人格面具概念属于原型范畴,原型是通过原型意象或象征的方式表现出来,更多的是人们在无意识中获得一种表达。恋爱面具是在恋爱交往中的心理活动的外在表现,是个体适应恋爱交往活动的必要工具。高校女生恋爱面具的常见问题有四种:恋爱面具的过分认同;恋爱面具缺失;恋爱面具使用不当;恋爱面具异常。针对高校女生的恋爱面具问题,心理分析的任务主要是唤醒她们恋爱中的无意识,使她们认识并能够接纳自己的无意识,找回迷失的心灵,从而摆脱精神上的迷惘,恰当地运用恋爱面具。  相似文献   

8.
教学内容:江苏少儿版小学美术第五册《动物面具》。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通过了解动物的基本特征,培养审美、观察和想像能力,制作有个性特征的动物面具,进一步了解面具的特点,认识动物的面部特征。  相似文献   

9.
教学目标. (1)认识民间戏剧艺术的普厦性、历史性.地方色彩等知识。 (2)了解面具的主要特点。 (3)能画对称分布的面具。  相似文献   

10.
论“师范人格”的形成与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师范人格”的形成与培养杨诚德曹丞杨连瑞一、关于“师范人格”问题的提出(一)人格的涵义“人格”一词来源于拉丁文Rersona,意指“面具”,是指戏剧中演员所带的特殊面具,它表现了戏剧中人物的角色和身份。把面具指意为“人格”,实际上说明了既具有表现于...  相似文献   

11.
尤金·奥尼尔晚期的自传性家庭悲剧《长日入夜行》,被视为美国20世纪最伟大的戏剧。剧中四位主人公蒂龙一家对话时呈现出多种面孔,情感复杂,关系忽远忽近。对于剧中人格面具的探索将进一步加深对于剧本的心理层面分析,帮助我们挖掘探索四位失魂落魄的主人公性格悲剧的根源——在畸形社会意识形态下现代人的精神堕落和自我认同的丧失。  相似文献   

12.
《十九号房》中苏珊的人格面具与暗影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按照荣格的原型理论解析《十九号房》,内蕴其中的人格心理原型凸现于条理有序、层次递进的故事叙述结构中。这部小说,演绎了一部心灵痛苦挣扎的辛酸史,展示了一段深层心理中人格面具原型和暗影原型进行惊心动魄生死搏斗的磨难历程,同时,流露出作家自身灵魂中的矛盾和冲突,也揭示了婚姻生活中的社会性集体面具与集体暗影的斗争与交锋。这部作品既具有揭露和批判现实的社会学意义,又蕴含一种广泛而深刻的人类心灵斗争的普遍象征意义。  相似文献   

13.
拖延是日常生活中非常普遍的心理现象,也造成越来越多人的困扰。文章从全新的角度——以荣格的分析心理学为基础,结合临床个案研究结果,着重从消极拖延入手,归纳其一般表现,并尝试揭示其深层无意识原因,以期能为拖延理论研究和治疗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4.
Students’ mathematical problem-solving experiences are fraught with failed attempts, wrong turns, and partial successes that move in fits and jerks, oscillating between periods of inactivity, stalled progress, rapid advancement, and epiphanies. Students’ problem-solving journals, however, do not always reflect this rather organic process. Without proper guidance, some students tend to ‘smooth’ out their experiences and produce journal writing that is less reflective of the process and more representative of their product. In this article, I present research on the effectiveness of a persona-based framework for guiding students’ journaling to reflect the erratic to-and-fro of the problem-solving process more accurately. This framework incorporates the use of three personas—the narrator, the mathematician, and the participant—in telling the tale of the problem-solving process.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is persona-based framework is effective in producing more representative journals.  相似文献   

15.
This article uses a narrative analysis approach to explore the stories of student teachers' experiences developing a teaching persona during student teaching. In keeping with the narrative format, the researcher presents the participants' stories in a first-person narrative. The participants had similar experiences in the realm of developing their teaching personae: two common themes included their ideal versus actual personae and past and present influences on personae. Findings indicate that pre-service teachers carefully consider their teaching personae and draw on various sources to construct the personae that they believe will be successful.  相似文献   

16.
《世说新语》中的魏晋士人与自然山水之美相得益彰。魏晋士人在现实生活中无以寄托自己的深情,遂将之转化为“物情”,“通物情”为他们的深情找到了一个寄托园地——自然山水。士人们畅游自然山水,就有精神回乡的感觉,也使他们展示出飘逸的人格美。  相似文献   

17.
《等待野蛮人》是2003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南非作家约翰·马克思韦尔·库切的作品之一。根据荣格心理原型理论中关于人格个性化的理论,文章旨在分析老行政长官由服从帝国意志到以自身命运抗衡那种社会主流意识,最终获得正义良知并真正意识到个体生命和个人权利的珍贵的心理成长过程,他的人格面具调解了他的自我和外部世界,使他正视到自己的阴影,他的个性化是成功的。这样的分析展示了深层心理中人格面具原型和阴影原型进行生死搏斗的磨难历程,具有揭露和批判西方殖民残酷与虚伪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荣格心理学理论对心理健康的启示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荣格的理论中,“阴影”与“面具”是两个最主要的原刑,在人与外界环境的交互作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深入理解它们的内涵,实现人格的整合,这是荣格心理学理论对心理健康的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9.
以神话原型批评理论为指导,结合分析心理学创始人荣格的原型说与集体无意识理论,从新的角度对《蝇王》进行剖析和探讨。通过挖掘荣格的理论在小说中的具体反映,即论述在《蝇王》主要人物身上交替出现的荣格理论中的两种原型———人格面具和阴影,以及对《蝇王》中集体无意识的两种行为倾向的发现与分析,力图帮助读者突破过去对《蝇王》中“兽性”这一主题的理解,深入到对小说所包含的人类集体无意识中“阴影”和其它原型的了解,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掘《蝇王》在原型探索方面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