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0 毫秒
1.
苯教和佛教不同的世界观倡导不同的宇宙观,苯教所倡导的宇宙观表现出现代天体理论中“有限宇宙”——“物理宇宙”的特性,而佛教倡导的宇宙审美观是一种充满理性的抽象化的“无限宇宙”——“哲学宇宙”的审美观,两者构成了箴族历史文化的宇宙审美现象。  相似文献   

2.
道家,作为春秋战国时期重要哲学派别之一,是以宇宙、万物、人生等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庄子及其代表作《逍遥游》正是这样。有人认为《逍遥游》是“一篇谈论人生哲学的文章”(见《教师教学用书》有关内容)。但笔者认为,作为《庄子》的第一篇,我们应理解它是开宗明义的,是庄子思想的总括,不仅涉及人生、涉及万物,还涉及宇宙。也就是说,庄子在《逍遥游》中阐述了其宇宙观、人生观、政治观等哲学观点。一宇宙是时间、空间的结合体。宇,指上下四方,所有的空间,还可以理解为“无限空间”。宙,指古往今来,所有的时间,还可以理解为“无限时间”。宇宙…  相似文献   

3.
有些自然辩证法工作者认为机械论是形而上学的典型形态;有些哲学工作者认为机械论即形而上学。笔者认为,这两种论点都经不起反例的批判,因而是有缺陷的。康德关于天体形成和演化的星云假说,就是一个非常有力的科学上和哲学上的反例。康德认为,原始的分散的云雾状的物质微粒(原始星云),由于引力而不断凝聚,由于斥力而发生旋转,从而形成有规则地运行的天体系统。康德还说:“给我物质,我就用它造出一个宇宙来!这就是说,给我物质,我将给你们指出宇宙是怎样由此形成的。因为如果有了在本质上具有引力的物质,那末大体上就不难找出形成宇宙体系的原因。”(《宇宙发展史概论》,上海人民出版社,第17页)  相似文献   

4.
李泽厚先生的“实践美学”生成于20世纪60年代,是他把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和马克思主义、康德哲学中以人类主体为主题、为立足点与归宿点的主体性哲学融合起来建构的突出人类精神现象的美学思想;同时,李泽厚先生用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人类起源的思想、关于现实地改造世界活动的思想改造了康德哲学中的先验理性思想并在其基础上形成了“积淀说”。但其理论也存在着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5.
一、李泽厚美学的哲学基础——抽象实践论李泽厚同志一向是以马克思主义的美学家自居的。他把自己的美学自称为“真正的”“实践观点”的美学(《美学论集》,第166页)。他说,马克思主义的美学——也即他自己的美学——不是从“意识或艺术作为出发点”,而是“从社会实践和‘自然的人化’这个哲学问题出发。”(《批判哲学的批判——康德述评》,第414页)“马克思主义哲学即实践  相似文献   

6.
本文力图从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的宇宙意识去探讨中国艺术意境论的问题,对意境论的哲学基础和实质、特征、结构等进行探讨,认为中国古代的艺术意境及其理论渗透着中国古代的宇宙意识,是“天人合一”的宇宙意识在艺术上的一种表现,其中特别是与《易经》、道家关于“天—地—人”宇宙一体化的宇宙观相联系。艺术意境中的“情景交融”的实质和整体性、直觉性、空灵性的特征都应该从这里得到解释。  相似文献   

7.
德国早期浪漫派是浪漫主义运动的源头,而德国早期浪漫派的理论根据又在康德那里.康德以牺牲哲学的绝对与同一为代价,解决了知识的有效性的问题.但追求哲学的体系性一直是康德努力的方向,《判断力批判》为实现这个目标指明了方向:即通过“美”来实现知性与理性的过渡与联结,但这种联结只在主观形式层面才有可能,具有观念与期备性质.无论是浪漫派所遭遇的问题,还是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案的提出,都与康德有着直接的关系.据此,我们认为康德是“浪漫主义之父”.  相似文献   

8.
赫胥黎从自然科学唯物主义发展观,深化探索了由赫拉克利特到康德的宇宙发展观,探讨了印度古代宗教和佛学与希腊哲学的思想联系,首创佛学与欧洲心学的比较研究。这对今天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破除“欧洲哲学中心论”、揭开现代欧洲生命意志哲学与佛学的血缘关系仍有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9.
《老子》与《易传》宇宙生成论是原始创世神话的哲学表述,它与陈地流传的创世神话有着深厚的渊源关系。陈楚地域文化具有丰富的东夷和楚蛮原始崇拜和神话遗存。作为一个民族始祖,太昊伏羲是通过神话获得名号。伏羲名号源于“元气”,是宇宙本原和起始的意象和观念,伏羲即“太极”或“太一”。通过对伏羲创世神话与《老子》和《易传》宇宙生成模式的对照考察可以看出,《老子》“道”和《易传》“太极”、“阴阳”、“四象”、“八卦”的概念及其对宇宙生成的概括认识是从神话思维的具体表象中抽象出来的,是把神话中的宇宙观抽象化、逻辑化的结果。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主义和哲学的关系一直是马克思主义领域的重要问题。本文认为 ,柯尔施1 92 3年出版的《马克思主义和哲学》一书 ,把资产阶级的革命运动、从康德到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哲学、无产阶级的革命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哲学作为一个历史过程中的四个要素来把握 ,对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变迁、理论实质和现实意义作了深入细致的分析 ,并特别强调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唯物主义特质 ,所有这些都对后来的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包括哈贝马斯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对我们今天认识和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也有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11.
和谐文化源于中华民族文化中的和谐思想。辩证的宇宙观是和谐文化的哲学基础。社会单体意在通过构建和谐社会来满足自己的需要。而和谐社会的构建需要和谐文化与之相对应。构建和谐文化是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先进文化是和谐文化的核心与主导。它应该是具有和谐属性的文化。它与和谐社会存在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关系。既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又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要条件。在哲学视域下。和谐文化构建的关键点是通过创新先进文化。更新人们思维深处的观念体系。  相似文献   

12.
和谐社会是一种全新的社会模式,和谐说到底是人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是和谐社会的重要标志,个体人格的和谐是和谐社会的永恒追求。和谐人格是马克思主义人格理论现实层面在我国和谐社会建设中的具体体现;也是和谐社会国民人格的基本范式;和谐文化是塑造和谐人格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人类文明社会的推进,当今社会的时代主题已经发生了剧烈的变化,从以前出于为"社会革命"寻找出路的"斗争理论",逐渐转变为倡导"和平与发展"时代主题的"和谐社会理论".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体论、辩证法、历史观三个层面考察马克思的和谐社会思想,可以为我国构建和谐社会提供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  相似文献   

14.
和谐世界思想的提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在溯本求源、开拓致思的基础上,胡锦涛提出了"和谐世界"思想.从和平崛起战略的提出到追求和谐的愿景,从和谐社会的建设到和谐世界的吁求,和谐世界思想层层推进,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  相似文献   

15.
"自由人联合体"是马克思主义的最高命题,旨在解决资本主义制度给人类社会带来的种种分裂性的不和谐问题,使人类个体的全面发展成为人类整体全面发展的条件,进而实现"自由人"与"联合体"有机一体的和谐社会。"和谐社会"是一个抽象概念,不同社会有着不同的价值解读。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价值取向和实践路径只能是"自由人联合体"。  相似文献   

16.
科学发展观是中国共产党借鉴世界发展理论,并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提出的创新型发展理念。和谐社会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与科学社会主义相结合的新实践,所面临的问题必须依靠正确的发展理念才能解决。科学发展观与和谐社会二者之间的辩证关系以及二者在目标和内容上的统一,决定了科学发展观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全新理念。  相似文献   

17.
毛泽东的社会发展观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构建和谐社会理论发展的一个探索阶段,是和谐社会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本质上一脉相承都体现党执政为民,以实现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政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发展是时代的主旋律,是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前提条件。发展是贯穿毛泽东社会发展观和和谐社会的一根红线。深入研究和领会毛泽东的社会发展观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构建和谐社会,有着积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文章比较了"和谐文化"与"斗争文化"的适用度,指出和谐文化的基本内涵是以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文化为主导,讲求它与儒释道、伊斯兰、基督等多种文化和谐并存,尊重异质文化的相互影响和吸收。认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标志之一是"思想道德建设大丰收"。  相似文献   

19.
在全球化时代,文明的冲突正日益成为威胁人类和平的重要因素,全球共治成为人类解决共同面对的一系列问题的必要途径,世界意识的形成及其同民族意识之间的矛盾需要我们尽快找到走出困境的新思维。"和谐世界"与"和谐教育"是中国人在时代发展的关键时期向全人类提出的新理念。通过和谐教育,促进人类世界意识和民族意识的协调发展,提高所有人参与国家治理和全球共治的意识和能力,推动全球化进程向良性方向发展,引导人们共同建构一个承认差异、多元互补、和谐共生的世界,这是中国人为人类教育和社会发展贡献的重要新思维之一。  相似文献   

20.
科学发展观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以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深化了对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开拓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从方法论的角度看,科学发展观也是马克思主义社会系统论的基本原理,是对恩格斯晚年提出的社会历史发展“合力论”的丰富和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