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东亚认同感的发展具有阶段性的特征。构筑东亚认同感的文化基础分为东亚文化和合体和文化行为体两个层面。文化和合体对东亚认同感的形成具有基础作用,即具有不可或缺性和动力性。惟有加强东亚文化和合体的建设,夯实东亚认同感的文化基础,才能加速东亚的一体化进程。  相似文献   

2.
地区主义是20世纪80年代末以后国际政治发展的潮流。东亚地区主义同时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东亚地区主义有其独特的发展历程和特点,而东亚由于历史、文化、宗教等原因,其在区域内的合作有着自身的困难,针对这些困难。东亚国家应转变观念,寻求国家利益和区域利益的结合点,培育东亚意识。  相似文献   

3.
东亚文化立根于数千年前,兴盛于隋唐时期,裂变于明治维新之后,它是多元文化的结晶,蕴含着人类未来发展和复兴的潜在规则和重要价值,同时又带有浓厚的封建特性。这些特性使得东亚文化对当今社会的发展具有正负两面效应,这种效应也深入细致地体现在教育的各个方面和环节。伴随着社会前进的脚步对这一文化背景中的教育进行再造是实现东亚振兴的必要条件;从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正确认识这一文化是正确地对教育进行再造的前提。东亚文化中的现实个体不可能跃过,但需要用更为宽广的视野来再造这种教育,再造这种文化,才有可能为东亚乃至全人类寻觅到更加光明的未来。  相似文献   

4.
东亚作为全球化进程中的重要一极,在价值观培育和文化输出等方面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特别是东亚文化中的儒家思想,更是在全球化的进程中得到多国的认可和接受,促进着全球化的平等、和谐。在全球化的视角下,对东亚文化价值观的基本内涵进行剖析,以期能够促进东亚文化的全球化发展。  相似文献   

5.
在近代日本帝国武力崛起的过程中,"东洋史学"应运而生,兼具国策性与学术性.其奠基者白鸟库吉、内藤湖南等著书立说、提交研究报告,影响深远."二战"结束初期,日本学者反省战前的研究,与"皇国史观""国策史学"划清界限,开始新的探讨.随着经济高速发展,日本成为名列前茅的经济大国,东亚史的探索出现新趋势,东亚世界论受到普遍重视.进入21世纪,国际格局发生显著变化,日本东亚史研究与时俱进,新论迭出,成果累累.检讨日本东亚史研究的轨迹,对思考东方外交史或东亚外交史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6.
人们常常把世界文化分为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这种文化的"东西两分法"不符合历史事实。自从上古两河流域文化和尼罗河流域文化消亡之后,欧亚大陆上的许多文化摇篮渐渐聚合成四种地区传统文化:东亚文化、南亚文化、西亚文化和西欧文化。西欧文化扩大到美洲,称西方文化。东亚、南亚和西亚合称东方。东亚是东方的一部分,不能代表整个东方。东亚文化以华夏文化为基础,发源于黄河流域,传到长江和珠江流域;传到越南、朝鲜和日本。南亚文化以印度吠陀文化为基础,印度的主体民族和主流文化都是外来的,多民族、多语言、多文字、多宗教,是印度的特色。西亚文化以伊斯兰教为基础。西欧的文艺复兴得力于阿拉伯文转译的古代希腊著作。西方文化包括西欧和北美,以希腊和罗马文化为基础。从文艺复兴到启蒙运动这500年间,西方文化发生了改换人间的突变。以上四种地区传统文化的精华,随着人群活动范围的扩大,聚合成覆盖全球的国际现代文化,同时保留各地的传统文化。凡是能为全人类造福并受到全人类欢迎的事物和意识,合成"共创、共有、共享"的国际现代文化;凡是没有被全人类认同的,仍旧保留在传统文化之中。现代是地区传统文化和国际现代文化相辅相成的双文化时代。  相似文献   

7.
随着唐宋间中国古代社会向后期过渡,国家文化的基本形态儒,释,道江集于武夷山一带,朱熹活动于武夷山50多年,他以儒学为主干,融合释,道,重新树立起中华民族的主体意识--儒家的正宗地位,集濂,洛,关新儒学(理学)之大成,对古代曲籍进行新诠释,创立闽学,建立起完整的新儒学思想体系,实现中国文化重心南移,在闽,浙,赣交界之武夷山一带形成国家的新的文化重心。他把中国文化内圣成德之教推至成熟形态,由内圣而外王事功,格物穷理,萌发近代意识,开辟出中国文化发展的未来方向,宋,元间,朱子学由南至北而全国,汪洋澎湃以至东亚,成为东方文化的主体意识,是“东亚文明的体现”,朱子学是近代文明的契机之一,是东方现代化模式的重要理论渊源。  相似文献   

8.
泉州学的研究对象是泉州的历史文化,必须以世界视野为泉州历史文化准确定位。由于种种原因,泉州学研究遇到了不少困难与困惑,当前已经落后于时代的发展要求,必须加强。从东亚文化圈的视角,可以“海丝”文化的国际影响、闽南文化的发源与核心优势、朱子文化的学术积累、古代名人的历史影响、移民文化的血脉延伸、南音文化的独特魅力等方面提升东亚文化之都泉州文化软实力。  相似文献   

9.
本文首先分析二十一世纪所出现的信息化与全球化的生活方式以及知识经济时代等三大局势,指出新世纪大学生的培育理念有三:促进“传统”与“现代”的对话、加强“科技”与“人文”的互动、强化全球视野与本土文化的融合。从上述三大教育理念出发,作者提出以下三项教育策略:第一,提倡经典教育,以引导大学生的生命重新与传统文化接触,奠定未来开创新局的文化资源,这是“返本以开新”的教育策略;第二,因应“科技”与“人文”断裂的状态,在大学教育过程中,加强开授贯通“科学、技术与社会”(STS)等领域的课程,以引导学生对现代科技发展中的人文社会问题进行深入分析,使通识教育精神融渗于专业教育之中,从而培育二十一世纪具有批判思考与原创能力的新知识分子;第三,经由优质的东亚人文传统相关课程之引导,而跃入悠久的东亚文化价值传统之中,建立新时代东亚知识青年的价值体系,从而在西方“文化霸权”的支配之下,挺立东亚知识分子的价值观点与立场。  相似文献   

10.
宁波是2016年"东亚文化之都"活动的中国举办城市。作为一个中日韩三国文化交流的平台,"东亚文化之都"在促进东亚文化交流,开展文化合作方面有着重要作用。本文以"东亚文化之都·2016宁波"为切入点,分析了在对接"一带一路"国家战略背景下,宁波借助"东亚文化之都"这一平台建设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的策略。  相似文献   

11.
1.东亚儒学作为一种跨文化研究,对于中国自身的儒学传统的再认识、再评价具有积极的意义;2.在对历史上帝国主义论述的东亚观(包括中华帝国、日本帝国时期)进行批判的意义上,东亚儒学研究也是完全有必要的;3.东亚儒学研究视野的确立对于我们深入了解并反省近现代东亚的政治-文化历史、社会-文化历史具有重要的意义;4.东亚儒学研究可以为儒学走向世界、参与文明对话提供重要的契机,并能使东亚儒学为应对全球化问题提供一些有益的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12.
日本政治文化与东亚战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个国家在制定外交政策以及采取具体外交行动时,深受其民族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文化因素的影响。日本是一个有着特殊感的东亚国家,其政治文化表现出明显的特殊性:皇国思想支配下的民族优越意识;武士文化中重等级、重实力、轻思辨的思维特点;殖民主义指导下的弱肉强食观等。这些文化因素不仅制约着日本历史上的东亚战略,更直接影响着当今21世纪日本“东亚共同体”模式的构建。  相似文献   

13.
东亚儒教文化圈虽然接触现代文明较晚,却在其现代化的启动和发展的短暂过程中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对马克斯·韦伯关于新教伦理与儒教伦理的比较社会学研究所得出的儒教伦理不利于资本主义发展的假说提出了质疑。传统文化与现代化是不能割裂而谈的,况且文化也是在不断地完善发展的,儒家思想中的精华部分与东亚模式的成功之间存在着必然的联系。探索儒家思想中的积极成分和合理因素,有助于更好地开发利用传统文化资源,服务于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推动现代化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4.
东亚网络法文化,一个基于地域性文化联系的特别共同体,在网络游戏的牵引下被贴上“网游文化”的另类标签而开始进行东亚国家与地区的有关问题的观察和比较。“和而不同”,终究成为了中国(大陆与台湾地区)、韩国与日本在“网游”问题上所形成的涉及制度、观念、行为在内的法文化的最大特点。希冀通过对东亚网络游戏发展与流动中的碎片问题加以发掘,以法律规制的解析路径,给予如网络游戏等信息社会的各类新问题以法文化角度的更多关注。  相似文献   

15.
东亚现代化模式确实具有鲜明的儒家文化特色,但传统的儒家文化在东亚各国现代化过程开始前后,本身已早就渐进地进行着调适,改变乃至最终形成对自身的超越,形成了东亚新理性主义文化,这种文化才是东亚现代化模式的文化底蕴  相似文献   

16.
东亚汉诗是中国文化艺术与东亚各国思想、语言、文学、艺术融合的结晶,是历史上东亚文化共同体的集中体现。东亚汉诗虽然有着相同的艺术形式和艺术规范,但是从不同的民族文化土壤中培育出来的东亚诗人,写出来的汉诗却往往有着形同神异的妙处。正是这些丰富的同中之异,表现出了东亚诗歌艺术精神的独特魅力,并对东亚各国诗歌文化乃至社会发展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东亚法律文化属于世界法律文化体系的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由于东亚各国法律赖以生长的历史与文化环境不尽相同,近现代东亚各国法律文化的发展因国而异,各国的法律文化大多经历了从传统到现代、从单一到多元、从人治到法治:从中华法系到混合法系的转变过程。走向现代法治的东亚国家的法律文化特性表现为:传统儒家法律文化由盛而衰,丧失原有地位,但仍在东亚各国法律文化中存留并影响深远;受西方法律文化的冲击和影响,东亚各国近现代法律文化经历了外来法与本土法的冲突与融合,虽形态不同、特色各异,但共性犹存;权威主义政治是现代东亚法律文化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8.
东亚模式的争议与我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东亚模式是否存在,是近年来特别是东亚金融危机后国内外学术界争议颇大的问题之一。本文认为,促进东亚经济腾飞的基本要素即东亚模式。东亚模式的基本特征可分经济、政治、文化三种类别,每一类模式中均有诸多不同于西方模式的特征。但与西方欧美成熟模式相比,东亚模式仍处于初期阶段,经金融危机考验后需要经过整合而成为第二代发展模式。不能用西方现代的模式标准来衡量东亚刚刚起步的模式。应从思维方式上抛弃历史唯心主义  相似文献   

19.
筷子是东亚文化圈普遍使用的餐具,其造型设计十分适合东亚的饮食习惯。中国是筷子的发源地,中国已有3000多年的使用历史。筷子传入日本后,保留了其在中国古语里的叫法“箸”。但其外观和功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形成了日本独特的箸文化。本文通过对比中日筷子的外观,起源及与之相关的习俗,更进一步地了解两国文化的差异。  相似文献   

20.
铜仁地区文化发展的动力模式应当把经济、道德和政治三个要素有机地结合起来.铜仁地区属于新发式文化发展类型.当代铜仁地区文化发展的成长模式应谊是外延式文化发展和内涵式文化发展两种成长模式的有机结合.铜仁地区最理想的文化发展模式应谊是立足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开发利用文化资源,学习英国的求实与理性、日本的对外学习、东亚诸“小龙”崇尚儒家文化的精神,采用广东深圳、浙江横店、云南丽江的发展速度的内涵式文化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