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篇现实主义小说的主题是由它所塑造的主要人物形象显示出来的,因此,对于作品主题的阐发有赖于对主要人物形象的分析。一般来说,以一个人物为主要描写对象的小说,其主人公的确立不会引起什么异议。然而,对于鲁迅先生的《药》的评价却出现了这样一种令人费解的现象:某些研究者认为作品所着重描写的华老栓不是主要人物,而从未在作品中露面,当然也未向读者说过一句话的夏瑜反倒成了作品的主人公,他的故事竟然也构成了一条作品结构的“暗线”,并且被说成是作品情节发展的主线,认为夏瑜是故事情节发展的推动力量,他处于矛盾冲突的中心,站在矛盾的主导地位,小说的主题就是着重通  相似文献   

2.
鲁迅小说《药》的主人公究竟是谁?归纳以前报刊杂志上的说法大体上有三种:一、华老栓、夏瑜都是小说里的主人公:二、夏瑜是小说里的主人公:三、华老栓是小说里的主人公.对上述三种观点,笔者不敢妄加揣测,主观臆断孰是孰非.我觉得探讨这一问题之前,首先必须理解“主人公”这一概念的内涵.所谓“主人公”,是指“文艺作品中的主角.文学作品和戏剧、电影等所集中刻划的主要人物.他是矛盾冲突的主体,一部作品某些情节的展开及其他人物的出现和活动都以主人公及其活动为中心.一部作品一般有一个或几个主人公,人数多寡视作品反映的生活内容而定.”(《辞海》修订稿·文学分册上海辞书出版社)  相似文献   

3.
《药》的主人公是谁?从我班同学发言看,有从篇幅长短上说主人公是华老栓,也有从“药”源上说是夏瑜,还有说是群体。他们各自据理力争,相互驳难,似乎水火不相容。这些说法都有一定道理,但这三种观点都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记得初中第五册《谈谈小说》中有这样一段话:“小说塑造人物的手段是多种多样的。既可以作概括介绍,也可以作具体的描绘;……既可从正面着笔,也可从反面烘托。”可见,不能单纯从描写技巧上确定主人公就是华  相似文献   

4.
蔡成德 《学语文》2003,(3):16-16
华老栓作为《药》的主要人物,其语言极富个性。鲁迅先生采用了白描手法,更使人物语言朴素、真切、自然,毫无矫揉造作之嫌。这为从语言描写的角度来分析人物创造了极好的条件。在《药》中,华老栓的有声语言有四处。  相似文献   

5.
鲁迅的小说《药》,是最为鲁迅研究者所注意的作品之一,又是中学语文教材的一篇传统篇目。它虽是一个短篇,却高度概括了辛亥革命时期的社会现实,把当时的革命者与民众的关系作了极为深刻清醒的现实主义描绘,在思想和艺术上独具特色。这种特色在小说的结尾有突出的表现。《药》这篇作品,表现了革命者夏瑜的牺牲和反动阶级的凶残,又描写了贫苦市民华老栓的愚昧以及那些无聊的看客。我们读这篇作品,仿佛进入了作者描绘的秋天后半  相似文献   

6.
鲁迅先生的小说《药》命题的精深,不单表现在标题设置、情节安排、形象塑造、环境描写等方面,还表现在给小说的主要人物——“华老栓”、“夏瑜”的命名中。  相似文献   

7.
鲁迅的小说《药》中的“人血馒头”和“丛冢馒头”是两个重要意象,历来评论一般认为,“人血馒头”即“药”,《教师教学用书》中提到“主人公华老栓愚蠢地相信人血馒头能治痨病,居然让孩子把革命者的鲜血当药吃。”对于“丛  相似文献   

8.
在鲁迅先生的小说里,故事情节的展开,人物的活动,环境景物的展现,往往通过小说中人物的眼睛去观察,就象电影摄影机拍摄下一个个电影镜头一样,使人们看了如同身临其境,感到十分真切。那么,在一些小说中,作者是怎样通过人物的眼睛去观察的呢?观察点又是怎样选择的呢? 且看小说《药》的第一部分人物观察点的选择。在《药》的第一部分里,写了两件事,一是华老栓清晨买“药”,一是夏瑜刑场就义。作者同时写两件互相联系的事,作了这样的处理:明写买“药”,暗写就义,把夏瑜被害作为老栓买“药”活动的背景事件,让华老栓成为这一事件的目击者。  相似文献   

9.
《倾城之恋》是张爱玲多部短篇小说中最为引人深思的一篇,这部小说主要是探讨范柳原和白流苏两个主人公在战乱及其前后,如何生存和挣扎的作品。而秋微的《莫失莫忘》也是以林小枝和许友伦这两位主人公的爱情的发展贯穿小说始终。这两部小说都不仅仅是简单的描写爱情的小说,两位作者都是将众多社会事件作为故事的时代背景。  相似文献   

10.
究竟谁是鲁迅小说<药>的主人公?关于这个问题,前人早已展开过激烈的讨论,且也得出了多种结论.有人认为华老栓是主人公,有人认为夏瑜是主人公,也有人认为华老栓和夏瑜都是作品的主人公.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相似文献   

11.
第一类小说的结构特点是以主人公为中心组织情节。 如《阿 Q正传》、《孔乙己》等,而《孔乙己》可说是代表作。这类小说继承了中国古典小说的传统手法。我国古典小说结构的特点是,以讲故事的形式,来叙述以主人公为中心的连贯的、完整的故事,往往一开始就介绍人物及其活动环境,接着一步步描写主人公的性格特征,直至完成他的历史命运:情节不是跳跃的,人物的命运是有结局的。《孔乙己》就以孔乙己这个人物为中心,选择他几个典型的生活片断,勾联其他人物与之构成关系,形成冲突,展开情节,最后写出他的结局。   作为下层知识分子…  相似文献   

12.
关于《药》的主人公,普通看法是华老栓,因华老栓出场次数较多,而且是正面的出现,或者认为华老栓与夏瑜都是,因"药"指人血馒头,而"血"又指的是夏瑜之血,故馒头把华老栓与  相似文献   

13.
关于《药》的主人公,普通看法是华老栓,因华老栓出场次数较多,而且是正面的出现,或者认为华老栓与夏瑜都是,因“药”指人血馒头,而“血”又指的是夏瑜之血,故馒头把华老栓与夏瑜联结起来,因而他们都是。  相似文献   

14.
《孔乙己》和《祝福》这两篇小说,除了成功地塑造了孔乙己和祥林嫂这两个典型形象外,其他次要人物也给人们留下了挥之不去的印象。他们对于表现小说主题,揭露社会现实,衬托主人公的悲惨命运都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小说以曲折回环的情节、生动形象的描写吸引读者。我们常被文中那鲜活的人物形象所感染,感情的波涛会随之大起大落,或悲或喜。但要掌握作者的写作技巧,提高阅读能力,可能会遇到一些困惑。侧面描写带来的困惑——谁是主人公?阅读小说要抓住中心,拨开迷雾,尽快确定主人公。小说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故事情节的叙述和环境描写反映生活。其中,人物形象的刻画是作者写作的中心目的。但一篇小说中,不可能只有一个人物形象。出现几个人物形象时,该怎样确定小说的主人公?尤其是有的文章刻画人物的方法,更容易让人迷惑,例如第二册学过的《鞋》…  相似文献   

16.
我很喜欢鲁迅的《药》,也教过好多次。每教一次,教法总要作一些变化、更新。这倒不是为了猎奇,花样翻新,而是试图探求:象《药》这样名篇,该怎样教才更为合适、有效?学无止境,教也无止境。教学效果的好坏自然同教学得法与否有直接相关。我曾用过这么一些教法: 一是分析法。有时以分析人物为主,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着重分析华老栓、康大叔、夏瑜三个人物的性格特征及其社会意义,以人物的分析来统领、带动描写方法和语言的运用。有时以分析描写人物的方法为主,着重分析描写华老栓、康大叔、  相似文献   

17.
鲁迅小说《药》的第一部分,是故事情节的开端,通过对华老栓去刑场买“药”的描写,着重写华老栓一个人对革命者夏瑜被反动派杀害一事的反应,刻画华老栓一个群众愚昧落后的性格。第二部分是故事情节的发展,通过对华老栓夫妇烤“药”和服侍华小栓吃“药”的描写,着重写华老栓一家人对革命者夏瑜被反动派杀害一事的反应,刻画华老栓一家群众愚昧落后的性格。第三部分是故  相似文献   

18.
鲁迅的小说《药》,写于一九一九年四月,发表于同年五月的《新青年》杂志上,正是五四运动爆发的同一个月。这篇作品密切地配合了五四运动,为五四新文化运动作出了积极的贡献。《药》的结构很清楚,分为四段。正面展开描写的是华老栓一家以及他的小茶馆。这四段都是围绕着“药”来描写的,就是:一、买药,二、吃药,三、议论药,四、吃药后的结果。时间是从头一年秋天到第二年清明。  相似文献   

19.
<正>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小说是必不可少的文体之一。学习小说时,学生很自然地想到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在阅读中,学生能较容易地梳理出小说的情节,也能较全面地分析出环境描写的作用;学生也能根据文中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语段,概括出人物的性格特点。但是,小说中的主人公学生却难以确定。最近,在教学《我的叔叔于勒》一文时,学生对小说主人公的判断意见有了分歧。有的认为于勒是主人公;有人认为菲利普夫妇是主人公,为此争论不休。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学生没有把握好确定主人公最根本的方法。怎样确定小说的主人公?  相似文献   

20.
《花市》(初中语文补充教材第一册,作者贾大山)与《卖蟹》(初中语文第六册,作者王润滋)这两篇小说,人物设计与艺术构思都很相近,但人物个性却都很鲜明,情节也都曲折生动。同中有异,异中有同,在小说创作的画廊里可谓珠联壁合。这两篇小说的主要人物都是三个。主人公都是一个姑娘。所不同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