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反思性教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反思性教学的定义是:教学主体借助行动研究不断研究与解决自身和教学目的以及教学工具等方面的问题,将“学会学习”与“学会教学”统一起来,努力提升教学实践的合理性而使自己成为学型教师的过程。  相似文献   

2.
张斌 《教育艺术》2006,(8):18-19
高校“两课”教学非常重要,然而存在的问题也非常严重。如何解决“两课”教学问题是当前“两课”教学工作者必须思考的问题。笔者最近通过对一些高校的“两课”进行调查,总的感觉是:大多数学生厌学,多数教师厌教,教学对立,“两课”教学处于尴尬的困境。具体表现为:  相似文献   

3.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许多教师往往会犯重视方法而忽略方向的错误,因而导致语文教学效率低下。本文试从两组概念的辨析出发,厘清阅读教学中的两个基本问题。“阅读”与“阅读教学”我们先看两位教师关于《荷塘月色》的教学思路:教师甲——介绍作者和写作背景(朱自清的“骨气”,以“四一二”反革命大屠杀为标志的社会动荡等)。  相似文献   

4.
学生“作文难”,教师“教作文难”,历来如此。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作文教学搞得好不好,将是语文教学成败的关键。为什么历来会存在着学生“作文难”、教师“教作文难”的问题呢?原因是复杂的,其中学生的心理因素是不能忽视的一个重要问题。孔子日:“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  相似文献   

5.
稿源采珠     
在课堂教学中,提问是一门值得研究的教学艺术,它既是学生思维的向导和路标,又是音乐教学信息反馈的重要渠道。现在有的教师在设计教学时似乎总是乐于制造一些不成“问题”的“问题”,作为教师,切不可被自己的“问题”捆住手脚,更不能捆住学生的手脚。比如:有些音乐教师在欣赏教学中聆听完一段音乐后,学生回答了听后的感觉,往往还会这样问:“你是怎么体会到的?” 孰不知体会的过程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  相似文献   

6.
对探究性教与学的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以学生活动为中心学习的本质是促进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人,这就体现了学生的中心地位。那么,在教学中就要按学生的思路来进行教学。教学中要重视的是真正来自于学生的科学探究过程。首先是“提出问题”。如果提出的问题不能反映学生的实际需要,那就是教师“强加”给学生的,就仍然是教师的问题,而不是学生的问题。如在《燃烧》一课中,教师点燃沾了汽油的棉球,问学生:“你看到了什么?”继而问:“你有什么问题?”教师再提出问题:“燃烧需要什么条件?”学生提出的问题体现了学生的想法,实现了教学目标向学生需求的转变。学生在…  相似文献   

7.
《小学数学教学大纲》明确指出:“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创造性,依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设计探索性和开放性的问题,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教学实践同时告诉我们:在面向二十一世纪的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确立开放的教学观念,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充分利用和挖掘新教材中的探索性、开放性因素,以开放性习题教学为切入口.实施“开放题”的“开放性”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切实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8.
构筑三位一体的信息化教学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分析了信息化教学要素,提出“学校——电子教室”、“教师——电子课件”、“学生——电子作业”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即:学校要按照本校教师和学生的基本情况构造建设电子教室;教师根据学校提供的电子教室的教学环境和学生作业情况构造电子课件;学生按照教师的要求,在电子教室里上交电子作业。这三者相辅相成,不可分离。要想通过信息化教学促进教学效率的提高,最终达到增强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必须从软硬件上对三要素进行最优的、综合的配置与协调,从而解决信息化教学中存在的诸多问题。  相似文献   

9.
“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是地理课程落实国家安全教育的重点模块。基于对该模块地理学科逻辑与学生学的逻辑的分析,建构该模块的地理教学逻辑。研究认为:对于“资源与国家安全”部分的教学,教师需基于逻辑要素组织教学内容,可设计情境主线贯穿的“问题解决式”教学活动;对于“环境与国家安全”部分的教学,教师需基于环境问题类别组织教学内容,可设计逐层递进的“案例探究式”教学活动。  相似文献   

10.
《西江教育论丛》2005,(3):44-45
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有问题才有思考。古人云:“疑是思之始,学之端。”孔子说:“不愤不启,不启不发。”就是说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善问。在课堂教学中.提问是教师进行教学的手段之一,教师设置巧妙的、科学的提问,是师生间进行信息和情感交流的重要途径,是师生思想认识产生共鸣的纽带;更重要的是,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  相似文献   

11.
教师教学的客体指教学内容(知识)、教师、教学媒介、学生。教学媒介是指教学的“语言”、“动作”、“表情”。于是,我们可以得出教师教学的实质:教师教学是通过构成教学活动四个客体的相互关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种活动。进一步说就是:教师教学是通过学生和教师的能动与媒介的中介作用,使知识产生飞跃,由客观知识转化为学生主观知识的一种认知活动。教师教学是教师通过教学语言、教学动作、教学表情的作用让学生获取知识的一种活动。  相似文献   

12.
实施互动教学的几种策略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刘建德 《湖南教育》2002,(11):43-43
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指出:“鼓励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共同发展,促进师生教学相长。”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现代教学论认为,“交流”与“互动”正是教学过程表现的基本形式。在互动式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教师与课程、学生与课程、教师与环境、学生与环境等之间都存在信息交流和相互作用,因而使整个课堂教学呈现出组织性、非确定性,成为一个复杂的、非线性的开放系统。如果教师这样来认识和实施教学,整个过…  相似文献   

13.
在实施新课程改革之际,教师之间也加大了听课探究的力度。但在课后的交谈中,往往会听到这样的抱怨或自责:“我没有完成教学任务”,“我脱离教案了”。或:“还有几个问题没讲完。”……原因大多是有些不“善解人意”的学生,提问时开了“无轨电车”,也把教师拖出了“轨”,造成教学目标没能如期达成的遗憾。  相似文献   

14.
学问,就是学会“问”问题,而不是学会“答”问题。美国学者布鲁巴克说:“最精湛的教学艺术,就是让学生提出问题。”创新教育就是建立在源于好奇、兴趣之上的问题探究。那么,在物理教学中,教师如何转变角色意识,唤醒学生沉睡的问题潜质,在问题的追问与探讨中实现学生主动建构知识呢?  相似文献   

15.
反思性教学是指教学主体把自己的教学活动作为思考对象,不断探究与解决自身和教学目的及教学工具等方面的问题,将“学会教学”与“学会学习”结合起来,努力提升教学实践的合理性的活动过程。它不但能培养学生的反思、研究和创新能力,同时也是教师自身成长的重要过程和方法。反思性教学的主要特征包括:  相似文献   

16.
在教学中如何教活教材?有的教师按教参的解读,设计大量问题提问学生,但是这些问题不是推动“学”的真问题,只起到推进“教”的程序的作用,走的仍然是教学的老路。有的教师谋求教学形式的多变,诸如借助多媒体的视觉、音响效果,搞热热闹闹的大讨论、大表演,却忽略了文本的阅读、基础知识的积累和基本能力的训练。这样给教师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新课程下的教学哪些该改,哪些不该改?本文试以诗歌教学为例。谈谈新课程下高中语文教学的坚守与创新问题。  相似文献   

17.
本文提出:目前中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着教师的教学个性迷失的问题。文章通过分析得出:中高考制的存在,教师教改、科研观念淡薄,教学“程式化”等因素是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8.
在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着力实施新课程的今天,许多教师可能会被采用何种教法而感到忧虑、困扰,究竟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才会取得比较理想的效果?这是课改教师最敏感的首要问题之一。经过几年来课改实验教学尝试,总结出成功的课堂应该是:“带着问题来,带着问题去”。教学方法也由情境教学、目标教学转化成“问题教学”,其本质是在课堂活动中引导学生“发现、提出、探究、解决、重构”问题,通过教师激趣,  相似文献   

19.
教学过程中,老师们经常会碰到这样的问题:学生提出的问题不在我的教案设计当中,我如何回答他们?他们提的问题打乱了我的教学程序,我怎么去引导他们解决这个问题并继续我的教学,直至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这就涉及到“教育机智”的问题。所谓教育机智,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碰到突如其来的情况而表现出的应变能力。教育机智与教师的文化知识修养有着最直接的关系。一个优秀的教师,他能凭借自己丰富发展他们的智力与能力,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水平。相反,“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作为一名教师,不能消极地等待教材内容的…  相似文献   

20.
喻朝军 《四川教育》2005,(11):23-23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上课并不像把预先置好、裁好的衣服纸样摆到布上去,问题的全部实质在于,我们工作的对象不是布,而是有血有肉的、有着敏感而娇弱的心灵和精神的儿童。”在课堂教学中,当学生标新立异,提出一些教师未曾料及的问题或看法时,教师应当给以积极的支持与鼓励。即使学生的青行打乱了授课计划,教师也应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那样:“真正的教学技巧和艺术就在于一旦有这种必要,教师就能随时改变课时计划。”这,就是教师教学智慧的一种表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