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7 毫秒
1.
朱新儒 《大观周刊》2012,(50):263-263
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就作文教学而言.就是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而写、将会怎样去写”。有作家说:“人和文是永远不能分离的.一旦分离.人和文的价值都显得黯然失色。作文中的人。就学生作文的对象来看.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是表现自己的文章.即表达学生自己所做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包括日记、书信、感想文和“生活文”等。这类文章以学生自己的生活为基础。要求写出真情实感,以培植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通过表达,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二是传达社会信息的文章.即发挥社会传达机能的文章,包括记录、通讯、报告、评论文等。  相似文献   

2.
人活一口气     
按古代中医来说,气是人体内流动着的有营养的精微物质,是人的生命之本,气之不存,人则死亡。《庄子·知北游》中也指出:“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王充《论衡·自然》篇中也说:“天地合气,万物自生。”从哲学上讲,气是动的,可以变化,是有所为,是敢做敢为;所以我们常说志气,志在千里,志在四方,浩然之气就是这个意思。气是流动的,变化的,是能源,是动力,威力很大,气功就是这样的原理。所以古代高人特别注意养气,聚日月之精华,纳山川之灵气,修身养性,延年益寿。当然,在封建专制时代,道德标准提倡忠君守节,而多轻气,人们的气受到了…  相似文献   

3.
鲁迅先生曾就“□□”写过“论补”(《鲁迅全集》卷五·884页)。先生说:“‘□□’是国货,《穆天子传》上有过这玩艺儿,先生教我说阙文。这阙文闯过事,曾有人说‘口生垢,口戕口’的三个口字也是阙文,又给谁骂了一顿。不过先前见于古人著作里的,无法可补;现在见于今人的著作上了,欲补不能。到目前,则渐有代以××之势。” 鲁迅先生所说“无法可补”的古人著作之阙文,今人臆补者虽有然而不多。反倒是古人著作原不阙,校书者不明所以不知所从,代之以□□以遮丑。疑文只能存疑,或出校或在疑文之后以()号标出相宜之文。疑文绝对不可代以□□,混同阙疑导致混乱,使读者误以为疑文是阙文。无可置疑之文()号一旦误标,则校者当众出丑;对有可置疑之文,判定是非亦需功力。一字不明,当引为学者之耻;而不可以用□□遮丑和蒙混读者。  相似文献   

4.
中国古人对于著文立言,一向重视。“左传”说:“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言,其次有立功。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后人也有“文章千古事”的诗句。我看这些话并不算夸大。试看古今中外多少名文佳作,真是历千古而不朽。至于怎样写文章,古今人议论的甚多,而首先注重在“诚”。古人说“修辞立其诚”;又说“不诚无物”。“诚”是认真。所谓“诚心诚意”,就是认真。“诚”也相当代表内容。“诚”了,固然不一定就有内容;而“不诚”一定“无物”。毛主席指责党八股的第一条罪状是:“空话连篇,言之无物。”说空话写空文的人,必然是没有诚意的。“诚”是热诚和热情。文章要有感情,特别是议论文需要有感情。人们读到好文章,可以击节叹赏,一咏三叹;可以眉飞色舞,击碎唾壶;可以拍案而起,鬚眉皆竖;也可以低徊惆  相似文献   

5.
“轻薄为文”四字,出自唐代大诗人杜甫《戏为六绝句》中的一首绝句,其诗的开头两句是:“王杨卢骆当时作,轻薄为文洒未作。”“为文”,就是作文,就是我们说的写文章。“轻薄为文”,则是指写文章时,态度不严肃认真,轻浮,不庄重、这是一种极坏的文风。当年,一些人很轻率地不负责任地写文章讥笑在我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影响的“初唐四杰”,杜甫看不惯他们,所以写诗对这些人予以批评。当年杜甫写诗批评的效果如何,不得而知,因为没有文字记载。但作为一种不好的文风,却谬种流传,其子孙绵绵,直到今天。涤荡“轻薄为文”之风采编手记…  相似文献   

6.
对新闻题材的把握和表述,事关新闻作品的质量。有经验的记者是深知这一点,并且身体力行的。研究一些优秀记者的优秀作品,不难发现,他们对新闻题材的把握和表述。可以用五个字来归纳:深、意、气、辞、雅。写文章要注意“意、气、辞”,这是一般的经验。唐人杜牧就说过:“凡为文以意为主,以气为辅,以辞采章句为之兵卫。”他的意思就是:写文章要突出提炼主题,要结构严谨富有文气,同时也要注意遣词造  相似文献   

7.
易水 《新闻知识》2000,(5):35-36
孔子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他认为一个人如果朴实多于文采,不免粗俗.文采多于朴实,又不免虚浮,朴实和文采要配合适当,才可以称得上君子。写新闻何尝不如此?光有材料.五要素也具备,却缺乏文采,就难免枯燥乏味,而文辞华丽,却没有实际的内容,就像给丑女浓施粉黛,只能给人虚假的印象,同样不受欢迎。只有“文质彬彬”,才能称为好的新闻。 过去,由于“四人帮”的破坏,以及新闻队伍素质不高,“质胜于文”的现象比较普遍,八股文、大话、套话、材料语言满天飞,根本谈不上什么“文”。孔子还说“…  相似文献   

8.
纲举目张     
给报刊写稿,不论是写新闻、通讯、文章、言论,都会遇到一个主题的问题。主题,就是作者在作品中提出的主要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中心思想。可以说,主题是作品的灵魂。有人把主题比作“纲”,把题材比作“目”,这个比喻是有一定道理的。唐朝人杜牧说:“凡为文以意为主,以气为辅,以辞彩章句为之兵卫。”(《答庄充书》)明末王夫之也说:“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夕堂永日绪论》)。古人说的“意”,就是我们今天说的主题。这些话的意思是明白的:主题是统帅,材料、辞句都是兵,没有帅的兵是乌合之众,自然不能算军队,是  相似文献   

9.
读书三则     
读书三则以命养文甲说:“以薪养文。”于是他活得比较清贫。乙说:“以文养文。”于是他活得比较艰难。丙说:“以工养文。”于是他活得比较浮躁。我说:“以命养文。”于是我活得比较充实。拧出书里的水各司其职的双眼(迟新辑)读书三则...  相似文献   

10.
屈原与儒家     
雷鸣 《新闻爱好者》2008,(12):142-143
屈原思想归属哪一流派在学术界历来众说纷纭,各持己见。把屈原归人儒家、墨家、法家者皆有,但更多的是将之归人儒家。《史记·屈原列传》说:“《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王逸说:“《离骚》之文依托《五经》以立义。”(《离骚序》)刘勰《文心雕龙·辨骚》说:“虽取熔经意,亦自铸伟辞。”清戴东原也说:“其心至纯,其学至纯,其立言指要归于至纯,二十五篇之书,盖经之亚。”(《屈原赋注·序》)陈澧《东塾读书记》更明确指出:“屈子之文虽为辞赋家,其学则为儒家。”  相似文献   

11.
散文是一种最自由的文体。它的特点是亲切随便,朴素自然。它像是作者内心的独白,是对读者朋友的倾诉。我国古代名家谈到散文时,常用水来作比喻。苏轼在《东坡题跋》中说:“吾文如万斛泉源,不择地皆可出,在平时滔滔汩汩,虽一日千里无难;及其遇山石曲折,随物赋形,而不可知也。所可知者,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如是而已矣!”用水来比喻散文的自由,真是再确切不过了。现当代散文的特点,就是笔法上的解放,不必那么严谨、拘束。鲁迅说:散文的写法“大可以随便”,有点“破绽”也不妨。这是很有独创的见地。 但文体无论…  相似文献   

12.
在诸多的新闻宣传工具中,广播以其传播及时、迅速而见长,又以转瞬即逝、不能细读而逊色。作为广播记者和编辑,应该在新闻的短、新、快、活上下功夫,扬独家之优势,补自身之不足。新闻要短,就需要“要言不繁,提要钩玄”,做到短而充实,写出“新表现”。列宁说,如果已经是常见的、明显的、群众已经很熟悉的现象,虽然主题重大,“也只能几行、用电讯体裁”去写那些“新表现”就可以了。有些新闻一写就长,就是  相似文献   

13.
学着宽容     
说到宽容,我想先从一位智者谈起。那就是众所皆知的孔老夫子。有一天,孔子的学生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意思是说:“老师,有没有一个字,可以作为终身奉行的原则坭?”子曰:“其恕乎!”意思是:“那大溉影提恕吧。”所谓的“恕”,用今天的话来讲,就是宽容。  相似文献   

14.
袁梅在《随园诗话》第5卷第69则中,传达出这样一种意见:对名人著述“求疵”,既无价值,也无必要,到头来,只能落个蚍蜉撼树,不自量力的下场。例子是无名之辈严有翼对苏东坡文章、著作严责苛求,致使东坡文“几无完肤”。然而,袁枚说,“七百年来,人知有东坡,不知有严有翼。”其弦外之音,大有“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的戏谑嘲讽之意。  相似文献   

15.
《文心雕龙》中的《物色》篇,是论各种自然现象和文学创作关系的,而它首先论述的就是自然景色影响作者思想感情的作用,得出“情以物迁,辞以情发”的精辟结论。那就是说,作品中的情来自物,而辞则表达情,因而作品的言辞必然是外物的折射,可以“瞻言而见貌,即字而知时”。无论文学体裁或新闻体裁,都离不开写物。问题是文章在进行必要的景物描写时,怎样才能做到“瞻言而见貌,即字而知时”呢,南朝刘勰总结《诗经》的经验值得借鉴,他提出的“以少总多”论点是很可贵的。他说的“少”,虽指少量的文学语言,但主要是指最有特征的事  相似文献   

16.
有人说:编辑应成为“通才”。那么,好的总编辑就应是“帅通才”。无论是报刊的总编辑,还是文化出版的总编辑,高超的领导素质和精湛的业务素质,永远是增强编辑群体凝聚力的魅力所在。 总编辑对群体凝聚力的魅力所在,首先是人格的征服。(这是一种能力)。 健全人格的体现,首先要处事公正,不忽冷忽热,以信任和公平之心对待所有的人和事。处此位置,必有阿谀者近之。自古忠言难纳,谀媚易进,历史教训,历历可数。“以偏处乘之,败事必常由此。”此为古训。恺撒的处理方法,也十分值得借鉴:“谁的腰弯得最厉害,就在谁的腰眼上踢他一脚。”现在不至于“踢”了,“远小人”却是要必须做到的。以此,群体观察你则认为你刚正,不能欺。 人格的征服,其次要敢于明辨是非,不模棱两可。是非分明,则公众服;模棱两可,则小人行其道而众人怨。怨则远,怨则怒,俗言“老百姓的嘴,就是那载舟的水,能载舟,能覆舟,流传了多少辈!”民心离向,决定事业的成败。  相似文献   

17.
鲁迅是我国思想文化界的一代宗师,他的思想、言论、文章总是焕发着特有的光彩。他的书评著作也不例外,同样具有它独特的风格和特点。一、治文严谨,既重视作品的思想性,也重视作品的艺术性。鲁迅对《红楼梦》客观而公允的评论就是一例。他说:“全书所写,虽不外悲喜之情,聚散之迹,而人物事故,则摆脱了旧套,与在先之人情小说甚不同。”  相似文献   

18.
《新闻前哨》2005,(6):79-79
汉川市3509工厂胡四海说:打开报纸,新闻图片出现在一版中心位置的越来越多。但是有个让人遗憾的现象,那就是“图”虽精彩,“文”(文字说明)却不敢恭维。主要表现:一是图文不符,文图脱节;二是新闻要素残缺不全;三是文字枯燥, 常有语病出现。  相似文献   

19.
李白《静夜思》浅显易懂,明白如话,本无疑义。可是幼年代以来不断有人在“床”上作文章,“新解”迭起,影响至广,却又不能切合语言事实,因而有必要为“床”正名。“新解”主要有两说:(一)“床”是榻,长0.84米,只能容一人独坐。《初学记》卷二十五引《通俗文》曰:“床,三尺五曰榻,八尺曰床。”《释名·释床帐》曰:“人所坐卧曰床……长狭而卑曰榻,言其榻然近地也。”李白《长干行》:“妾发初覆额,折花门前剧。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小姑娘“门前”摆上一张卧床,当然说不通,也只能是榻。东汉的一尺约合公制24厘米,…  相似文献   

20.
有一首歌中说:“你有我有咱都有。”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们新闻记者到底应该具有些什么呢?笔者认为—— 必须拥有高尚的人格 我国著名记者范长江曾经说过:“有了健全的、高尚的人格,才可以配做新闻记者,记者应当是社会所尊重的人物,如果在人格上有了根本的缺点,就不能算做新闻记者。” 所以说,从事新闻工作的新闻记者,首先而且必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高尚的人格品质,这是“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的前提。 然而,由于与市场经济相伴的拜金主义的冲击,如今的某些新闻记者却在种种物质诱惑下,人格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