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刘三姐是壮族民间传说人物。对“刘三姐”的探研,从清代即始,“五四”以后,随着民俗学和民间文学的兴起和发展,关注刘三姐的学者越来越多。1925年广西柳州象县人刘策奇发表《刘三姐》一文以来,“刘三姐”研究大略可分为三个时期:1925年至新中国的成立、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上世纪七十年代末至今。  相似文献   

2.
20世纪,国产影片《刘三姐》曾先后在世界50多个国家上映,被周恩来总理认为是一部为我国对外文化交流作出大贡献的电影.香港是电影《刘三姐》走出中国大陆、走向世界的第一站.以香港《大公报》有关报道为资料基础,探讨1962、1964、1978年《刘三姐》在香港三次公映的盛况可知:电影在香港取得的巨大成功,对广西三大名片(桂林山水、刘三姐、壮族文化)在香港乃至海外的推广产生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3.
消费社会语境中的刘三姐形象是缺乏真实意义的能指符号,可却具有多种意义的不确定性.《印象·刘三姐》把多样性的刘三姐符号和广西少数民族符号组合为平面化的消费文本,大众文化的书写使《印象·刘三姐》缺乏实质内容而主要依靠伴随的文本而产生意义,其文本意义的解读必须借用与刘三姐相关的各种社会文化文本.  相似文献   

4.
2.狐狸蒙上眼咧……第一种经验“狐狸蒙上眼咧 ,什么也看不见咧 ,它在那边打着坏注意 ,我们大家要小心咧。”这是在幼儿园学过的游戏歌曲中我印象最深的一首。一想起它就会联想起 :“狐狸”在歌声一停就猛扑过来而我们则大声尖叫着四散而逃时的紧张兴奋的情景……长大后我才知道这首歌原来叫做《军民大生产》。“midododo花儿开 ,两只蝴蝶飞出来 ,东飞 ,西飞 ,梁山伯与祝英台。”这是在幼儿园学过的舞蹈音乐中我印象最深的一首。一想起它就会联想起 ,父亲拎着他的大花裤衩边 ,唱着这首歌和我们一起跳幼儿邀请舞时的幸福快乐的情景…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崛起的广西文学桂军是广西民族文学跨越发展与持续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在继承"刘三姐"传统的基础上突破"刘三姐"创作模式,形成广西民族文学发展的新优势和新特色,乃是文学桂军在崛起之后的发展战略和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6.
正虽然当全职妈妈的感觉还不错,但我内心始终有种很不确定的东西在作祟。那个东西应该是"安全感"。也许,在安全感的后面,还有一种渴望的感受叫"价值感"。有没有一种方式能让全职妈妈同时获得价值感呢?唱山歌嘞,这边唱来那边和。山歌好比春江水嘞,不畏险滩弯又多咯,弯又多。  相似文献   

7.
宜州地处桂西和桂中结合部,是壮族歌仙刘三姐的故乡和我国"彩调之乡"。宜州人民自古以来能歌善舞,电影《刘三姐》就是以宜州彩调歌舞剧《刘三姐》为雏形而创作完成的。在建设和谐社会新时期,宜州彩调对于传承民族文化、促进地方经济迅速发展和民族团结等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曹婉婷 《考试周刊》2010,(17):43-46
电影《刘三姐》是我国第一部风光音乐故事片,也是我国关于少数民族题材的电影,《刘三姐》中的歌曲之所以广泛传唱.其主要原因是它蕴涵了我国传统的民族特色。本文主要从歌曲的旋律、音乐形象和歌词三个方面分析了电影《刘三姐》的歌曲音乐特点。通过这篇文章,透视出电影《刘三姐》中的歌曲充满着热情真挚、追求幸福的性格思想。  相似文献   

9.
被“四人邦”禁锢达十年之久的歌午剧《刘三姐》,以及根据这一剧本改编的电影《刘三姐》重新上演和放映了。剧场和影院内场场座无虚席,街头巷尾,人人都哼着《刘三姐》的山歌。真是雨打梨花色愈洁,雪压梅花香更浓。《刘三姐》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这不仅因为它在午台上艺术地再现了壮族人民理想的化身歌仙刘三姐的形象,受到人民热爱,同时还因为剧中融汇了大量优美动听、扣人心弦的民歌,一次听过,真感余音绕梁,三日不绝。  相似文献   

10.
上世纪50代末,彩调剧《刘三姐》从民间骤起,迅速遍及广西,半年间创造了演员近6万人、观众1200万人的会演壮举,接着震撼北京,波及全国。改编成电影后,跨出国门,走进港、澳、台、日本,风靡东南亚。不久,一场政治风暴将它打倒。8年后它重新奋起,再上北京,又跨出国门。大起、大落、再起,缘于《刘三姐》所积淀的中华民族艺术精华,以及所依附的不同时代的政治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