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版《现代汉语词典》对若干词语规范进行了调整,例如,“想像”调整为“想象”,“惟一”调整为“唯一”,“坐位”调整为“座位”等。另外,象声词“丁当”调整为“叮当”,“丁东”调整为“叮咚”。个别词语的组合关系也作了调整。例如,原来指“杆状物”时,量词用“枝”,如“一枝  相似文献   

2.
陈祥 《现代语文》2004,(1):46-46
四“如”是指“例如”、“比如”、“譬如”及“诸如”四个词语。这四个词语均含有“像……”“与此相类似……”的意思,但是,它们在具体运用的过程中又有所区别。  相似文献   

3.
词语的运用是高考必考的知识点,而这一部分的难点就是同义词、近义词、形近词的辨析。同学们也往往常做常错。现将大家容易混淆的几组词区别如下:[振][震]“振”的本义是举起,引申为手臂挥动、摇动,例如振臂高呼、振笔疾书。又当奋起、振作讲,例如:精神为之一振。由奋起又引申为开启,例如:振聋发聩,这是一个联合词语,“振”、“发”都是“开启”的意思。“震”的本义是雷动,因疾雷使人、物惊动,故引申为迅速而剧烈的颤动,例如:地震、震耳欲聋。又当过分激动讲,例如:震怒、震惊。这样,就不会将“震撼”写作“振撼”;将“振奋”写作“震奋”;…  相似文献   

4.
“以及”,连词,连接并列的词或词组。在长句子中使用“以及”,难免照顾不周。有些并不“并列”的词语也被连接起来,或者几个词语虽有并列关系,却与句中的总括性词语发生矛盾,影响了表达的准确。例如:  相似文献   

5.
一抓关键词语。高考试卷文言文翻译对关键词语的理解要求较高,不能对关键词语正确把握,就很难准确译出全句,便会失分。例如,2002年高考卷翻译题②“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句中“及”、“尽”两词,如果译成“到”或“赶上”、“全”或“完”等都不准确,只  相似文献   

6.
不久前,偶尔看了几位教师的备课笔记,发现他们随意用一些不常见的难懂的词语;用一些文言词、专业词、方言词来给学生解释词语。例如,语文课本第七册中,有“盘缠”、“逝世”、“视死如归”等词语。有的老师把“盘缠”解释为“盘费”;“逝世”解释为“谢世”、“过辈”;“视死如归”解释为“大义凛然的样子”。“盘费”是我们地方上的一句口头语,“谢世、过  相似文献   

7.
第一是抓关键性的句子或词语。文章中关键性的词语和句子,是理解文章内容的钥匙,是作者表达思想的点睛之笔;也必然是试题中测试点之所在。例如下面(甲)文中的“写文章不是什么神秘的事,艰难的事”、“这不是寻常不过容易不过的事情吗”、“生活犹如泉源……活泼泼地流个不歇”等句子,以及词语“本末倒  相似文献   

8.
《初中生学习》2009,(7):26-27
【题目】——的我要求:请先在题目中补上最能体现你个性特点的词语,例如“好奇”、“开朗”、“爱好广泛”、“粗心大意”等等,然后作文;不少于500字。  相似文献   

9.
薛梅 《语文知识》2006,(2):26-27
助词“等”有两种用法: 一、表示列举未尽,常用在两个或两个以上并列的词语后,也可以用在单个的词语后。多用于书面语、例如。  相似文献   

10.
“卑鄙”是古、今常用的词语,但现代的“卑鄙”和古代的“卑鄙”,词语的结构和意义有较大区别。下面就谈谈这个问题。古代的“卑鄙”,本是联合词组,“卑”指地位低下,“鄙”指见识短浅;后凝固成形容词,意思是“卑微鄙陋”。例如:“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意思是:  相似文献   

11.
“互文”,又称“互辞”、“互言”、“互用”、“互见”、“互体”或“互文见义”。它是指古诗文中前后词语在意义上互相交错,互相渗透,互相补充,结合起来表示一个完整意思的一种修辞手法。常见的表现形式是单句互见和对句互见。单句互见,即一个句子里某些词语的互见。例如:  相似文献   

12.
“互文”,又称“互辞”、“互言”、“互用”、“互见”、“互体”或“互文见义”。它是指古诗文中前后词语在意义上互相交错。互相渗透,互相补充,结合起来表示一个完整意思的一种修辞手法。常见的表现形式是单句互见和对句互见。单句互见,即一个句子里某些词语的互见。例如:  相似文献   

13.
四"如"小析     
四“如”是指“例如”、“比如”、“譬如”及“诸如”四个词语。这四个词语均含有“像……”“与此相类似……”的意思,但是,它们在具体运用的过程中又有所区别。“例如”是在明确了语言表达之后的事例后缀,通过它导出事例,对前文的表达进一步验证和说明。如“老舍先生的作品大都反映的是普通平民的生活,例如话剧《龙须沟》、小说《骆驼祥子》。”“比如”是举例时的一个发语词,也是在明确了语言表达之后的举例阐释;但它在使用过程中有时又含有“比方”之意,它的阐释说明常常包含了“假设”的内容成分。如“班主任待人非常和蔼,比如说同学…  相似文献   

14.
一记叙文写作要点(一)审清题意,全局在胸。[要点串析]1.准确理解文题含义。文题中一般用的都是常用词语,意思浅显,但如果大而化之,走马观花,特别是对文题中那些关键词语,不作字斟句酌深入研究,那么也不会抓住文题的真正含义,造成“一着不慎,全盘皆输”。有的题目要辨明其词语的基本义。例如《我的对手》,“对手”这个词使用频率高,粗一看好像不难理解,但仔细研究一下就会发现,“对手”的本义应是“竞赛中的对方”,如果只理解为“对方”,也就失之偏颇了。有的题目,要透过词语的字面意义,理解其引申义。例如《窗口》,不…  相似文献   

15.
黄莉 《语文知识》2001,(7):10-11
翻开文学作品,特别是古代文学作品,常有“红颜”“红粉”“红袖”“红裙”等词语出现,例如”正是客心孤迥处,谁家红袖倚  相似文献   

16.
一、是“关联词”,还是“关联词语”? 全日制十年制学校初中课本《语文》中,在讲复句里分句间的关系时,有的地方用“关联词”,有的地方用“关联词语”,提法不一致。例如:《相关·相承·相反》中说:这样的复句,分句间用逗号或分号:可以不用什么关联词语,也可以用“…,但(是)…”、“虽然…,但是…”联结起来。(第五册27页)  相似文献   

17.
“精讲” ,即讲在精髓上 ,做到精确、精练、精彩地进行讲授。概括地说 ,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准确而深刻地理解文章的词语、句段、篇章结构的能力。下面就以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词语、句段、篇章结构等方面 ,谈谈我们在阅读教学中尝试讲读课的“精讲”方法。一、抓住关键词语进行精讲在小学阶段 ,词语属于语文基础知识的范畴。在讲授一篇课文时 ,教师应当准确无误地抓住关键词语来讲。什么是关键词语 ?就是在文中具有高度概括性的词语。例如《观潮》一文中的开头一段 :“钱塘江大潮 ,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在这段话里 ,“天下奇观”这一…  相似文献   

18.
近日,在某省高三年级模拟试题中有一个陌生的词语赫然入目:南中国。虽说语言在演变发展,出现新造词语是正常现象,但对这个词语,笔者以为当休用。其一,不合造词规则。语言是约定俗成的,新词的出现不能违反语言习惯。日常用语中一般没有“单音方位词+国家名”这一偏正结构形式。例如没有“东中国”、“西中国”之说,这如同没有“南地球”、...  相似文献   

19.
歧义句的类型甚多而歧义的消除方法也因此而有别,这里介绍六种较为常见的消除方法,以供参考。一、更换词语法歧义句常常因某个词语的多义而造成歧义。为使这类句子句意明确,将句中不确定的词语更换掉即可。例如,“我想起来了”中的“想“就有两种理解,因此,可将产生歧义的“想”,或换为“回忆”,或换为“打算”,  相似文献   

20.
“精讲”,即讲在精髓上,做到精确、精练、精彩地进行讲授,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准确而深刻地理解文章的词语、句段、篇章结构的能力。下面就以小学语言教材中的词语、句段、篇章结构等方面,谈谈我在阅读教学中尝试讲读课的“精讲”方法。一、抓住关键词语进行精讲在小学阶段,词语是属于语文基础知识的范畴。在讲授一篇课文时,教师应当准确无误地抓住关键词语来讲。什么是关键词语?就是在文中具有高度概括作用的词语。例如《观潮》一文中的开头一段:“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在这段话里,“天下奇观”这一词语就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