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 盛唐诗人李颀现存诗共一百二十四首,其中七言古诗三十五首,占他全部作品的近三分之一。这个比重,足以表明七古在李颀诗歌创作中的重要地位。“李颀七言古诗,佳者本多”。下面仅就其几个主要方面试加评述。一作为“边塞诗人”的李颀,他的七古有《古从军行》和《古意》两首。前者通过描写寂寞无聊的戍守生活和边疆上凄凉惨淡的景象,表现战士们的艰辛。但统治者仍要他们效命沙场。“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葡萄入汉家。”无数战士的生命,换来的  相似文献   

2.
李颀行事质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颀是盛唐诗坛上的一位重要诗人。由于他平生只做到一个县尉,所以两《唐书》无传。他的事迹,仅《河嶽英灵集》、《唐才子传》等书中有些零星记载。近年来,有同志曾就有关李颀资料,进行探索,这对于李颀及其作品的研究,是有帮助的。但提出的有些问题,值得进一步研究。本文试谈谈我个人的看法。  相似文献   

3.
时空艺术是诗歌艺术表现的一种重要手段,李颀的送别诗《送魏万之京》通过静态时空与动态时空交错并举、物理时空与心理时空的闪转腾挪、宏观时空与微观时空的相互比照,为诗歌创造了一个交错融合的时空背景,抒发了自已对挚友离去的依依不舍,同时表达了对好友积极进取的劝勉。本诗是李颀熟练运用时空艺术的典型。  相似文献   

4.
盛唐诗人李颀,给我们留下了一百多首好诗,对唐代诗歌的发展,是有所贡献的。他一生仕宦不达,只做了一任新乡县尉,因而事迹未能写入国史,致使后来的《旧唐书》和《新唐书》无从为他立传。明清以来,对于他的仕历,虽也搜集了一些材料,但都语焉不详,就连他的籍贯,也还有待商榷。这都给我们研究李颀诗歌,带来了很大困难。关于他的仕历,本文不做探讨,这里只着重谈谈他的籍贯和住地问题。  相似文献   

5.
无论是文学史的阐释,还是作品选的解说、注释,无疑都是由各种“说法”构成的。大到一个文学史实的述说,小到芥豆之微的一条典故的注解,都凝聚着古贤今哲爬梳和抉择的功劳。譬如李颀的《古从军行》,是唐诗中的名篇,朱本《作品选》已选入。其中“闻道玉门犹被遮”一句,旧注都没加解释。一些注本释“遮”为阻挡,“玉门被遮”,意指国防上的威胁没有解除。对此,陈赃做先生在1962年3月15目的《北京日报》第二版发表了《说李颀的(古从军行)》一丈,说他读《史记·大宛列传》,才知道此句乃是用汉武帝伐大宛的事典。这一确解《或说法》…  相似文献   

6.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第三卷.隋唐五代部分》若干字词注释有问题,如李颀《古从军行》"连"注释为"连绵"有问题,注释为"满"或"遍"更适当。本着严谨治学的态度,笔者愿与作者商榷,以求获得更准确的注释。  相似文献   

7.
<正>王维的《山居秋暝》,入选苏教版选修教材《唐诗宋词选读》,与张九龄的《望月怀远》、李颀的《送魏万之京》、孟浩然的《与诸子登岘山》、高适的《燕歌行》和岑参的《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一起构成"声律风骨兼备的盛唐诗"专题。盛唐时期诗歌创作达到巅峰,王维为其中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作家,他的诗歌清新淡雅,禅境空灵,诗中有画,画  相似文献   

8.
唐代音乐诗发达,李颀是第一个致力于音乐诗创作并取得巨大成就的诗人。他在音乐诗的艺术表现手法、意象选择、整体的艺术构思等方面都作出了开创性的贡献,沾溉深远。被称为"摹写声音之至文"的三首音乐诗名篇--白居易的《琵琶行》、韩愈的《听颍师弹琴》、李贺的《李凭箜篌引》都深受其影响。  相似文献   

9.
李颀是唐代开元、天宝年间的重要诗人,宋、元时期,其诗集通行的是一卷本。但宋、元旧椠,仅见记载,今皆不传。明、清两代,一卷本、三卷本皆有刊刻。一卷本源自宋刻本,朱警刻本是最能反映李颀诗集原貌的本子。三卷本源自宋录本,自明正德刘成德三卷本,经过明无名氏铜活字本、黄氏浮玉山房本、统签本和清季稿本的不断补充,成就了《全唐诗》三卷本。  相似文献   

10.
<正> 李颀是盛唐诗人,生于武后天授元年(六九○),约卒于唐玄宗天宝十三载(七五四)以后。①开元二十三年(七三五)中进士。他比王维、高适、李白等都大十多岁。其诗固不能与此辈相伉,然己入盛唐之音,被后人视为盛唐一大家。《全唐诗》存李颀诗三卷,计一百二十四首,另收逸句两句,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能见到的李颀的全部诗歌创作。  相似文献   

11.
<正>琴歌李颀主人有酒欢今夕,请奏鸣琴广陵客。月照城头乌半飞,霜凄万树风入衣。铜炉华烛烛增辉,初弹渌水后楚妃。一声已动物皆静,四座无言星欲稀。清淮奉使千余里,敢告云山从此始?唐诗中有不少涉及音乐的作品,其中写听琴的诗作尤多,借咏琴而言志,或借写听琴而抒情。李颀的《琴歌》就是这样的作品,它是诗人奉命出使清淮时,在友人饯别宴席上听琴后所作。  相似文献   

12.
释“啸”     
古诗歌里,抒情主人公好“啸”。陶渊明:“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归去来辞》)柳宗元:“幸此息营营,啸歌静炎燠。”(《初夏雨后寻愚溪诗》)李颀:“脱略势利犹尘埃,啸傲时人而已矣。”(《送刘四赴夏县》)“啸”是什么意思?“啸”是打口哨之声。  相似文献   

13.
唐代县尉诗人及其创作心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代县尉诗人及其创作心态张亚萍《全唐诗》48900余首,绝大部分为中小官吏所作,这些中小官吏中,担任过县尉的占了一定的比例。著名诗人中,卢照邻、杜审言、李峤、苏味道、储光羲、王昌龄、高适、李颀、王翰、常建、刘长卿、柳宗元、白居易、孟郊、李商隐,等等,...  相似文献   

14.
李颀是盛唐时代的一名普通仕子 ,又是一个满怀济世理想的有志之士 ,更是一个任情恣性的守真者 ,由此而导致的仕与隐的冲突 ,理想与现实的相背 ,济世与守真的冲撞共同构筑了李颀的悲剧人生。  相似文献   

15.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是盛唐时期著名诗人,字季凌,山西晋阳人(太原)。他早年负侠气,每击剑悲歌,放禽纵酒。其墓志铭说:“尝或歌《从军》,吟《出塞》。噭兮极关山明月之思,萧兮得易水寒风之声”。《全唐诗》存其诗六首。与李颀、王昌龄等并称为边塞诗人。他的五言绝句《登鹳雀楼》被人称为:“四  相似文献   

16.
相信大家都有听过:"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这两句话是来自诗人李颀的唐诗《古从军行》的开头前两句。其实在这首诗中,它又隐含着一个非常重要的初中数学问题,那就是轴对称的应用。  相似文献   

17.
李颀历来被视为盛唐边塞诗的代表人物,与高适、岑参、王昌龄等人并称。本文主要介绍了李颀的个人经历,对其为数不多的边塞诗(共计五首)分别作了评析,最后从思想主题和创作手法上进行简略的比较。  相似文献   

18.
我国学者杨廷福等曾认为现存《唐律疏议》为《永徽律疏》。郑显文先生最近在敦煌吐鲁番文书的基础上又提出新证,力证《唐律疏议》为《永徽律疏》不谬。但检讨郑显文先生的各项证据,发现并不足以支持现存《唐律疏议》为《永徽律疏》的观点,唯一可以肯定的就是,现存《唐律疏议》并不是永徽四年(653)的《永徽律疏》。  相似文献   

19.
盛唐诗人李颀从事诗歌创作的年代,正是盛唐诗苑各体大备、百花争艳的繁荣时期,时代影响加之个人才情,李颀诸体兼善。其诗体中七言古诗不仅在题材上丰富多样,其体制及篇章布局,亦显示出特有的格调,整体呈现灵动多变,精炼疏宕的特色。体现出李颀独特的诗歌风格。  相似文献   

20.
<正>高三复习回归课本时,我让学生将《唐诗宋词选读》上的诗歌按照题材进行归类,学生提出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不好归类,不知道归在哪一类诗歌中。我的回答是:这首诗应该归在送别诗。只是学生不信服:判定诗歌的类型,我们可以参考诗歌的题目,送别诗的特点往往题目上有"送"、"别"等字样,如陈子昂《春夜别友人二首(其一)》、李颀的《送魏万之京》、李白的《送友人》等均在标题上有"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