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自由作为人的生命价值的最高体现,从根本上体现了人的审美享受和审美创造的本质要求,具有最高意义上的审美价值。哪里存在人的自由的生命活动,哪里就存在孕育美的情感和想象的土壤,就一定会结出有利于人的生存和发展的丰硕的物质之果和精神之果。审美反映旨在从现实中发现一种与人的自由本质发生某种联系的特殊的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构成审美反映的起点,经主体的诗性直觉和精神生命的自由创造,最终完成美的感性升华  相似文献   

2.
中国古典美学的基础是天人合一、主客同一的古典主体间性的思想.而现代美学的基础是主体间性的思想,强调自我主体与对象主体之间的沟通融合,通过对人类异化劳动的扬弃,实现人之为人的自由自觉的类本质.审美是主体间性活动,是从审美超越的角度去看待生存本真的意义,去感悟生存的自由,去体验超越的境界.通过建立"立美宜人"为旨归的生存活动方式,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实现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和谐,从而进一步探析当代人的审美理想,超越生存异化的状态.  相似文献   

3.
席勒坚信人是审美教育的产物,人只有通过美的艺术,才能复归自身,塑造完整高尚的性格,通达自由从而获得幸福。这种光辉思想直接指向了人的生存本质,照亮了人类通往自由之路。  相似文献   

4.
分析《非乐》篇可知,墨子主张功利性和审美性的统一,非常重视人的物质生存需要在审美中的地位和作用,正是在这种实用精神的贯穿之下,墨文的《非攻》《尚贤》《兼爱》等篇承认人对“利”的需要,追求人的平等、自由。墨子的主张丰富了人性美的思想,在人性美的领域做出了独特的贡献。  相似文献   

5.
美的本质问题实际上是审美意义的问题。审美意义存在于审美体验中,通过对审美体验的反思,就发现了审美意义——自由。自由有两个基本规定:超越性与主体间性。而要逻辑地证明审美意义,必须从存在范畴开始。存在是我与世界的共在,生存是存在的现实形态,它可以领会存在。生存具有两重性:现实性和超越性。审美是超越的生存方式和体验方式,它领会了存在的意义。同时,存在具有主体间性,审美克服了现实生存的主体性,实现了主体间性,从而把握了存在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通过审美教育改造人的生存状态是中国近现代思想家们的共同理想,他们追求生活的艺术化。事实上审美教育在建国后也被列入我国的教育方针中,但对审美教育的理解却流于抽象,在应试教育的现实中审美教育也难以落实。在21世纪的今天,日常生活审美化成为人们的生活现实,表面上看,思想先驱们的理想似乎得以实现,但事实的情况是,我们陷入了一个精神危机的白色时代,在技术复制的艺术生活中,人们的审美能力萎缩,人的自由发展被限制,在这种情形下重新提出审美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审美自由的内涵的落实与人的理想生存状态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7.
实践的自由与美的范畴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人,作为个体的生存,从实践(以物质生产为中心)出发才逐步生成,而在实足走向创造的过程中,人们才不断达到一定的自由境界。正是人的实践-创造的自由使自然人化,人也人化,从而产生出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这种审美关系体现对象之上就是美,而体现在人本身之上则是美感。人类的实践-创造的自由同样是一个历时性的过程和一个共时性的结构,因此,它不仅有不同的自由程度和不同的自由境界,而且还有自由,反自由,不自由,准自由等几个维度;与这些不同的自由给度相关便形成了美,丑,柔美,刚美,悲剧性,喜剧性,滑稽,幽默的相应的美的范畴,并形成各个美的范畴之间的过渡,转化,对应等关系,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美的范畴体系。  相似文献   

8.
旅游作为现实社会的一种文化现象,表现出了人类摆脱生存困境、追求自由、回归本真的愿望。日常生活单调乏味、狭隘封闭的时空阈限,束缚了人类崇尚身心自由的本性,同时,孕育了旅游动机的萌芽,引发了旅游的热潮。旅游所蕴含的文化启蒙价值对人的生存方式和身心自由产生着重大的影响,旅游主体通过对自由、休闲、审美、愉悦等文化的身心体验,重新找回自己的价值世界和意义世界,精神的压力和内心的焦虑也就得到一种缓解。  相似文献   

9.
庄子美学理论中包含着深刻的美育思想,其核心是主张人要有一个审美的心胸,树立一种"逍遥游"的审美人生态度,通过"心斋"、"坐忘"达到对最高宇宙本体"道"的观照和体认,从而建立起自由、独立、完美的人格理想和生存境界,实现人生理想和审美理想的统一.  相似文献   

10.
嵇康人生美学所推崇的审美诉求和审美境域是“本真”生存。“本真”生存来自于自由洒脱、自然任心,所谓自然任心,即自然而然、任其自然,其美学意义表征着对现实世界与“名教”的超越,对自我种种欲望的超越,实质上则意味着一种超尘绝俗、一往不复的自由精神。在此意义上,淡泊、恬淡、自然、“本真”生存则成为嵇康美学审美诉求的内在逻辑,但这种“本真”生存并非认识论意义上的“本真”生存,即不是通过认识必然和改造客观世界而有的“本真”生存,而是一种诉诸于一己心灵体验的“本真”生存,可以称之为存在论的“本真”生存,这种“本真”生存之境是嵇康审美诉求的最终归宿。  相似文献   

11.
萨特的戏剧《苍蝇》《魔鬼与上帝》中的不同人物从不同侧面表现了萨特的存在主义自由观,即自由是人类生存的本质,人类在虚空中面临生存困境时的孤独和挣扎,从自在自由到自为自由的奋斗。萨特的自由现也有他自己的困惑,但这样一种不断寻求自己存在理由的自由观却给现代人的生存提供了一个参考纬度。  相似文献   

12.
卓越的办学理念是一流大学办学成功的关键.世界一流大学发展到今天,其背后是否有作为共同精神内核的办学理念,从探讨世界一流大学的办学理念的历史嬗变方面入手,在概括以西方大学为代表的世界一流大学办学理念的基础上.提出追求真理、不为眼前利益所驱动是世界一流大学共同的精神品质,是大学永恒的价值选择;学术自由、教授治学是现代大学办学理念的根基;以人为本,重视人的因素是大学的基本价值理念;服务社会,指导社会是大学的责任和存在的价值等现代大学办学理念的共性.  相似文献   

13.
自由现念构成了康德法治理论的根本基础和理论核心。在这个理论体系中,作为本体的自由与作为现象的自然必然性并不矛盾。作为理性事实的自由理念和普通道德法则不仅互为前提,而且互相证立。自由是法治的终极价值,法治是自由的制度存在形式。  相似文献   

14.
大学理念就是大学的精神,是关于大学的基本性质、理想模式、目标追求、社会责任方面的系统思想。通过对西方大学的教育理念形成与发展的考察和分析,提出当代高校在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过程中,秉承为社会服务的目标,要树立学术自由、以人为本、通识教育等教育理念。  相似文献   

15.
In previous publications, Gert Biesta has suggested that education should be oriented toward three domains of purpose that he calls qualification, socialization, and subjectification. Many educators, policymakers, and scholars have found this suggestion helpful. Nonetheless, the discussion about the exact nature of each domain and about their relationships to each other has been ongoing, particularly with regard to the domain of subjectification. In this article, Biesta revisits the three domains and tries to provide further clarification with regard to the idea of subjectification. He highlights that subjectification has to do with the existence of the child or student as subject of her or his own life, not as object of educational interventions. Subjectification thus has to do with the question of freedom. Biesta explains that this is not the freedom to do what one wants to do, but the freedom to act in and with the world in a “grown-up” way.  相似文献   

16.
萨特哲学的中心是人生哲学,人的“自由”是萨特关注和研究的最核心问题。萨特自由观的哲学基础是“存在先于本质”。萨特的自由观具有绝对主义、主观唯心主义等几个特点。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辩证地剖析萨特的自由哲学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7.
辛亥革命时期公民权利思想的启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辛亥革命时期 ,源自西方的公民的权利思想被先进的中国的知识分子所接受 ,并成为中国近代思想启蒙的主要内容。强调参政权并把其看作兴国权的手段是这个时期思想启蒙的特色。同时 ,民族危机的背景决定了他们的思想倾向是国家权力高于国民权利 ,国家自由高于公民自由。  相似文献   

18.
以人为本的理念在今天已成为教育管理思想的主流,但对"以人为本"思想本质和精神内涵及其指向性指标却甚少探讨。本研究从人性关怀的角度,提出对学术自由的维护、对失败的宽容和对个性的尊重是贯彻以人为理念的核心。  相似文献   

19.
突破整体主义价值体系的束缚,确立以个体的独立、自由和权力为基础的新型价值体系,是由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过程中必然要遭遇的问题。中国近代启蒙哲学上承明清之际的启蒙思想,以对人的存在个性的重新发现为突破口,对理学为代表的本质主义倾向及其相关联的权威主义、专制主义展开了冲击。对“自我”的推崇和论证,对“独”与“群”关系的思辨讨论以及对非理性主义的同情和首肯,都表现了近代思想家在哲学层面上对人的个体存在及其自由的关注。近代启蒙哲学揭示出:在群已关系中由以自由原则取代整体主义,既要去除内在的奴性人格,又要突破外在的制度性压制。前主要表现为对个体人格的独立和个性自由的追求;后则主要表现为对政治自由与公民民主权利的追求。  相似文献   

20.
雅斯贝尔斯教育哲学的理论核心是“生存”,他的“自由”本质上是指内在自由和内在权威相统一的“生存的自由”。基于“生存本体论”的自由观,教育被定位于一种生存交往活动,自由是大学教育最重要的因素。生存自由在教育实践中强调求知意志,使“理性”和“非理性”相结合,要把大学建成“生存共同体”,并在传统的陶冶中纳入“科学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