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施蛰存先生是作家、翻译家、学者,又是编辑家。他的编辑生涯,说起来是很有意思的: 一、搭上《无轨列车》 1928年侨居日本的刘呐鸥在上海出资创办第一线书店,同时邀请震旦大学的同学施蛰存、戴望舒一起来办文艺刊物,名叫《无轨列车》,意思是刊物的方向,内容没有一定的“轨道”。尽管刊物起名为《无轨列车》,但内容还是比较集中的。1928年9月10日创刊号的封底有这样一段文字:“诸君,你恐怕还不曾有一种称心的小杂志。你们要时常看看好的创作小说吗?你们喜欢读音铿锵的诗歌吗?你们爱流利的散文随笔吗?你们喜欢看欧美日本各国现代的名著吗?你们也想领受些尖锐的讽刺文里的机智吗?……”从这段文字中,我们就可以看到该刊的办刊方针,它是“有轨”的。  相似文献   

2.
你想考大学吗?你想自费出国吗?你想过目不忘吗?你想两眼放光芒吗?你想变成高个子吗?你想找个美人幽会吗?你想赶快发财吗?你想进入名人辞典吗?……你想什么就会有什么,你没有想到的别人也会为你想到了,但是,千万别忘了:汇款! 这是《北京晚报》1991年7月8日的一篇题为《虚假广告何时了》的文章对某些广告的概括。我们的广告很多是老老实实的,但是也有许许多多广告活象一个疯子,活信口雌黄,胡说八道,全无灵魂。  相似文献   

3.
《废都》出版以后,本刊收到多篇批评稿件,但都未发表。因为,当读者中的盲目性被某些人利用了的时候,发表批评文章,如同把清凉之水滴到沸沸的油里,只能使那些原来不想看《废都》的人也产生了好奇之心。 在《废都》热的热头上,我们不发表评论,也因为我们深信广大读者是有着辨别真伪美丑鉴赏能力的不是吗?《废都》热了一阵便冷却了,拜金者得到的不是花环,而是四面楚歌。 读者是不可欺的,读者是不可侮的!读者在来稿中指出,《废都》有两个问题:一是艺术问题,一是道德问题。 艺术问题用艺术的方法去解决,需要较长的时间,探讨研究;道德问题,事涉社会生活,无须讨论。为此,本刊编发了一组批评《废都》、批评作者的稿件。 有人说:这不是干涉创作自由了吗? 否,作品一经公开出版了,又不是出给他自己看的,这就不属于作家创作自由的范畴,而是作家的一种社会行为了《废都》受到读者的、书评家的批评,理所当然。  相似文献   

4.
叶冲 《记者摇篮》2006,(10):39-40
在开始本文之前,我们先看这么一段台词:“一个表扬就那么重要吗?杨红旗需要什么,我都可以尽我的努力去帮助他。什么都可以。可是这件事情,我做不到。我真的做不到!我是一个女孩,我有我自己的生活。我将来还有很长很长的路要走。这几个月,我一直强迫自己忘掉,可是你们一步一步地把我逼回来,回到那个我根本无法面对的晚上。就为了一个表扬?就为了一分虚荣?你们毁掉的是我的一生。难道你们不知道吗?!(痛哭……)我现在就像被扒光了衣服,站在所有的人的面前,工作没了,朋友没了,什么也没了。你们满意了?在我心里有两个凶手,第一个凶手是那个坏蛋,…  相似文献   

5.
“两个人能同时按一个快门吗?”——“能!”笔者不是存心调侃、反弹琵琶。很多人常拿“两个人能同时按一个快门吗?”尖刻的反诘一幅照片两个人署名。这有对的一面,同时也冤枉了不少好人。一幅摄影作品的完成绝不单单是对准景物“咔嚓!”按一下快门就完事,摄影作品如同写文章,同样有个事先选题构思,孕育怀胎的过程.如此,一人出“点子”,一人拍片子,两人互济互补,通力协作是常有的事。难道一幅照片就不能暑两个名字吗?  相似文献   

6.
拜读《新闻知识》91年11期《读报ABC》一文,笔者对文中“A”、“B”切中新闻工作时弊,一针见血的文笔赞赏不已;但对“C”中的观点却不敢苟同。“C”中作者提出了一个耐人寻味的问题:“新闻报纸登那个地区的搞件最多,那个地区就光荣吗?否。谁写的稿件多,谁就光彩吗?不是。谁在历次评奖活动中“连中三元”谁就光耀吗?也不是那么回事。”为了证实这个观点正确,作者还引用了穆青同志两段话:“不要只讲成才,要讲出发点”,“许多东西都是群众创造的,很多业绩都是群众的,我们当记者的不过抓住真实的事情,把它再现出来,如此而已。”“范长江新闻奖也好,什么金牌银牌也好,都不是最高的奖赏。群众的信任才是最高的奖赏!这是无形的勋章!”请读者注意,穆青同志的两段话,前一段是讲记者同群众的关系问题,后一段是讲什么是最高奖赏问题。穆青同志这两段话,与  相似文献   

7.
你能在3个月的时间内读完20多部世界名著吗?不可想象。一部《悲惨世界》,一部《战争与和平》,都是百余万字,读完这两部书一般恐怕也得三个月。可是我做到了。  相似文献   

8.
《海峡两岸法律事务渠道沟通了》见报后,有的同志说,这条消息新、时效强,很有政治意义。也有的同志反映,好是好,这类新闻可遇不可求。可遇不可求?想想也不尽然。在实际工作中,不是也有失之交臂的情况发生吗?就说《海峡两岸法律事务渠道沟  相似文献   

9.
想象过图片中的恐龙,瞬间咆哮着从书页上跑出来捕食吗?想象过人体骨架活灵活现地在你的书上奔跑吗?想象过火星漫游车经过弹跳、翻滚坠落在你的书上吗?这一切并不是只有在电影特效中才能看到,科学普及出版社出版的《有趣的3D立体书》系列,就能带给你这样令人惊叹不已  相似文献   

10.
《全国新书目》2010,(19):11-11
还在为减肥发愁吗?本月有两本上榜图书或许可以让你从这种烦恼中解脱出来。第一名《卷卷就能瘦!》号称"最不需要意志力的减肥法",由日本健康理疗师山本千寻创立,方法是把一根矫正带卷在身体各部位来矫正骨骼,达到塑造苗条身形的目的。而第十名《我  相似文献   

11.
1960年2月20日,人民日报一版刊载了一则500字的消息《简易洗衣机代替大量人工劳动》,同时,配发一篇2200字的社论《这不是小事》。消息报道北京一家工厂生产出简易洗衣机,每小时可洗衣服200余件,相当于40人的手工劳动,另外还介绍了几个幼儿园和旅馆自制的洗衣机。试问:为这么件小事,值得做那么一篇大文章吗?这个问题,社论在标题中就做了回答——《这不是小事》。为什么这样说呢?社论第一段强调:“这是一件还没有引起更多人注意的技术革新,但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革新。”大搞全民性的技术革命运动,是1960年上半年经  相似文献   

12.
这是一条上海很轰动的社会新闻:一位居民,为儿子穿上一件新买来的棉袄,被隐藏在棉袄中的一枚缝纫针刺入儿子的心脏,幸而抢救及时,才救回了一条小生命。这条新闻,实际上是从那个“针眼”引起的,如果后来那位大夫不是发现了那个针眼,就想不到异物进入体质;如果不是从小孩的身上取出了钢针,就想不到事态如此严重,也就不会引起报纸接二连三的报道。这个小小的针眼,却引来了大大的问题。问题之一,是为什么先后两位大夫,诊断结果,完全不同。一个说“没有问题”,一个却发现了问题,结果呢,如果按照“没有问题”的判断,吃几颗“先锋霉素”,那可能肇出一场人命官司。为什么先前的大夫看不出这个毛病,是设备不够吗?是技术不够吗?还是涉及到大夫的职业道德问题?  相似文献   

13.
业界观察     
《视听界》2004,(1)
《焦点访谈》焦点不再?http://www.sina.com.cn新浪>新浪传媒论坛作者:hyman99发表日期:2003-12-0813:11:54昨天闲着没事,看《焦点访谈》吧,我这一看不要紧,差点没晕菜了。这是《焦点访谈》吗,不是《艺术人生》改版了吧?难道我们的焦点没有了?《焦点访谈》也许有《焦点访谈》的难处,但既然办了,就要有始有终,要坚持到底,要不就别叫《焦点访谈》这个名字,对不起“用事实说话”这几个字。曾几何时  相似文献   

14.
民族新闻怎样改革?当然,它离不开新闻改革的一般规律。同时,也不可否认,它要从自身的特殊规律出发。当理论的探讨尚未展开的时候,实践又一次走在了它的前面。人民日报和国家民委联合举办的大型采访活动《民族地区纪行》(以下简称《纪行》),像是一股清新的风,为民族新闻的改革传递出许多新的信息。如果说,新闻界对党的十三大的报道是新闻改革的一次成功的实践,那么,人民日报一年来发表的80余篇《纪行》,则是民族新闻改革的初次探索和成功的尝试。民族新闻能报忧吗? 谁都承认,就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而言,少数民族一般要比汉族落后些,特别是与汉族的先进地区比,这种反差更为明显、强烈。那末,民族新闻能不能报道少数民族的落后呢?从理论上说,这是不成问题的.但实际上,却常常成为问题。因为,这个落后不是汉族(汉族也有落后面)而是少数民族。这就多了几层考虑:少数民族高兴吗?会不会影响民族关系?会不会违犯民族政策?其结果,几十年来形成了这样  相似文献   

15.
央视的《笑傲江湖》终于在一派褒贬声中落下了帷幕,但其遭遇网友激烈批评这一事件蕴含的各种信息却远没有被发掘出来。我没读过金庸的小说,不是金庸迷,而且年过不惑宽容了许多,所以没有觉得央视的《笑傲江湖》拍得那么糟那么难以忍受那么不能看。毛病肯定有,而且相当明显,但毕竟也是一种风格,一种理解,一种不同的表现方式啊,谁规定非得像港台那样诠释金庸呢?就连金庸自己,不是也对港台拍摄的他的作品不满意吗?估计黄  相似文献   

16.
1960年2月20日,人民日报一版刊载了一则500字的消息《简易洗衣机代替大量人工劳动》,同时,配发一篇2200字的社论《这不是小事》。消息报道北京一家工厂生产出简易洗衣机,每小时可洗衣服200余件,相当于40人的手工劳动,另外还介绍了几个幼儿园和旅馆自制的洗衣机。试问:为这么件小事,值得做那么一篇大文章吗?这个问题,社论在标题中就做了回答一《这不是小事》。为什么这样说呢?社论第一段强调:“这是一件还没有引起更多人注意的技术革新,但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革新。”大搞全民性的技术革命运动,是1960年上半年经济工作的一个特色。年初开始,中央号召立即掀起一个  相似文献   

17.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有人把制作标题称之为“点睛的艺术”。古往今来,不少作家、艺术家都很讲究标题的制作,把它看作一门学问来对待。意大利雕塑家米盖朗琪罗的作品《醉了的酒神》和《睡着的爱神》,秦牧就极为赞赏,他说:“仅仅从这些题目看来,就足以令人感到那强烈的味道。”“试想,醉了的酒神,酒味不是更浓了吗?睡着的爱神,不是显得更加甜密温柔了吗?”标题虽然只有几个字,但并非如同给小娃娃随便取个乳名那样可以信手拈来,随意按上的。历来,专门研究文学创作、新闻写作如何制作标题的文章就不少。  相似文献   

18.
在办公室翻阅《河北日报》,忽有一张熟悉的面孔跃入眼帘,这不是王磊吗?他居然被评为了河北省十大杰出青年?看到这一消息,我的第一反应是惊奇,而  相似文献   

19.
徐芳 《新闻大学》2002,(1):47-50
一、中国报纸副刊的逻辑始点 逻辑始点,它不是一个纯粹时间向度上的概念,而是着眼于一种意义的被完整地表述,尽管在其中包含着时间的因子,这就正如冯友兰先生在剔扒梳理中国哲学的逻辑始点时,首先进入他视野之中的是“四书”,即《论语》《孟子》《大学》《中庸》,而在时间的线性排列上,“四书”并不是最为前溯的。①我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使用“逻辑始点”这一概念。中国报纸副刊的逻辑始点可能有着边际模糊的时间轮廓线,我们可从几份颇具代表性的报纸副刊及它所处的特定时间予以解析。  相似文献   

20.
路遥去了!那么突然的,不给他的读者一点心理准备时间。想到那天听到朋友传告消息时发出地惊叹,那一定是少有地失态——虽然我们都不认识路遥。 何必非认识路遥呢?《人生》不是他的精神履历吗?《惊心动魄的一幕》不是他的气势吗?还有那真诚的《在困难的日子里》,不是他灵魂深处的倾述吗?这,对于读者,更是路遥——因为他是作家。在人的路遥刚刚离去,亲近的朋友们便归拢他的心血果实,排成一册《路遥中篇小说代表作》(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使我们得以重新和他一块儿交谈、一起回味、一道思索……路遥以他不灭的灵魂,再次回到我们中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