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8 毫秒
1.
新媒体作为Web3.0时代的主要传播载体,承载着强化传播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重任.但同时,新媒体在传播主流意识形态时也面临着传统传播方式效果弱化、西方文化冲击等多种困境,由此重点要强化新媒体时代的媒体优势以及科技发展,以蕴含更大发展潜力和接受性更强的公益广告形式,拓宽传播途径,扩大传播主体,实现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更好传播...  相似文献   

2.
21世纪以来,自下而上的中国网络传播在主流意识形态之外形成了多元的意识形式,对主流媒体锻造社会共识提出前所未有的挑战.网络建构的冲突和质疑框架只会放大中国社会的风险.因此,中国主流媒体必须在这场意见领袖的争夺战中占据主动,对网络传播中的意识形式加以正确的引导,以负责的公民视角建构公共事件的解读框架,制造社会共识,巩固社会认同.没有主流媒体就没有共识,失去认同的社会也不会大踏步前进.从凝聚社会共识的角度,网络时代的大众传媒具备无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新型主流媒体建设是智能传播时代媒体变革和国家面向主流人群宣传主流文化的需要。新型主流媒体公信力建设在智能传播时代面临着机遇和挑战,其在平台、渠道、技术等各方面的资源优势能够助力公信力建设,但社会信任度下降、媒体竞争加剧、技术带来的弊端等问题的出现,也对新型主流媒体公信力建设形成挑战。新型主流媒体需要通过内容层面凸显专业性、渠道层面加速媒体融合、技术层面重塑媒体权威、制度层面强化监管等路径加强公信力建设。  相似文献   

4.
近几年,丧文化、佛系文化等流行,新兴青年亚文化呈现出娱乐化、碎片化、流动化等特点,当代青年在传统文化认同上的背离、政治文化认同的隔膜、民族/国家文化认同偏差等问题日益凸显,主流媒体应革新观念及传播方式,学会用"看不见"的宣传,以期积极建构并引领文化认同。  相似文献   

5.
赵婷婷  李娜 《新闻世界》2014,(12):67-69
汉藏双语传播是西藏社会独特的传播现象。本文主要研究汉藏双语传播产生的原因、担当的历史使命,分析汉藏双语传播与藏民族群众国家认同的关系问题。研究认为,汉藏双语传播适应西藏自治区社会经济文化发展需求,扩大了西藏主流媒体新闻传播的受众人群。双语传播也是丰富媒体新闻内容、传播主流价值观和建构国家认同观念的主要方式。在双语传播的现实语境中,政府、媒体和群众实现了共赢。  相似文献   

6.
盛芳 《新闻世界》2020,(3):90-93
近几年,丧文化、佛系文化等流行,新兴青年亚文化呈现出娱乐化、碎片化、流动化等特点,当代青年在传统文化认同上的背离、政治文化认同的隔膜、民族/国家文化认同偏差等问题日益凸显,主流媒体应革新观念及传播方式,学会用"看不见"的宣传,以期积极建构并引领文化认同。  相似文献   

7.
高原 《东南传播》2021,(11):43-45
主流媒体做好建党百年"红色记忆"的宣传报道,是时代发展的现实要求,也是主流媒体肩负的政治责任和历史责任.在全媒体时代,如何做好"红色记忆"的主题宣传,关键在于主流媒体如何利用新技术、新业态,建构好"红色记忆".福建省广播影视集团提早策划、谋篇布局,精心制作一系列分量足、品质精、形式新的优秀新闻作品,对全媒体时代主流媒体宣传好建党百年"红色记忆"进行多元化尝试和积极探索,通过宣传报道激发八闽儿女汲取百年党史精神伟力,为奋力谱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福建篇章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相似文献   

8.
新时代背景下,国家认同对我们这个多民族国家的安定具有战略意义.而新主流电影正将主流意识形态融合进影片以提高国民的国家认同感.国庆档献礼片作为一种典型的新主流电影,集中体现着新主流电影在建构国家认同方面的优点与不足.本文通过分析《我和我的家乡》中言语文本符号、画面符号、音乐符号等对国家认同的建构,总结出其优势和不足,结合新主流电影的发展现状,为新主流电影建构国家认同提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9.
李红 《今传媒》2023,(4):117-119
习近平总书记在第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体学习的讲话中强调,把国际传播上升到战略传播的重要位置。我国的体育事业在国际传播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影响着国家形象的建构。本文以历届奥运会中国乒乓球代表团为例,对国家形象建构路径、建构困境和建构策略三方面进行探析。国家形象建构路径:主流媒体引领,而后新媒体渐进融入;突出情感叙事;用户呈现集群化特点。国家形象建构困境:主流媒体报道刻板严肃,偏离受众期待;传播语境上存在隔阂;赛事舆论缺乏引领。对此提出国家形象建构策略:主流媒体改变自己过于严肃的形象,跳出“官腔”桎梏;打破国际传播隔阂;净化舆论空间,做好舆论引领。  相似文献   

10.
新型主流媒体对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作用和关键点在哪里,如何形成这些转化的认同与参与?本研究的一个重要视角是在中华传统文化媒介化过程中,不同话语间的有效融合与沟通。日常民族主义将对民族意识与文化认同之建构的讨论转移至日常生活与流行文化中的个体经验与情感层面。通过日常民族主义的理论再读,可以看到,国家叙事与个体话语的有效弥合,是当前主流媒体在优秀传统文化媒介化实践的主要旨归。基于对10位在主流媒体平台播出的相关融合视听内容创作者的半结构访谈与分析,本文在对客观传播实践的解读与淬炼中进一步提取出结构安排、奇观打造与结构洞弥合等三个方面的实践逻辑,由此构成主流媒体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引领文化认同之行动路书的基本轮廓。  相似文献   

11.
我国面临着对外国家形象和自己的经济水平、治国理念不能完美接洽的问题。研究外国媒体对于我国国家形象的建构,努力实现知己知彼,是解决该问题的第一步。本论文对澳洲主流媒体关于中国贪腐新闻报道进行内容分析,发现国家利益与国家需求密切相关,澳大利亚对于中国的国家形象的建构始终处在变动的过程中,而这背后的动因正是澳大利亚自身国家利益的追求。  相似文献   

12.
媒体宣传是国家认同建构的主要传播渠道之一,当代青年价值观的输入与输出和媒体宣传密切相关。主流媒体“共青团中央”积极融入以B站为代表的亚文化场域,通过解构官方话语体系、设置主流议题、革新传播方式宣传主流意识形态,构建青年的国家认同感。  相似文献   

13.
《中国好声音》通过媒体评审团的设置,既达到了节目形态上民主形式的彰显,在节目中多元音乐风格的展现也满足了不同文化群体的多元文化诉求,为节目的收视率提供了较为充分的保障;同时,媒体评审团对选手遴选结果和节目整体的掌控,又将文化剔选的把关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确保主流意识形态在各种文化竞争中能够居于中心地位,以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伦理道德作为立足点,以家国一体、家国同梦为情感认同中介,呼应草根文化,满足大众的情感诉求,从而成功实现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建构.《中国好声音》中,媒体评审团隐秘而有效地实现了对收视诉求和主流话语的完美缝合.  相似文献   

14.
杨芮 《新闻传播》2023,(12):22-24
人工智能技术的日臻成熟,驱动我国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体系的智能化传播,并赋予主流意识形态话语表达广度拓宽、传播效度提升、话语深度强化等多重契机,但亦使其面临着平台言论多元化、“信息茧房”效应强化、“把关人”角色缺位等现实挑战,如何消除智能媒体嵌入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体系衍生出的解构、孤立等负面效果,重构智能媒体融于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建构的契合理路,必须以值引智、以智驭智、以智化治。  相似文献   

15.
文章认为数字化所带来的新媒介文化具有两面性,应理性对待,不应偏离主流文化和核心价值体系的轨道。在全球化带来的文化开放与失衡中,中国文化软实力建设所要应对的关键性问题是从"文化混杂性"中合理建构文化认同。中国的传媒文化产业正遭遇数字化和全球化的冲击,发生着剧烈的变化,在这一变化中,认清形势、积极防御、建构文化认同是当务之急,传媒文化产业发展需要在明确价值取向的基础上采用灵活、有效的数字化传播手段,全面提升我国传媒文化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相似文献   

16.
一直以来,中国的电视台、电台、报刊等主流媒体,主要承担着面对国内进行宣传和导向的职能,这直接导致了媒体民族主义话语和国家主义话语的泛滥。由此,中国的主流媒体当前面临两种挑战:即民间媒体与西方媒体的挑战。10月9日,世界媒体峰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这次峰会显示了中国媒体文化生产的一次重大转向:一直遵循国家主义生产原则的国内主流媒体,将慢慢融入到全球媒介文化话语之中,并逐步参与全球媒体文化的竞争。  相似文献   

17.
在国家认同构建中,以法律认同为代表的政治认同和文化认同是国家认同的重要内容,尤其是对新疆各少数民族,在文化变迁过程中建构文化认同,是新疆"现代文化"的具体体现。电视媒体以符号形式再现,而再现的过程,即通过电视文本编码形成的电视节目的传播过程,也是受众主体认同的建构过程。  相似文献   

18.
作为话语的社会化媒体新闻,通过议程设置、制造和引导舆论对提升国际传播能力和建构国家话语权有积极作用,同时对推动世界信息传播秩序变迁具有重大国际影响。现如今,美国仍然掌控着话语霸权,美联社的新浪微博作为其新媒体产品之一是美国主流媒体的国际传播本土化现象的缩影。笔者认为,研究其在中国本土化的方式和策略,有利于我国从他者的视角出发,归纳总结国际主流媒体在中国完成本土化的社会化媒体传播路径,服务于我国主流媒体走出去的国际传播战略。  相似文献   

19.
人工智能技术引发了新一轮产业革命,对传统主流媒体的身份认同发起挑战。本文使用身份认同理论,分析媒体身份的特征与认同逻辑,认为智能媒体不仅向主流媒体的身份认同发起了挑战,也为新型主流媒体的身份转型提供了契机。本文建议,新型主流媒体应与时俱进,凸显“新型”“主流”的身份特征,勇于做技术的创新者、改革的先行者与价值的引导者,力争在智媒时代获得更为广泛的身份认同。  相似文献   

20.
赵婷婷  冯萌 《今传媒》2015,(3):131-132
大众媒体所营造的媒体文化和国家文化、区域文化、民族文化之间存在着一种交流与对话关系。本文以《西藏商报》为研究对象,考察城市媒体文化对西藏社会的影响。研究认为,西藏城市媒体有效地结合地域文化与受众的特色对藏族群众进行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和国家认同观念的建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