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刘静怡 《新闻前哨》2002,(11):20-20
记者在采访中往往会遇到意外的收获,比如在采访一件新闻事件的过程中,遇到另外有新闻价值的事情;本来是一件很微不足道的新闻,因为某些突发或急变因素而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新闻价值;或者是在已经停滞或无法进展的新闻采访中,偶然出现新的线索;有时甚至是事实尚未呈现新闻价值时,偶然呈现的迹象为记者所捕捉,而最终形成新闻事实,等等。应该说,新闻采访中的意外收获即记者新闻敏感与记者机遇相结合的产物,是一个主观与客观一体的问题。从哲学的角度来看,主观因素与客观因素是作用于事物发展变化的两个相辅相成、不可或缺的条件,客…  相似文献   

2.
好的采访,是新闻成功的一半。新闻采访可以说是一个记者应具备的最基本的素质。在记者最早成为一种职业时,人们称之为访员,可见采访是记者工作的一个主要内容,好的记者首先应该是一名好的采访者。人们常说的提高新闻质量,最根本的要从提高记者采访质量这个源头抓起。要真正做好采访工作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尤其是电视新闻采访。如何做好现场电视新闻采访,常握正确的采访方法,树立良好的采访观念是提高记者对新闻现场的理解和把握能力的关键。下面几个方面可以说是电视新闻采访的几点基本要求:一、好的新闻敏感是成功采访的基础所谓…  相似文献   

3.
新闻敏感是记者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素质,是记者的政策水平、业务水平、知识水平的综合体现。记得一位以色列同行在闲聊中对我讲起一件事:一天早晨,耶路撒冷一公共汽车又发生了自杀性爆炸,两名记者同时赶到了爆炸现场。其中一名记者很快写成了一篇生动、现场感极强的新闻特写,另一名记者却伸开双手,耸耸肩膀说:我觉得没什么可写的。这件事说明的,恰恰就是记者的新闻敏感。有了新闻敏感,就能透过纷纭复杂的表面现象抓住最本质的内容,就能发现不同事件所包涵的新闻价值,就有了对新闻事件的观察、分析和判断。  相似文献   

4.
正新闻采访是最能体现新闻记者功力的一项工作。因为新闻采访是新闻写作的基石,没有成功的采访,也就很难完成合格的新闻报道。要提高采访成功率,记者在采访过程中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其中处理好采访中几个方面的关系,对记者来说更为重要,更为实用。主动与被动的把握新闻采访,常常是直观地表现为记者与被采访者的对话,更确切地说是围绕新闻主题的对话。在这种对话中,不应该是不变的"平等对话",而应该把握  相似文献   

5.
新闻采访是一门学问。本文结合新闻理论和工作实践,就青年记者在采访时如何与采访对象进行良好交流和深入细致采访,应该注意哪些问题,采取哪些采访技巧,进而获取最具价值的新闻素材进行了简要阐述。  相似文献   

6.
尹俊  李艳 《新闻前哨》2012,(1):52-53
记者型主持人多由调查访谈类记者发展而来。记者意识是记者型主持人的鲜明特征.他们在节目的过程中习惯性地表现出一种新闻敏感度,即信息采集、新闻价值判断与挖掘、新闻事实发生与效应预测、新闻报道角度创新等能力与心理倾向。本文以中央电视台记者柴静为例谈谈这种类型记者的一眼特点。  相似文献   

7.
记者和学者     
记者和学者十几年前,就有人提出这样的命题:记者有三种,一种是新闻型记者,一种是文学型记者,一种是学者型记者。而且说,在现代化建设时期,尤其应该提倡做学者型记者。这种说法似乎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我认为,应该提倡做学者型记者。学者型记者,无非是提倡记...  相似文献   

8.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某新闻班在考试中,出了这样一道判断题:“一位记者去采访名人的一件轶事,这位名人回避不谈。你说应该怎么办?是继续采访呢,还是就此结束?”……课后人们争论不休。有的说:“应该继续采访。——  相似文献   

9.
有人说,记者“浮躁“,有人说,记者“解毒”;有人说,“防火防盗防记者”,有人说“难事惑事找记者”。褒贬众说纷纭,版本不一而足。记者究竟是什么,应该是什么?从事新闻工作十多年,不得不重新思考起这个最基本、最一般的问题:应该怎么当记者,怎么当一个好记者。  相似文献   

10.
作家孙犁说:"艺术家的特异功能不在反映,而在创造。"新闻记者与作家从事的精神劳动虽有不同的特点,但应用创新思维是共同的。大量的新闻实践证明,同样一个人和一件事,在有的记者眼里不屑一顾,而在有的记者眼里却是值得报道的好新闻;同样一个人和一件事,由这个记者写出来的新闻是淡而无味,而由另一个记者写出来的报道却是精彩的好稿。差别就在于有无创新思维品质。优秀的记者应该是一个勇于进行创新思维的记者。  相似文献   

11.
作家孙犁说:"艺术家的特异功能不在反映,而在创造."新闻记者与作家从事的精神劳动虽有不同的特点,但应用创新思维是共同的.大量的新闻实践证明,同样一个人和一件事,在有的记者眼里什么也不是,而在有的记者眼里却是值得报道的好新闻;同样一个人和一件事,由这个记者写出来的新闻是白开水一杯,淡而无味,而由另一个记者写出来的报道却是一篇精彩的好稿.差别就在于有无创新思维品质.优秀的记者应该是一个勇于进行创新思维的记者.  相似文献   

12.
长平 《青年记者》2006,(23):1-1
我多次在文章里说,记者不是历史记录者。有人表示不同意,也有人误解,认为这是在逃避责任。其实我的意思恰恰是,记者应该回归本位,恪尽职守。我们总习惯被宏大而抽象的概念所激励,一听说“今天的新闻是明天的历史”就热血沸腾。其实新闻记者要做的工作恰好是琐碎而具体的调查,最  相似文献   

13.
赵雪峰 《今传媒》2007,(4):42-42
当记者的,经常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新闻事件,有时即使没在现场遇到,也常常会有许多的热心读者打来电话.报道这一类突发事件的新闻应该说不是什么太难的事情,只要能把一件事情的原委讲清,成就一篇稿件是较为容易的.  相似文献   

14.
徐镔 《河北广播》2004,(5):69-69,72
编辑、记者的职责是采写、报道新闻,以此振奋人的精神,鼓舞人的斗志,推动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也正因为如此,我们经常关注的是:新闻怎么写,稿子怎么编。而对于新闻发现能力的培养却有所忽视。应该说,发现新闻是编辑、记者必须具备的基本工作能力。从某种意义上说,发现新闻的能力对于编辑、记者更为重要。那么,怎样培养新闻发现能力呢?  相似文献   

15.
徐露  朱安璋 《新闻前哨》2011,(11):24-26
新闻调查是一种以展示记者调查行为为主的新闻报道方式,属于新闻策划的范畴,主题选择至关重要。它可能已经不是最新鲜的新闻,但应该具备接近性、新闻性等新闻特征。它和以事件为主的新闻报道完全不同。  相似文献   

16.
卫蓉 《新闻窗》2010,(4):59-59
新闻敏感是记者必备的素质,它既是一种综合的判断能力,又是一种敏捷的思维能力。电视记者的新闻敏感表现在记者存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中具有锐利和敏捷的观察力,能够随时随地运用摄像机、摄影技巧迅速而准确地捕捉客观现实中最具代表性的事物,能以高度的真实性和强烈的现场气氛反映生活的主流和本质。  相似文献   

17.
惠永春 《记者摇篮》2006,(11):39-40
新闻,最关键的就是一个“新”字,这是新闻与生俱来的根本属性,是新闻赖以发展状大的惟一基础,难怪同行人都说:新闻姓“新”。那么,作为一名记者,不也应该姓“新”么!为了“新”,记者们跑得更勤了,乘坐最快捷的交通工具、使用最先进的传播技术,争分夺秒,一比高低。报道形式上有了现场报道、连续报道、跟踪报道、深度报道、重点报道……表现方法上,大量借鉴其它文字尤其是文学的表现手段,在确保新闻真实的原则下,有散文表现法、小说描写法、戏剧对话法……在叙述方式上,不仅限于第三人称,也用第一人称、第二人称。不过,也有不少人不能冲破旧习…  相似文献   

18.
事件性新闻相对于非事件性新闻,更具有新闻的时新性,新闻价值更加突出。然而,记者如果因此认为事件性新闻好采,可以省心省力,可就大错特错了。事件性新闻表面上看,说的是单一的一件事、一个过程,但它同样负载着舆论引导、价值取向、政治纪律、审美情趣等一系列任务,折射着记者的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因此,事件性新闻对记者综合把握的要求是非常严格的。  相似文献   

19.
记得在一次新闻工作者的培训班上,一位副教授讲到合格记者应该具备的素质时说:记者要有"过人的思想"。他所说的"过人的思想",应该是近似于新闻敏感性,而且是超常的敏感性。我很赞同这位副教授的见解。记者要有"过人的思想",反映了新闻这一职业对从业人员的特殊要求。说明记者应当具备一种敏锐地发现和判断一件事物新闻价值的能力。这种能力不仅要超于常人,而且在某种情况下要超  相似文献   

20.
记者的新闻捕捉能力也就是记者的新闻敏感性,主要是指记者寻找、捕捉以及对新闻价值进行判断的自觉意识。记者想要让自己越来越优秀,就必须具备一定的新闻敏感性,它是记者最为重要的一种业务能力。新闻敏感度主要是指记者对具有新闻价值的事件进行捕捉以及对新闻稿件做到高效撰写的一种能力,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记者的综合素质,可以说是衡量记者是否称职的主要标志之一。本文简要介绍了如何理解新闻捕捉能力和它与记者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记者想要具有新闻捕捉能力需要具备的条件,探究了记者捕捉新闻能力的主要培养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