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自1847《简·爱》出版以来,众多的文学研究者已从不同角度对夏洛蒂及其《简·爱》做出了相关研究。不论是读者还是文学批评家都比较倾向于认为夏洛蒂是一位独立、自尊、自强的维多利亚时代新女性形象,然而却少有人注意到夏洛蒂独立自强的背后其实纠缠着她自身强烈的自卑心理,尤其是外表的自卑心理。本文将主要运用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理论解析夏洛蒂的外表自卑心理及其在小说《简·爱》中的投射,进而揭示这种自卑心理形成的文化心理原因。  相似文献   

2.
《简·爱》的作者夏洛蒂·勃朗特是英国问世纪著名三姊妹作家之一。她出生在英国北部偏僻山区一个贫穷的牧师家庭。夏洛蒂从小就酷爱文学。她的重要作品除消·爱》外,还有长篇小说《谢利》、《维莱特》、《教师冷。《简·爱》是一部带有自传色彩的长篇小说,它一问世就引起了轰动。有意思的是夏洛蒂在发表这部小说时用的是男性化名——柯勤·贝尔。当夏洛蒂成名后逐渐在英国文艺界和社交界露面时,文坛前辈萨克雷不称其真名,而是亲切地称呼她为简·爱小姐。《简·爱》作者简介  相似文献   

3.
谈谈《简·爱》的魅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简·爱》的魅力首先在于它从作者其实生活中得来的真。夏洛蒂·勃朗特真实的生活经历赋予了她的小说以本质意义,使她的小说产生了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其次,夏洛蒂·勃朗特为主人公所设计的超脱俗套、新颖独特的爱情模式也使《简·爱》具有永久的魅力。  相似文献   

4.
夏洛蒂·勃朗特的成名作《简爱》是十九世纪英国文学中一部重要的现实主义作品,然而它又兼具浪漫主义色彩和宗教色彩。探究夏洛蒂的生长轨迹不难看出受时代和家庭的原因,宗教尤其是《圣经》在夏洛蒂的精神世界里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她的新宗教理念,尤其是男女平等,人人都有追求幸福的权利也直接映射到她的作品里,女主人公简·爱的成长和爱情经历也正是作者夏洛蒂对于人生和宗教的思考过程。  相似文献   

5.
夏洛蒂·勃朗特简介夏洛蒂·勃朗特1816~1855,19世纪英国著名的女作家,1847年以柯勒·贝尔为笔名发表《简·爱》而享誉文坛。她出身于英国北部一个贫苦的牧师家庭。为了谋生,当过家庭教师。后来,出于对文学的爱好,她和妹妹艾米莉·勃朗特一起去布鲁塞尔学习法语和当地的文化,在那里邂逅贡斯当丹·埃热夫妇,并对埃热产生了极其微妙的感情。这一些,都为她的小说提供了极其丰富的创作素材。除了《简·爱》,作品还有《谢利》,以及没有完成的《爱玛》等。  相似文献   

6.
夏洛蒂·勃朗特是十九世纪英国著名的女作家,她的作品一直以来受到国内外文学批评家的高度关注。《维莱特》是夏洛蒂最后一部完整的小说,文学批评家从多角度对这部作品进行了研究,但很少有学者从女性主义批评的角度解读这部小说。文章旨在以小说文本为基础,结合夏洛蒂·勃朗特所处时代背景,从典型女性人物形象比对、女主人公情感经历、小说开篇与结尾的巧妙设计三方面探究夏洛蒂·勃朗特在《维莱特》中传达的先进的女性意识。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简·爱》作品的认识,分析该作品的作家夏洛蒂·勃朗特作为女性作家其写作具有的时代束缚性:她无法摆脱当时的家庭环境、社会环境等因素对她的影响,没能塑造出真正独立自主的简·爱。同时,深入探讨其作品具有时代束缚性的具体表现,并对产生时代束缚性的原因进行深入剖析,使广大读者在了解《简·爱》作品的同时,也更加了解夏洛蒂·勃朗特的写作特点。  相似文献   

8.
夏洛蒂·勃朗特(1816~1855)英国女作家,她的作品以描写贫苦的小资产者的孤独、反抗和奋斗为主,笔法细腻,感情丰富。主要代表作有:《简·爱》《雪莉》《维莱特》《教师》。  相似文献   

9.
韦萍 《考试周刊》2007,(26):112-113
伯莎·梅森作为夏洛蒂·勃朗特的自传体小说《简·爱》中的一位人物,往往被人们所忽视,人们只是把她看作使剧情起波澜的配角。自从美国两位女教授把她从小阁楼中“解放”出来之后,人们逐渐认识到伯莎不再只是个使剧情曲折的配角,她具有更深远的意义,她同简·爱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她透射出简的内心世界。她是另一个简·爱,是现实生活中的夏洛蒂·勃朗特的代言人。  相似文献   

10.
阅读卡片     
书名:《简·爱》作者:夏洛蒂·勃朗特内容介绍简·爱是个其貌不扬、身材矮小的年轻姑娘,从小是孤儿。小时候她受尽了舅母的虐待和兄弟姐妹的百般欺侮。后来,被送往慈善学校。当她走进社会时,她的心理素质和教养不次于任何人,却始终处于低人一等的地位,但她从未屈服、低头。最后,幸福终于降临到她的身边。写法评价当我读完《简·爱》这本书后,觉得简·爱的生活与作者的生活有许多巧合的地方。如:作者夏洛蒂和简·爱都曾担任过家庭教师,都曾被送往条件很差的寄宿学校等等。其实,这本书就是作者夏洛蒂·勃朗特“诗意的生平”的写照…  相似文献   

11.
身为一名女性主义小说家,夏洛蒂·勃朗特一生都在思考女性问题。在创作《维莱特》时,她已经对人生和爱情有了更新、更成熟的认识。在这部小说中,她借助露西这一人物形象实现了自己的爱情理想,并向读者传达了自己平等、自由、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爱慕的新型爱情观。该文旨在以小说文本为基础,结合夏洛蒂生活的时代背景,从露西对波琳娜、樊箫的爱情观的否定,露西与两位男主人公的关系,小说结尾的设置三方面探讨《维莱特》所体现的新型爱情观。  相似文献   

12.
伯莎·梅森作为夏洛蒂·勃朗特的自传体小说《简·爱》中的一位人物 ,往往被人们所忽视 ,人们只是把她看作使剧情起波澜的配角。自从美国两位女教授把她从小阁楼中“解放”出来之后 ,人们逐渐认识到伯莎不再只是个使剧情曲折的配角 ,她具有更深远的意义 ,她同简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 ,她透射出简的内心世界。她是另一个简·爱 ,是现实生活中的夏洛蒂·勃朗特的代言人  相似文献   

13.
《简·爱》书中的女主人公简的形象成为女性自强、勇敢和理性的象征,而另一个奇特的女人———伯莎·梅森却往往被忽略。透过作者夏洛蒂·勃朗特的性格和生平,我们可以看出,疯女人伯莎·梅森这一形象反映出夏洛蒂·勃朗特在维多利亚时代的英国所感受到的社会对妇女的压力,以及她的双重性格在《简·爱》中的曲折反映。  相似文献   

14.
夏洛蒂·勃朗特的第一部小说《教师》明确批判了拜伦式世界主义,这一立场在随后的《简·爱》、《谢利》都得以体现。一方面,这是因为夏洛蒂思想观念更趋向保守,另一方面这是她的民族身份认同策略,通过批判世界主义来认同英国性。夏洛蒂的最后一部小说《维莱特》解构了爱国主义与世界主义的二元对立模式,建构了跨民族、跨宗教、跨文化的爱情。这种爱情蕴含了世界主义的理念,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重建了拜伦式的世界主义,但小说的开放性结局则表明了作家对此的悲观倾向。  相似文献   

15.
自卑——自强——自信——解析《简·爱》的人物性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简·爱》是夏洛蒂·勃朗特根据自身经历所写的一部小说,也是她的成名作。小说塑造了一位坚强的女性,她追求真爱、平等,是女性的楷模。根据简·爱的成长经历,对其性格的形成和发展进行分析,不难看出她从自卑、自强,到自信的心理轨迹。  相似文献   

16.
英国19世纪小说家夏洛蒂·勃朗特笔下塑造了不少个性鲜明的女性形象,其中尤以简·爱广为人称道。小说《简·爱》历经百余年不衰,魅力无穷,分析原因,主要来自简·爱个性的感染力——她自立、自强、追求平等;她真诚、纯洁、富有热情;她智慧、勤劳、锐意进取。  相似文献   

17.
《简爱》是19世纪英国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的代表作。女主人公坚持自由和独立,渴望冒险,热爱大自然;她的身上闪耀着浪漫主义的光辉。文章将对简爱性格中的浪漫主义特点加以分析。  相似文献   

18.
《谢利》是英国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的第三部小说。她的第二部小说《简·爱》曾经获得巨大成功,在我国读书界中也深受欢迎。《谢利》写于《简·爱》之后,一九八一年已有曹庸同志的中译本出版。在夏洛蒂·勃朗特的四部小说中,《谢利》是最难理解的一部。它以女主人公的名字为书名,在书中却描写了一八一二午工人捣毁机器的鲁德运动。书中的情节,自始至终在两条线索上发展,它给统一主题造成了一定的困难。分析《谢利》一书的复式结构,对理解这本书的主题思想会有一些帮助。  相似文献   

19.
灰姑娘是一个古老的神话传说,作者夏洛蒂·勃朗特以她作为模板赋予新的内容,写出了《简·爱》。她们之间有许多相似点,也有不同点,但主题一样:通过个人努力,最终过上幸福生活。  相似文献   

20.
夏洛蒂·勃朗持以其代表作《简·爱》,以她足够的天才为自己赢得了“伟大”的声誉。她不仅当之无愧地立于19世纪英国一派出色的小说家之列,而且她在妇女问题上高扬的人格独立与平等解放的思想,即使一个半世纪以后的今天,仍洋溢着势不可挡的激情和活力,闪耀着璀璨的时代之光。《简·爱》出版仅一周,《每周记事》(1847年10月23日)就撰文说《简·爱提“多年来出版物中最不同凡响的作品”。那么简·爱也自然是夏洛蒂这位“英国小说家史上最少受别人影响、最具独创天才的作家”笔下所塑造的最具新颖素质的女性形象了。幸运的苏童是20世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