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任会常 《物理教学探讨》2002,(1):60-62,15,30
1、如图1,质量为m、电量为q的带正电的物体,在磁感强度为B、方向如图的匀强磁场中,沿动摩擦因数为μ的水平面以速度v向左运动,  相似文献   

2.
1.速度相等是物体间距离取极值的条件例1如图1所示,物体甲以速度v做匀速直线运动,物体乙也沿同一方向做初速度为v0、加速度为a的匀加速直线运动,乙开始运动时,甲恰好运动至乙旁,求乙运动后经多长时间,甲领先乙的距离最远,这一最远距离是多少.  相似文献   

3.
在物体运动的练习题中,我们经常碰到如下的运动形式:物体先做初速为零的匀加速运动,紧接着做末速为零的匀减速运动.这是一种非常典型的运动,加速运动阶段的末速v就是减速运动阶段的初速,抓住这个联系量v,可以使我们建立两阶段运动的各种联系,并找出其有关的规律.设加速阶段的加速度为a1,位移为s1,经历时间为t1,减速阶段的加速度大小为a2,位移为s2,经历时间为t2,总位移为s,总的运动时间为t,并在解  相似文献   

4.
一、运动情形: 一般是一物体做匀速运动,另一物体做匀变速运动.至于是谁先谁后,是否是同时同地出发,则要看具体问题. 二、解决方法: A.二次函数法;B.判别式法;C.不等式法;D.图象法:有s-t图、v-t图;E.运动关系分析法;F.相对运动法.其中A、B、C三种方法属代数法,D方法属几何法,E、F两种方法属物理法.三、具体问题:1.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运动的物体,追同向的匀速运动的物体. 【例1】甲、乙两车同时同地沿同方向做直线运动,甲做速度为v0的直线运动,乙做初速度为零、加速度为a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求:(1)相遇前何时两车相距最…  相似文献   

5.
正【方法概述】1.根据纸带判断物体的运动情况(1)如果纸带上的点间隔均匀,说明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如果s为相邻两点间距,T为打点的周期,则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v=s T.(2)设相邻点间距分别为s1、s2、s3……若s2-s1=s3-s2=s4-s3=……=sn+1-sn=Δs,则说明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2.求打下某一点时纸带运动的瞬时速度如图1所示:已知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欲求打下第n个点时纸带的瞬时速度,由(n-1)点到(n+1)点这段时间的中间时刻恰好为打下n点的时刻,可知打下n点时的瞬时速度应  相似文献   

6.
一、宇宙速度(v1、v2、v3)的含义在地面附近将物体以一定的速度水平抛射后:1.若抛射的速度比较小,物体(包括炮弹)将沿抛物线回到地面,此时物体的运动属于匀变速运动。2.若抛射的速度比较大,物体(洲际导弹)仍将沿曲线回到地面,但此时物体的运动不属于匀变速运动,因为运动过程中加速度的方向发生了改变。  相似文献   

7.
如下图所示,A、B是同一方向上相距s0的两点.当一物体乙以v2的速度越过B点向右作匀速运动时,另一物体甲以v1的速度越过A点向右做加速度为口的匀加速运动.若v1&;lt;v2,经时间t后,甲的速度变为v1两物体间的距离变为S,则  相似文献   

8.
1.已知合外力F和初速度v0。 (1)运动性质的判定:若F是恒力,物体做匀变速运动;若F是变力,物体做变加速运动.  相似文献   

9.
物体在传送带上运动的问题,是动力学中基本和典型的问题,下面作一些比较全面的分类讨论。设物体与传送带之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传送带运动时的速率为v,传送带足够长。一、传送带水平:设物休初始在左端A1.传送带静止物体有初速度向右为v0,如图1,则物体向右作加速度为a=μg的匀减速运动。2.传送带顺时针转动①物体初速度为零;如图2,物体从A点先向右作加速度为a=μg匀加速运动,到某点C,速度达到v,再以速度v作匀速运动至右端B。②物体初速度向右为v0:如图3,如果v0=v,物体从A点一直以v0作匀速运动至右端。如果v0>v物体先从A点以初速度为v0加速…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对一个典型物理问题的讨论,揭示一维情形下匀变速相对运动的规律.并应用匀变速相对运动的规律解答2011年高考全国卷第26题.1一个物理模型设甲、乙两物体沿同一方向做匀变速直线运动,计时开始时,甲、乙在同一地点同时出发,甲物体的初速度为v01、加速度为a1;乙物体的初速度v02、加速度为a2.设两物体都运动了时间t.试用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知识讨论其相  相似文献   

11.
贵刊 2 0 0 2年第 6期中 ,刊有刘方军同志的“对新教材的几点改进意见”(以下简称刘文 )的文章 ,其中列出一条 ,即教材第 43面第1 2题 ,原题如下 :原题 已知一物体做匀加速运动 ,加速度为 a,试证明在一段时间 t内的平均速度等于该段时间 t/ 2时刻的瞬时速度 .刘文认为 ,其中的“物体做匀加速运动”应改为“物体做匀加速直线运动”,且认为当物体做诸如平抛运动等匀加速曲线运动时 ,“一段时间 t内的平均速度等于该段时间 t/ 2时刻的瞬时速度”不再成立 .那么 ,事实是否如此呢 ?为此笔者做了如下证明 .为了不失一般性 ,设某一物体做匀变速运…  相似文献   

12.
本文研究的习题是高中《物理》(实验本 )第 43面第 12题 ,题目如下 .题目 已知一物体做匀加速运动 ,加速度为 a.试证明 :在一段时间 t内的平均速度等于这段时间中点 t2 时刻的瞬时速度 .这道题在以前使用的高中《物理》(必修本 )第 78面也出现过 .因为题目出现在直线运动内容后 ,所以 ,教学参考书把物体的运动作为直线运动处理并给予了证明 .但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发现 ,这条规律对所有的匀加速运动都适用 .现就一般情况证明之 .一、证明1.平均速度的大小和方向设物体的初速度为 v0 ,加速度为 a,初速度v0 与加速度 a之间夹角为 θ.如图 1所示 …  相似文献   

13.
正众所周知,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t时间内的平均速度与这段时间的中间时刻t/2的瞬时速度相同.那么这个结论对于做匀变速曲线运动的物体来说是否成立呢?答案是肯定的.笔者翻阅了相关的资料,发现在这方面并没有明确的结论及证明.本文拟从平均速度的定义及运动的合成与分解的角度来详细论证这一拓展之后的结论.情景展现一质点在水平面内以恒定的加速度a沿x轴正方向运动,时刻的速度为v0,与加速度方向之间的夹角为θ,θ≠0,如图1所示.运动时间为t.试证明t时间内的平均速度与  相似文献   

14.
徐志才 《考试周刊》2011,(5):176-177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同学们在学习加速度概念时,感到理解上很困难,存在着诸多的困惑。同学们所反映的情况,归结起来,有以下几点。 困惑一:加速度的矢量性 【例1】一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某时刻速度大小为4m/s,经过1s后的速度的大小为10m/s,那么在这1s内,  相似文献   

15.
例1在平直轨道上甲、乙两物体相距为x,同向同时开始运动,甲在前做初速度为零、加速度为a1的匀加速运动;乙在后做初速度为v0、加速度为a2的匀加速运动,假定乙能从甲旁边通过而不受影响,下列情况可能发生的是( )  相似文献   

16.
经常会遇到这样一种典型运动问题:物体由静止开始先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紧接着又做匀减速直线运动到静止。用图1描述该过程,设AB段和BC段的加速度、位移、时间分别为a1、s1、t1和a2、s2、t2,物体从A到C的总位移和总时间分别为s、t,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相似文献   

17.
张海方 《物理教师》2009,30(10):58-58
某时刻小车向左运动速度为v1,绳子与水平面夹角为θ,绳子绕过定滑轮与物体相连(如图1),求该时刻物体上升的速度v2,这类问题通常用运动的合成与分解来处理,即将小车的运动分解为绳向的分运动和垂直于绳向的分运动,  相似文献   

18.
1.加速度公式a=v-v0/t 例1某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某时刻速度为6m/s,经一秒后速度大小为8m/s,则物体运动的加速度大小( )  相似文献   

19.
1.如图1-1所示,一水平方向足够长的传送带以恒定的速度v1沿顺时针方向运动,传送带右端有一与传送带等高的光滑水平面,一物体以恒定的速度v2沿直线向左滑上传送带后,经过一段时间又返回光滑水平面上,这时速度为v'2,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若v1v2,则v'2=v2C.不管v2多大,总有v'2=v2D.只有v1=v2,才有v'2=v12.如图1-2所给出的是物体的运动图线,纵坐标v表示速度,横坐标t表示时间,其中哪一个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可能存在的()3.科技馆中有一个展品,如图1-3所示.在较暗处有一个不断均匀滴水的龙头.在一种特殊的灯光照射下,可观察到…  相似文献   

20.
正追及问题是高中物理非常常见的一类题,是难点,也是考试的热点,它是以生活中物理现象为依据,所涉及的物理知识包括运动和力、功和能等,所以要解决这类题型需要较深的物理功底,能比较全面的考查知识和思维能力."追及"的主要条件是两个物体在追赶过程中处于同一位置,常见的情形有三种:一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运动的物体甲追同方向的匀速运动的物体乙,一定能追上,在追上之前两物体有最大距离的条件是两物体速度相等,即v甲=v乙;二是匀速运动的物体甲追赶同方向做匀加速运动的物体乙,存在一个恰好追上或者恰好追不上的临界条件是两物体速度相等,即v甲=v乙,此临界条件启发我们一个判断此种追赶情形能否追上的方法,即通过比较两物体处在同一位置时的速度大小来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