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篇
  免费   0篇
教育   37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4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科学探究活动的开展,使中学物理课堂充满生机,但也存在一些偏颇现象.用联系的、发展的、一切从实际出发的观点统筹物理探究教学,能使物理新课程科学探究教学的质量得以切实的提高.  相似文献   
2.
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结合课堂教学案例,分别对情境性物理问题的设计、探究性学习内容的选择、程序性教学流程的编制、主导性教师作用的发挥四个问题进行了理性思考,旨在对新课改背景下的物理新课堂的教学设计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3.
物理习题中的隐含条件可谓名目繁多,五花八门,在众多的隐含条件中,“至少”是一个十分特别的隐含条件,它的特别之处在于它所隐含的意思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研究对象所处的物理情境的改变而改变。下面通过全国初中应用物理知识竞赛中的几道试题具体说明之。 题1 北京观象台每天四次放出气象探空气球。气球所载仪器及球皮的总质量为2.7千克,球内所充气体为氢气。已知氢气的密度为0.09千克/米~3,空气的密度为1.29千克/米~3,为使这样的气球升空,球内所充氢气的体积至少应为____米~3。 “至少”在本题中隐含的意思是“当气球受到的浮  相似文献   
4.
有些平抛运动的习题常给出角度条件,角度在平抛运动习题中起怎样的作用?先请同学们看下面的例题. 例1 如图1所示,以9.8m/s的水平初速度v0抛出的小球,飞行一段时间后,垂直地撞在倾角为30°的斜面上,试计算小球完成这段飞行的时间.  相似文献   
5.
6.
一、根据电路的外在表现识别电路的串、并联方法若电路各元件间的工作互相影响、彼此制约,则为串联电路;若电路各元件间工作互不影响、彼此独立,则为并联电路.例1马路上的路灯如果有一盏坏了(例如灯丝断了),其他的灯还能照常亮.由此可知,路灯之间的连接方式是_‘问答与分析并联.“有一盏坏了,其他的灯还能照常亮”,这表明路灯之间互不影响、彼此独立,所以是并联的.练习茶会议室共装有六个吊扇.开、关每个吊扇均不影响别的吊扇.根据这个现象,你能不能判断出这六个吊扇是串联的还是并联的?答案:这六个吊扇是并联的.二、…  相似文献   
7.
顾康清 《物理教师》2012,(10):26-27
1教材教法分析 "速度变化快慢的描述——加速度"是现行人教版高中物理新教材必修1第1章第5节的内容.加速度是物理学中重要物理量之一,是学生学习高中物理遇到的第一个相对抽象的物理量.如何帮助学生初步理解并接受加速度这个概念,笔者以为用"速度"建构"加速度",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设计.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认知因素(认知结构和认知过程)是决定学习效率和学习结果的直接因素.学生的学习过程并非是简单地对所学材料的识别、加工和理解的过程,而是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知识和新学习内容相互作用(同化),形成新的认知结构的过程.在加速度概念学习之前,学生对速度概念已经熟悉了,  相似文献   
8.
初二物理从第一章开始同学们就要学习解物理计算题,虽然这一章的问题同学们依据数学知识早已不难解出正确的结果,但不能因此就忽视解物理计算题的规范化要求.而应该从一开始就牢记有关的规范化要求,养成规范解题的良好习惯.那么,物理学对解计算题有哪些规范化的要求呢?物理计算题的解答过程应包括“已知”、“求”、“解”、“答”四个部分.在“已知”部分,要将题目给出的且用得上的数据规范、有序地一一列出不同情况中的相同量要在它们符号的右下角加脚标或在右上角加角标以示区别,同一情况中的各量使用的脚际或角际要相同,切勿…  相似文献   
9.
在一次测试中,笔者选用了下面这道题:如图1所示,长木板 AB 放在水平面上,它的下表面光滑,上表面粗糙.一个质量为 m、电荷量为 q的小物块 C 从 A 端以某一初速度向右滑上木板,当存在竖直向下的匀强电场时,C 恰能滑到 B 端,若将电场改为竖直向上,大小不变,C 只能滑到 AB 的中点.取重力加速度为 g,试求此匀强电场场强 E 的大小.  相似文献   
10.
心理学认为,情感是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愿望、观点而产生的心理体验,它反映的不是客观事物本身,而是具有一定需要、愿望、观点的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关系。一般说来,凡能满足人的需要,符合人的愿望、观点的客观事物,就使人产生愉快、喜爱等肯定的情感体验,反之,就使人产生烦闷、厌恶等否定的情感体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