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4 毫秒
1.
长期以来,因"主流"与"主旋律"的含混胶着,使得我国主流戏剧失去了应有的品格。王晓鹰是新时期优秀的戏剧导演,他有着独特的主流戏剧观。他倡导戏剧要对"人"进行深层次的关照;主张"主流意识"、"经典示范"、"非赢利性"的主流戏剧范式;在内容和形式方面,极力追求诗情、哲理与美的形式相结合的"诗化"现实主义。  相似文献   

2.
从元代大诗人杨维桢所写的相关序文之中,可以认识到他的戏剧观;作为元代文人的代表,对于杨维桢戏剧观的研究,一定程度上又反映了整个元代文人的戏剧观。杨维桢的几篇序文,反映了杨氏对于戏剧功能的理解,主张戏剧的社会功用,带有传统文人"文以载道"的意味,而对于戏剧本体,杨氏主张"文采"与"节音"双重统一。其戏剧观念成因复杂,这些都将有利于加强对元杂剧的认识,从而见证中国戏曲历史的演变。  相似文献   

3.
在人本生态观的视野中,自然、社会和文化都作为人的生存环境构成其生态系统。戏剧大师易卜生正是从人本主义出发,将女主人公置于一个肮脏、糜烂、丑陋的"群鬼"环境之中,以强调和放大她所面临的生态危机,呼吁摆脱其生存困境,从而表现出伟大的人道主义精神。  相似文献   

4.
儒家"塑造个人理想人格"的直接目标及"培养治国安邦贤才"的终极目标与大学生社会主义、爱国主义的政治精神相契合;儒家德育的"仁爱观"、"中和观"、"自强观"可丰富高校精神文化的人本性、和谐性和进取性;儒家的"思学观"、"践行观"可培育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精神。  相似文献   

5.
贾仕林 《教育导刊》2010,(11):78-80
本文着重从当代职校"网络新生代"心理发展的认知性特征、情感性特征、道德性特征、个性化特征、精神化特征等方面进行思考与探讨,并提出营造职校"网络新生代"心理发展的环境观、树立职校"网络新生代"心理发展的主体观、健全职校"网络新生代"心理发展的人格观、开展职校"网络新生代"心理发展的活动观、树立职校"网络新生代"心理发展的科学观等心理教育对策。  相似文献   

6.
有效地进行课堂教学评价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教师成长和学生发展的重要手段,新课程需要有新的评价体系相匹配。依据新课程的基本精神和基本理念,新课程背景下我们应该构建"以人为本"的评价目的观、多元化的评价主体观、发展性的功能观、以"学"评"教"的评价内容观以及多样化的评价方法观。  相似文献   

7.
新一轮中小学基础教育改革中对于课堂教学目标要求把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作为同等目标维度实施和进行,既要承认学习过程的价值,也要注重在过程中把知识融入个人的整体经验,继而把知识转化为"精神的力量"和"生活的智慧"。近来有学者在对教育、教学与戏剧艺术的类似性进行比较后提出,在学校传统课堂教学中借助戏剧手段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针对新课改中提出的教学目标和学者关于戏剧与教学的新观点,在本文中,笔者将把理论的设想与自身的初中英语教学经验相结合,进行前期的研究和探讨。  相似文献   

8.
曹禺的戏剧继承了"五四"以来戏剧反封建的启蒙精神,擅长通过家庭矛盾来折射社会现实。本文通过曹禺的重要作品《雷雨》,从家庭伦理角度来阐述曹禺戏剧中的伦理冲突问题,探析伦理冲突表达的悲剧意义。  相似文献   

9.
当前整个教育领域正在进行着一场深刻的革命,多元智能视野下的教学思想秉持一种乐观的学生观、个性化的课程观以及"对症下药"式的教学观和多元化的评价观。本文对高校篮球课教学中应用多元智力理论进行了实验研究。  相似文献   

10.
当代中国戏剧努力破除"情节中心"的艺术魔咒,把戏剧还原为多色彩、多层次、多变化、多主题、立体化的场面流体,大胆进行各种全新的场面组合实验,形成多点跳跃式、片段拼贴式、重复叠加式、自由延伸式等场面组合新形态,拓展了戏剧的艺术空间。  相似文献   

11.
“国剧运动”是一场以留学生为主、旨在“建设中华戏剧”的运动。其倡导者余上沅、赵太侔、熊佛西等人在一系列戏剧理论论著中,广泛介绍了西方戏剧在中国发展的得失,分析了西洋剧与中国旧剧的差异,并在实践中探讨了戏剧如何艺术地表现人生与正确处理戏剧、舞台、观众三者的关系等问题,为中国话剧的现代化与民族化建设进行了可贵的探索。  相似文献   

12.
1932—1937牟的河北定县农民戏剧运动无疑是演剧大众化的杰出代表。由熊佛西主持的这一农民戏剧运动不仅强有力地回应了左翼戏剧界“演剧的大众化”的呼号,而且以其标举的“新式演剧法”,深刻地表达了对业已成形的演剧模式及其代表的不平等社会的颠覆。  相似文献   

13.
本文对《汉绥民校尉熊君碑》进行了较全面的考释,推断出熊尚籍贯当为零陵郡,复原了熊氏南迁历史及其家族变迁,认为汉末零陵熊氏当属士大夫豪族阶层.汉末政局扩大地方县级长官的军事权力,导致了荆南地方豪族军事权力的合法化,这或可视为南朝时期南方地方豪族势力崛起的先声。  相似文献   

14.
所谓慈善教育思想,就是慈善观与教育观相结合的思想。熊希龄的慈善观包含有三个方面的内容与特征:一是重视宗教,以宗教作为改造世道人心的工具;二是重人道、轻名利、尽义务,以此三者作为办理社会慈善的精神和原则;三是重视教育,以教育作为慈善事业的主要面向。熊希龄慈善教育思想的主要目标在于教养孤贫,使孤苦儿童能与富人家子弟同享教育之幸福,以培养孤贫儿童能够自食其力和成为健全国民为其特征。熊希龄的慈善教育思想内容极为丰富。但最能反映其本质特征的就是贫富均等的教育观。在熊希龄的慈善教育思想里,最为生色的还有对于婴幼教育的重视,即所谓慈幼教育。  相似文献   

15.
熊十力先生的所谓"体用不二"主要是指宇宙本体与人的道德良知之间具有同质性;他的"体用有分"的命题则是指本体能够恒常地保持其自性,而物质现象却是生灭无常的。然而,在论述"体用有分"的过程中,熊先生误将良知的发用这种精神现象与生灭无常的物质现象相混同,不作区分地视两种用均与体有分,这恰与其"体用不二"之说自相矛盾。熊先生的这一矛盾在他的弟子牟宗三先生的"道德的形上学"体系中得以消解。  相似文献   

16.
《扬雄集》明确以"集"命名始见于《隋书·经籍志》,编撰应始于魏晋。严可均《全汉文》本,为现今《扬雄集校注》的底本,也是目前为止最完善的古本。《扬雄集》的传本在篇章目次和正文文字方面均存在差异。对于《扬雄集》版本系统的梳理及对比,为校勘整理该集在选择底本和校本方面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7.
《五四译诗与早期中国新诗》一书以界定五四译诗的时代特质为切入点,不仅将翻译诗歌研究的注意力放在语言和技巧层面上,还从翻译对诗歌文本的选择、传播、接受和影响等重要问题上进行了探讨,创新性地提出了“潜译诗”的概念及与其时新诗创作的互动关系。其书的特色是主题明确、立意高远、文风简洁、考据充实。此外该著作专门谈论了五四前后译诗对中国新诗的影响,为文学比较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与空间。  相似文献   

18.
心理模块概念的新内涵——评熊哲宏的模块心理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熊哲宏教授在对福多和进化心理学的批评中提出了自己的模块概念。文章着重分析了他提出的模块的标准、分类、中心系统的模块性和模块之间相互作用方式等思想。熊哲宏倡导的是一种彻底的、整体的心理模块论。  相似文献   

19.
老庄学研究是熊铁基先生于20世纪90年代以来从事的一个新的学术研究领域,其研究特色在于注重老庄学发展的时代背景,将老庄学与中国思想史结合起来展开综合性的研究。熊先生的老庄学研究具有“填补空白”的学术意义,无论足对中国思想史研究领域的开拓,还是对道家道教文化研究的深化,都是有贡献的。  相似文献   

20.
扬雄可谓是魏晋玄言风气之先导,对于清言玄旨议题之一的言意关系,扬雄也有其独到的论述.后人对于扬雄的言意关系的见解同得自《法言·问神》一篇的相关章句,而得到的却是截然相反的两种论断.本文通过对《法言·问神》篇中相关章句文字转承关系的探讨,同时参之历世注家的注解,试图考见扬雄关于言意关系的确切观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