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关于惯用语的结构研究,我们可以从"语法构成"和"语音形式"两个方面加以讨论。汉语根据惯用语构成者之间的语法关系可以将其分为"主谓结构惯用语、动宾结构惯用语"等;日语根据惯用语的某个构成者的语法性质可以将其分为"动词惯用语、形容词惯用语、名词惯用语"等,但构成者之间的语法关系不能体现出来;日语助词能够体现惯用语构成者之间的语法关系,据此研究非汉语所能及;从音节角度可以研究汉语惯用语,但对日语惯用语的研究意义不大。  相似文献   

2.
惯用语初探     
惯用语作为与成语、谚语、歇后语平行的语言单位,在现代汉语语史上的研究还处于初步阶段。虽然80年代,专家和学对惯用语的研究越来越多,但远未达到系统化、理论化的阶段。章试图从意义、来源、构成形式、结构关系和语体风格等几个方面对惯用语和成语进行比较,把惯用语从成语中区分开来。通过比较,进一步发现惯用语自身的个性特点,如惯用语的感情色彩、特殊来源、发展变化、及其特殊的修辞功能等。从而使我们对惯用语有一个整体的把握。  相似文献   

3.
惯用语作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一种表达方式越来越多地引起人们的关注。从惯用语的形象标示功能、惯用语的态度功能和惯用语的风格标示功能三个方面可以探讨汉语惯用语的修辞功能。  相似文献   

4.
以62名留学生为被试,采用对多项选择题进行选择判断的实验方法,探讨了无语境、中语境和强语境三种条件下留学生汉语惯用语理解的特点。结果表明,在无语境和中语境条件下,留学生主要从字面意义方面理解汉语惯用语;在强语境条件下,留学生主要从比喻意义方面理解汉语惯用语。本研究结果初步表明,留学生主要从字面意义上来理解汉语惯用语,中语境对留学生理解汉语惯用语的比喻意义没有促进作用,然而强语境能促进留学生理解汉语惯用语的比喻意义。  相似文献   

5.
惯用语作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一种表达方式越来越多地引起人们的关注.从惯用语的形象标示功能、惯用语的态度功能和惯用语的风格标示功能三个方面可以探讨汉语惯用语的修辞功能.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结构的角度对《红楼梦》中两百多条惯用语进行全面的计量分析。结果显示,《红楼梦》惯用语单语节占多数,其中以词组形式出现的居多。从语音结构看,三音节和六音节的惯用语居多。通过与《金瓶梅》与现代汉语两个时期惯用语的纵向比较,认为汉语惯用语结构发展演变的基本趋势是:双语节惯用语和单语节句子型惯用语随时代的发展趋于减少,以三音节为代表的单语节词组型惯用语随时代发展逐渐增多,并成为现代汉语主流。  相似文献   

7.
惯用语是熟语中的一个重要类型。本从惯用语的本身特点出发,把它与成语,谚语和歇后语进行比较,分析了惯用语的结构特点,即以三字格为主要形式的,约定俗成的具有社会习用性的固定词组。本进而又分析了惯用语在语义上的特征,即具有意义上的完整性与时代性。最后对惯用语的修辞特色从语言简洁,口语风格,讥讽色彩三方面进行了说明。  相似文献   

8.
汉语中有大量的惯用语,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使用频繁。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惯用语也是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各种汉语水平考试中也不断增加着惯用语的内容。鉴于目前外国学生对惯用语的习得情况并不理想,本文总结了汉语惯用语的特征并以此为依据,提出了对对外汉语惯用语教学的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9.
惯用语是汉语中一种常见的熟语类型,它有着独特鲜明的个性特征。本文从语义、语法、语用三个层面对汉语惯用语进行了分析并对其在第二语言教学中的处理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0.
学界对惯用语的认识一直存在诸多分歧。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看来,惯用语范畴是由原型向边缘成员逐渐过渡的连续统一,它与相邻范畴之间的边界是交叉的、模糊的。笔者根据8部较权威的惯用语工具书,找到206个被普遍认可的惯用语原型,分析得到其特征是:口语体、语义双层、三音节、动宾形式、结构固定。以这些原型为出发点,随着在语体色彩、语义特征和逻辑形式等维度上的渐变,惯用语与词、非固定短语以及语汇系统内部的成语、格言、歇后语、谚语、习用语的区别性特征逐渐缩小。  相似文献   

11.
对惯用语的重新认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界对惯用语的认识一直存在诸多分歧。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看来,惯用语范畴是由原型向边缘成员逐渐过渡的连续统一,它与相邻范畴之间的边界是交叉的、模糊的。笔者根据8部较权威的惯用语工具书,找到206个被普遍认可的惯用语原型,分析得到其特征是:口语体、语义双层、三音节、动宾形式、结构固定。以这些原型为出发点,随着在语体色彩、语义特征和逻辑形式等维度上的渐变,惯用语与词、非固定短语以及语汇系统内部的成语、格言、歇后语、谚语、习用语的区别性特征逐渐缩小。  相似文献   

12.
李婧 《林区教学》2012,(1):30-32
作为汉语中一种习用的固定词组——惯用语在汉语庞杂博大的词语体系中占有重要的位置。以喻人惯用语为例,通过分类举例的方法探究惯用语产生的文化心理,阐释其蕴涵的文化内涵,以期探讨惯用语的语言学特征及对对外汉语教学的启示。  相似文献   

13.
惯用语比喻意义理解的影响因素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惯用语比喻意义的理解受熟悉性、预测性、分解性、透明度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在探讨惯用语理解机制的过程中,研究者们对不同影响因素的重视程度不同,是造成理论观点分歧的主要原因。通过分析各种因素对惯用语理解的影响,结合汉语惯用语的语言学特点和汉语惯用语理解的有关研究,可以认为汉语惯用语在大脑中没有词汇化,汉语惯用语的理解是一个构造过程,汉语惯用语的成分字(词)时惯用语的理解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红楼梦》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之一,惯用语作为其中常见的语言形式,非常具有研究价值。基于《红楼梦》汉英平行语料库,该文对杨宪益夫妇和霍克斯的两个《红楼梦》英译本中的惯用语进行归纳,对比和分析,以此展现汉语惯用语多样的英译手段,为今后惯用语的学习和英译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5.
汉语惯用法的存在是汉语中的语言事实,它介乎词和临时短语之间,意义较虚而为中性色彩,具有偶分性或容含的开放性。惯用法与惯用语在汉语中受关注的程度迥异,基本被淡出了研究视野,然而,它的使用频率却远大于惯用语,也是对外汉语教学的重要内容。全面而系统地考察汉语惯用法,对拓宽汉语的本体研究领域和提高对外汉语教学的效果都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16.
汉语惯用语是人们日常生活的常用语言,具有简洁精炼性、大众口语化、共同传承性、生动形象性、含蓄讽刺性特征。目前的惯用语教学中存在语际偏误、语内偏误、认知偏误等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提出了解惯用语的渊源、产生背景等知识,准确理解其含义;针对惯用语的特征,采取听说优先的教学原则;把握惯用语教学的重难点,采取相应的解决办法;设置相应语境,加强课堂模拟训练等策略,优化惯用语教学效果,提高学生使用惯用语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7.
一直以束,学者们对成语和惯用语的区别问题争论不休,至今仍未有定论。本文从结构、语义、来源、语用色彩等几个方面探讨一下成语和一贯用语的区别。  相似文献   

18.
行业用语是汉语惯用语来源的途径之一,但并不是主要途径,只占总数的6.52%.在量化分析这部分惯用语的行业分布情况、结构类型、情状色彩及其在语义抽象过程中对原义素的主要突显情况等的基础上,试图进一步运用认知语言学的范畴化理论分析其语义的抽象模式.  相似文献   

19.
在汉日语中有许多与犬相关的惯用语。这些惯用语大多是以隐喻的形式来表达人们对周围事物的认识或看法。本文通过抽取汉日语中与犬相关的惯用语,分别从数量、所投射的目标域和隐喻意义的感情色彩三个角度,对汉日有关犬的惯用语的隐喻进行了对比,并简析了造成汉日有关犬惯用语差异的历史文化传统及意识形态等因素。  相似文献   

20.
李翼 《教育教学论坛》2012,(33):121-123
身体和面部器官词汇在法语和汉语的惯用语中都是普遍存在的。但由于所在社团的历史地理、文化传统等方面的差异,造成了这些词汇在惯用语中的理解和使用的偏误。本文从语义、用法和功能三角度来对比分析,并运用于法语教学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