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2016年9月20日,余华在清华大学演讲时坦言:“它是最受欢迎的一部作品,我一直说它是我的‘幸运之书’……很多读者是读了这本书之后,又去读了我的其他作品,才开始慢慢了解我。”时隔24年,余华再次谈及《活着》时,依然难掩内心的喜悦。据不完全统计,《活着》问世后多次再版,迄今发行逾2000万册,且获好评无数,  相似文献   

2.
<正>余华,中国当代著名作家,曾多次荣获国际文学奖。《许三观卖血记》是余华先生众多作品中的一部,它与《活着》同时入选了20世纪90年代最有影响的10部作品,《许三观卖血记》还入选了韩国的100部必读书目。就如《活着》一样,余先生作品里总是充满了人生的艰辛,而这种情绪就在娓娓道来中慢慢侵入我们的心,这也是他的作品带给我们的扣人心弦的力量。《许三观卖血记》中的  相似文献   

3.
余华的小说《活着》中的主人公福贵,被莫言称为当代文坛上“第一个清醒的说梦者”。就《活着》而言,是一部创作过渡时期的小说,兼有现实主义和先锋小说的特征的作品.作品描述了主人公福贵败家,失儿,失女,丧妻等种种悲剧,种种打击。但福贵仍然坚忍的活着,他告诉我们,绝望不存在,因为它有深厚的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精神的支撑。  相似文献   

4.
重读《活着》:探析余华创作思想的流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余华在《活着》中塑造并讴歌了一个做稳了奴隶的阿Q式的福贵形象,表达出他对“活着”的庸俗理解。论文重读《活着》及其前后的其它作品,探析余华创作从“狼图腾”到“牛图腾”的思想流变。  相似文献   

5.
死亡是余华《活着》和海明威《老人与海》的切入点,也是他们创作的本质表现。对两部小说的死亡意识进行探讨、挖掘并加以比较,可以发现:在死亡阴影笼罩下,福贵以坚韧的“活”来抗死,而老人选择了与死亡作勇敢的抗争,他们的行为都体现了“向死而生”的生命哲学。  相似文献   

6.
余华的长篇小说《活着》,与其说是一部描写现实生活的作品,毋宁说更像一篇寓言,它借助一段平凡却又颇为离奇的人生故事,寄予了关于人活着的一些深刻而隽永的哲理。  相似文献   

7.
苦难与温情一直是余华小说所蕴涵的两大主题。余华小说之“彻底”,不仅体现在对“苦难”的惨酷雕琢,同时也体现在对“温情”的倾注上。和《活着》、《许三观卖血记》一样,余华的《兄弟》也是一部表现苦难的作品,更确切地说,就是人在困境中表现出来的无比坚韧的承受力。不同的是,这一次余华在描写波涛汹涌的人生苦难时,也描写了细水长流的家庭温情。  相似文献   

8.
余华小说《活着》解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活着》是余华将目光转向民间大众以及他们的生活,用平衡语调蕴着淡淡的表讲述“老百姓”的故事这样一部具有代表意义的作品。《活着》要告诉我们的是“中国人这几十年来是如何熬过来的”。他们依靠的是坚韧,忍耐,是自己卑微的“平常人”的哲学,虽不崇高但无限执着。  相似文献   

9.
《兄弟》是余华搁笔十年之后带给读者的又一部长篇小说,它展示了余华在叙事领域的新探索。通过与余华之前发表的三部长篇小说《在细雨中呼喊》、《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相比,可以从主题和风格两个方面来探讨《兄弟》的特色。  相似文献   

10.
余华的作品《活着》将视野转向了民间,写出了最底层的人们活着的本真状态。本文正是从余华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政治背景淡化、人物对苦难的忍受三方面来阐释余华的《活着》中的民间话语。  相似文献   

11.
《兄弟》是余华搁笔十年之后带给读者的又一部长篇小说,它展示了余华在叙事领域的新探索。通过与余华之前发表的三部长篇小说《在细雨中呼喊》、《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相比,可以从主题和风格两个方面来探讨《兄弟》的特色。  相似文献   

12.
余华的《第七天》保持了以往作品中关注死亡的特征,但与先前作品不同,它是一部展开死亡的人文幻想小说,向读者敞开了“死无葬身之地”与所谓的安息地两种死后生存空间.通过呈示人类的理想型生存状态,尤其是弱者在活着时无法企及的存在氛围,作者吟述了理想社会小人物的人际关系建构并直指人的灵魂向度,表征了“死无葬身之地”才是真正的安息地.  相似文献   

13.
《活着》中关于死之反复手法的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活着》其实是一本描写死亡的书。从此书起,余华似乎放弃了以往对现实的“仇恨”。转而寻求“真理”,展示“高尚”;尽管他仍然沿用了以往的叙述方式和题材。但却淡化了,并采用了一种“反复”叙述手法,这种手法看似简单,却能使作品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  相似文献   

14.
自相继发表了《活着》、《许三观卖血记》、《兄弟》后,有评论根据上述作品中父亲形象的变化,认为余华叙事风格发生明显变化是其由先锋重又回归传统的表现。余华是否已然向传统回归?文章通过解读余华作品中的父亲形象,认为余华虽已进入转型期,但在对待“传统”的态度上却仍然保持着与其“先锋期”相似的态度。  相似文献   

15.
吴崑 《培训与研究》2009,26(4):8-10
自相继发表了《活着》、《许三观卖血记》、《兄弟》后,有评论根据上述作品中父亲形象的变化,认为余华叙事风格发生明显变化是其由先锋重又回归传统的表现。余华是否已然向传统回归?文章通过解读余华作品中的父亲形象,认为余华虽已进入转型期,但在对待“传统”的态度上却仍然保持着与其“先锋期”相似的态度。  相似文献   

16.
新闻一束     
正余华荣获作家出版社"超级畅销纪念奖"由作家出版社主办的2018新书推介会日前在北京举行。推介会上,余华凭借《活着》获得了由作家出版社颁发的"超级畅销纪念奖"。自2008年5月起,余华将《活着》等13部作品授权作家出版社出版,累计销售总量达866.8万册。其中,《活着》的销量达到了586.9万册。吴义勤在致辞中谈到,余华是新时期先锋文学的开创者之一,他在面对当下现实和特殊历史经验时独一无二的切入方式和强悍的叙事手法使得其  相似文献   

17.
谈论当代文学,不能不谈余华;而谈论余华,就不能不谈他的长篇小说《活着》。这部作品不仅在文学界备受推崇,获得了意大利格林扎纳文学奖,而且受到影视界的关注,被当红导演张艺谋  相似文献   

18.
王强  罗媛 《考试周刊》2011,(2):37-38
在《活着》中,余华极其冷峻、真实地写出了人在边缘状态“活着”的生存状况。他用冷静的、令人颤栗的叙述,用生动的故事形式将这一主题抽象到人的生存意义的高度。本文通过分析《活着》所要表达的生存状态,去探寻作品中所体现的生命哲学。  相似文献   

19.
余华在1985年后一直是处于最前沿的先锋小说家,但在《活着》发表后他的先锋性即遭到颠覆,他由反传统化的“逆子”而归顺为颂扬传统的“孝子”。其实,走着这样一条道路的不是余华一人而是整个先锋派。所以说,《活着》只是一个开端,它的发表是先锋派走向回归的庄严的仪式。  相似文献   

20.
谢思宁 《中文自修》2023,(11):45-46
<正>推荐书目:《活着》》余华著推荐理由:《活着》终于读完了。放下书,心痛起来,悲哀福贵活着的艰辛,人生之路行得艰难。掩卷深思,最终将自己的感受倾诉在字里行间。《活着》是作家余华的代表作之一,它讲述了在大时代背景下,随着“国共内战”“三反五反”“大跃进时代”“文化大革命”等社会变革,徐福贵的人生和家庭不断经受着苦难,到了最后,所有亲人都离他而去,仅剩下年老的他和一头老牛相依为命,一人一牛孤独而坚强地立在天地之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