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陈愈超 《传媒》2005,(4):28-31
"零售市场是检验报刊生命力最有效的晴雨表",这是目前我国许多专家学者和报刊出版经营者,对报刊零售市场形成的一个基本共识和评价.零售市场是目前衡量一种报刊市场化程度的一个关键指标,正在加速市场化进程的报刊尤其如此.  相似文献   

2.
李东东 《青年记者》2007,(19):20-21
新闻出版总署将改进行政审批的程序和流程,建立健全报刊出版"准入机制"和"退出机制",优化报刊结构,合理配置报刊出版资源,逐步推进报刊跨地区、跨行业、跨媒体经营,促使报刊市场由条块分割、地区封锁、城乡分离的市场格局向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报业市场体系转变。  相似文献   

3.
全国各地的晚报改成早上出版的已占大多数.[1]不过仍有相当部分依然坚持下午出版,如新民晚报、北京晚报、羊城晚报、今晚报等几朵"报业金花",此外还有少量不是晚报但仍然在下午出版的报纸.  相似文献   

4.
邓洪涛 《新闻前哨》2006,(12):76-77
从理论上说,中国是农业大国,有9亿农民,和城市新闻信息过剩相比,农村报刊市场远没有“饱和”;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历史性任务,为开拓农村市场提供了良好机遇。从农村报刊结构看,农村报刊非常稀缺:党委机关报成了“村书记报”,一般躺在村委会,农民订不起,也看不到;都市报、晚报、晨报不愿去盲目扩大这种无效发行。农村报刊市场成为最后一个尚待开发的处女地,成为传媒竞争“最后的市场”。  相似文献   

5.
概述了伪满洲国时期辽宁地区的报刊出版情况,介绍了"满铁"及"满铁资料",对辽宁地区这一时期有代表性的报刊进行了评析,阐述了伪满洲国时期报刊文献的价值.  相似文献   

6.
近两年来,地市级报刊面临着巨大的竞争压力:既有来自省级和外埠都市报、晚报的市场挤压,又有同城广播电视媒体的围堵,还面临着网络等新兴媒体的追击。如何应对"围追堵截",不断成长壮大,值得地市级报刊尤其是都市类报刊深思破题。《拂晓报》自2008年改扩版以来,恪守人本理念,走"根植本  相似文献   

7.
2013年,《大连晚报》积极应对形势变化,创新经营模式,不再死磕版面,而是针对市场变化,创新经营,做好经营转型,开展多媒体运营,力保广告市场。以报带刊,出版高铁杂志2013年2月,《大连晚报》与大连市房地产交易中心合作出版高铁杂志,这本杂志定位为"东北的视角、大连的窗口",面对整个东三省及与北京对开的各组高铁。报社为此特别组建了专门的采编团队,得到合作方高度认可及良好的市场反馈。与此同时,报纸与杂志初步实现信息、客户资源共享,报刊联动,彼此互补和带动。增办"县域"专刊,打开县区市场  相似文献   

8.
宿育海 《新闻知识》2000,(12):13-13
西安报业大战在经历了97、98、99年三年炮火连天.浓烟滚滚的大兵团作战.全线出击之后,进入2000年,似乎发生了一些微妙的变化.出现了一些新的情况.新的亮点,新的动向。大报竞争趋于缓和,中小报纸又掀波澜应该说,西安过去的报刊大战主要是在西安晚报、华商报、三秦都市报这三大报刊之间进行的.再加上陕西日报,它们可以称得上是西安报业的大哥大,他们的发行量,他们的影响始终占着统治地位。但是进入2000年,西安的一些中小报刊、专业报刊,不甘寂寞,不甘落后,频频亮相,欲争西安报刊市场的一席之地,甚至想与大报…  相似文献   

9.
胡霜 《中国传媒科技》2014,(10):151-152
<正>摘要:2014年2月23日,全国报刊广告工作总结表彰大会暨2013年度"金推手"颁奖发布会在北京举行。湖州晚报官方微信平台"掌上湖州",荣获2013年度中国报刊广告"金推手奖"优秀品牌新媒体奖。"掌上湖州"是湖州晚报继推出网络版——"苕溪网"之后,创新传统媒  相似文献   

10.
目前已组建完成的报业集团,除上海的文新集团属于两强联合外,均是一家党报为龙头加上若干家系列报刊以及各类多种经营公司.这些系列报刊或是原先党报自己所办都市报、晚报,或是在报刊结构调整过程中并入的厅、局、部、委机关报刊以及其它系列报刊.在划归之后,报业集团并没有及时地进行系列报刊的整合,造成内部报刊定位层次不明、市场重叠引发的"内耗"和办报思路的混乱削弱了集团的整体市场竞争力.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理论,现阶段我国多数报业集团并非是真正意义上的报业集团,它缺少企业应有的管理体制与运营机制,缺少资金扩张的纽带.因此,集团虽名为一体,实则分散,在很多领域,不能达成统一的行动和认识.这造成集团与系列报刊之间,系列报刊内部之间的磨合中产生一些问题.因此,近几年来,各报业集团都加强对其系列报刊的整合,整合方式与模式呈现出多样化。  相似文献   

11.
《今传媒》2011,(3):155-156
<正>为营造有利于资本市场健康发展的良好舆论氛围,加强和改进证券期货新闻宣传和报刊出版管理工作,新闻出版总署与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共同制定《关于加强报刊传播证券期货信息管理工作的若干规定》。第一条为进一步加强对证券期货信息传播的管理,规范报刊证券期货信息传播行为,保护投资者和社会公众合法权益,营造有利于维护资本市场稳定健康发展的良好舆论氛围,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出版管理条例》等有关法  相似文献   

12.
吴锋 《今传媒》2007,(3):38-40
我国农村报刊在上世纪80年代有过辉煌业绩,但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农村税费改革和基层报刊征订限额制等政策的实施,大多农村报刊发行大幅下滑,经营陷入窘境.面对新形势,有的农村报刊奉行"逃跑主义",悄悄改旗易帜,变更报刊宗旨和读者定位,进军城市报刊市场;有的农村报刊抱守"悲观主义",虽迫于各种压力留在农村,却认定农村报刊无出路,靠行政摊派或政府补贴消极度日.  相似文献   

13.
且前,我国每年出版报纸1938种、期刊9468种,如果从市场占有量和读者实际应用的角度来看,期发行量最大的当属教学辅导类报刊。目前公开出版发行的教育报刊有140多种,但是期总发行量却超过1.5亿份,占全国报刊期发行总量的3/4。这中间,占教育报刊发行量90%以上的又是教辅类报刊,中国庞大的受教育群体——中小学生在应试教育中的巨大实际需求,催生了独特而广阔的教育报刊市场,形成了一道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报刊风景线。但毋庸讳言,教辅类报刊巨大的发行量、过细的分版以及传统上对行政的依赖,掩盖了自身品牌的创建,以致影响了报刊的可持续发展。笔者认为,教辅报刊强化质量意识,加强品牌建设已经是刻不容缓。[第一段]  相似文献   

14.
黄玲 《中国出版》2012,(5):34-37
作为我国文化产业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的转企改制备受各方关注。晚报、都市类报纸、财经类报刊2012年9月底前将全面完成转制任务。在这三类非时政报刊中,财经类媒体不仅是重要的舆论宣传阵地,还肩负着我国经济信息传播、解读的历史重任",中国制造"当然需要"中国声音"  相似文献   

15.
传媒资讯     
《传媒》2004,(10):4-5
政策法规中办国办杜绝报刊摊派发行反弹2005年报刊征订高峰即将到来,为巩固一年多来治理党政部门报刊散滥和利用职权发行的成果,切实减轻基层和农民负担。日前,中办国办转发中央报刊治理协调领导小组的工作报告,提出“突出三个重点,加大三个力度”,坚决遏制摊派发行现象的反弹。一是纠正少数地方和部门假停办、假划转、假分离的错误做法,狠抓各项治理措施的落实。凡已停办的报刊,在注销其报刊号的同时核销其机构和编制,并办理事业单位法人资格注销手续;县(市)报停办后,不允许再以任何名义变相出版;划转的报刊,必须与原主管主办单位彻底脱钩;…  相似文献   

16.
肖健 《军事记者》2002,(11):31-33
随着我国加入WTO,各家媒体尤其是生活类、时尚类报刊,都积极参与国际竞争,采取不同的办法培育市场,力求增加发行量,扩大读者群。及时掌握市场动态,善于培育市场已经成为报刊业竞争的一条有效途径。报刊业竞争,说到底就是对读者的竞争,而赢得读者的关键在于市场的定位。从新闻本身的特性出发,报刊的定位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一是读者对象,二是地域范围,三是传播途径,四是信息的性质,五是实现的目标。应该说报刊定位的这几条表现,军队报刊特别是军兵种报刊都基本明确。那么,是不是军队报刊就高枕无忧,或者说是不存在培育市…  相似文献   

17.
上海市报刊图书馆对一九五五年二月创刊"全国主要期刊资料索引",每两月出版一次,内部发行。一九五五年共出五期。一九五六年起,除杂志外,增入报纸资料,改名"全国主要报刊资料索引",公开发行,仍为双月刊。同年七月起改为月刊。印行数量从最初的一千份增加到最近的四千四百份,说明了这一索引刊物受到广大读者的重视和欢迎。该刊资料著录,分为篇名、作者、译者、报刊名称、出版年月、卷期、总期、页数等八项,分项编列,报纸资料篇目的出版数,注在页数项下。资料分类以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图书分类法增订本为基础,另外根据具体情况在子目方面作了部分的修改与补充。原先以1234……作为类次,一二三四  相似文献   

18.
江西苏区报刊变化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江西苏区出版的220种报刊为依据,对江西苏区报刊的名称、出版机构、出版周期、刊期、开本、印刷形式、停刊、复刊与终刊等变化情况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9.
中国报业在经历了党报"一统天下"、行业报"遍地开花"、晚报都市报"群雄逐鹿"之后,经过报刊整顿和市场的优胜劣汰,报业结构在不断优化,以党报为"龙头",各类报纸共同繁荣  相似文献   

20.
本文对传媒市场化语境下的中国报刊退出机制予以探讨,认为应建构一套以行政为主导与以市场为主导相结合的有中国特色的报刊退出机制.在中国现有政治、经济、文化体制下,要处理好报刊退出事宜,必须秉持二者结合的方式,充分发挥两种机制的作用.报刊退出机制的建构旨在提高我国报刊的创新能力与竞争力,更好地发挥报刊作为"耳目喉舌"所应有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