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 毫秒
1.
石阡木偶戏是一种"活态"的文化遗产,它于2006年成功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然而在当下文化全球化语境中,其生存空间却受到了严重的挤压。本文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对石阡木偶戏的文化生态及其现状进行描述,并对其现状成因进行分析,从而为石阡木偶戏的传承与传播提供一种多元化的策略选择。  相似文献   

2.
贵州石阡木偶戏是杖头傀儡在贵州民间的重要遗存,也是西南少数民族艺术研究的重要考察对象。从石阡木偶戏的"巫"特质和木偶戏艺人兼具巫者的双重身份来探究石阡木偶戏的文化内涵,进而分析这一表征是汉地文化进入石阡少数民族聚集区之后,与当地文化融合的产物。  相似文献   

3.
东采西摘     
木偶戏木偶戏古称"傀儡戏"、"傀儡子",是由艺人操作木偶、表演故事的一种戏曲形式。中国的木偶戏兴起于汉代,明代时已流行全国各地,清代以后进入全盛时期。演出的声腔,出现了辽西、漳州、泉州、晋江、邵阳、高州、潮州、川北、石阡、泰顺药发、临高等分支。就演出形式而言,可概括为提线木偶、杖头木偶、布袋木偶、铁枝木偶、药发木偶五种。  相似文献   

4.
对于石阡木偶戏的渊源,以前人们较多注意到其中花桥木偶戏一脉的来源,而对坪山木偶戏一脉的来源缺少关注。事实上,花桥木偶戏来源于湖南辰溪,坪山木偶戏来源于重庆秀山,而秀山木偶戏也应来自湘西,因此,两者均来源于湘西辰河木偶戏。由于后来在各自的发展历程中与地方因素融合,因而出现了一些差异。  相似文献   

5.
新编《贵州通史》中所记之石阡府属苗民长官司的位置和万历《思南府志》关于思南南面毗邻之石阡苗民长官司一条记载,均属有误。笔者根据实地调查材料,进行考证,认为《贵州通史》所记是错误的,应予改正。本文针对释读和判断明清时期方志中存在之"飞地"问题,提出必须把文献与实地调查结合起来研究,才能恢复历史的真实。  相似文献   

6.
石阡是一方历史悠久,人杰地灵的风水宝地,方圆2173平方公里,居住有39万多人口,12个少数民族。石阡教育紧跟着39万多人民对教育发展的需求,正以团结拼搏、创新图强的石阡精神和蓬勃的生机活力朝着健康、协调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7.
情满龙川河     
我常唱这样一支童谣 :我的家乡石阡城 ,石阡山城有好水 ,一年四季流不断 ,无限风景让人醉。家乡的山绵延起伏 ,家乡的路曲折盘旋 ,家乡的人勤劳善良 ,家乡的水秀美神奇。龙川河源于深山 ,穿越石阡城注入气势磅礴的乌江 ,把石阡城分为东西两半。龙川河水不同一般 ,它清澈见底 ,近看像一块无瑕的翡翠 ,远看就像蜿蜒长龙。龙川河上建有三座桥梁 ,最古老的启灵桥建于明朝末期 ,还有两座现代混凝土桥。两岸青葱的草木映衬着两道坚固的防洪大堤 ,使龙川河显得奇丽壮观 ,生机勃勃。家乡是一块小小的盆地 ,四周的山一座紧挨着一座 ,把整个城市包裹得…  相似文献   

8.
木偶戏剧既是我国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也是丰富幼儿认知、开阔幼儿眼界的重要教育资源。当前运用木偶戏剧资源开展相关活动的幼儿园数量相对较少,在有限的应用当中也存在教师自身对利用木偶戏剧资源认识不足,木偶戏剧资源利用表面化及形式化等一系列问题。本文根据孝义木偶戏剧独有的艺术特点,从木偶戏剧的欣赏活动、表演活动与制作活动三方面,对如何将孝义木偶戏剧应用到幼儿园活动进行了探讨,为幼儿园运用孝义木偶戏剧这一文化资源组织相关活动提出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9.
木偶戏是我国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早在汉代就有了专供陪葬用的"偶人"。文章参考引用了前人对木偶戏相关研究成果,结合笔者田野调查所获得的详实资料,运用民俗学、音乐人类学的研究方法,对张掖邵家杖头木偶戏班进行调查与研究,对邵家班的发展历史、邵家木偶戏班的界定及戏班的人员构成三个方面对其进行初步呈述。  相似文献   

10.
李宗泽  陆阳 《中学科技》2023,(24):40-42
<正>2011年,海派木偶戏被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收录。海派木偶戏诞生于上海,继承和发展了中国传统木偶戏的特点。它不局限于传统戏曲表演,更多地吸取了其他戏剧表演样式,在表演手段上以杖头木偶为基础,创造出新的木偶品种,形成了独特的舞台表演风格(图1:海派木偶戏演出;图2:1941年上海木偶剧社演出《阿丽思的梦》)。但我发现,  相似文献   

11.
布袋戏是台湾流传已久的一项民族文化,在闽南,或者是一些流行闽南文化的台湾以及东南亚地区,精美玲珑的木偶戏向来不缺少喜爱它的观众.尤其是在祖辈、父辈那些个娱乐极度匮乏的年代里,木偶戏成了一种最为普及的戏曲样式,可谓是街知巷闻.本文对布袋戏的发展现状予以研究探讨.  相似文献   

12.
五峰巍巍 ,龙川淼淼。每当晨曦初现 ,位于文笔山麓 ,龙川河畔的石阡中学 ,又开始了新一天的喧腾。操场上满眼是晨练矫健的身影 ,绿荫中满耳是晨读者悦耳的声音。这是一所历史悠久、环境优美 ,师资雄厚 ,设施齐备的大型完全中学。学校创办于 1 934年 ,时为“石阡县初级中学” ,新中国成立后 ,学校获得新生 ,1 95 8年 ,学校始设高中部 ,更名为“贵州省石阡中学” ,沿用至今。学校背靠青山 ,面临碧水 ,四季书声琅琅 ,处处绿树成荫。校门口那株古老高大的皂荚树枝繁叶茂 ,果实累累 ,是石阡中学风雨历程的见证 ,是石阡中学繁荣兴旺的象征。石阡中…  相似文献   

13.
乐乐 《中学生电脑》2022,(1):104-105
说起木偶,也许你想到的第一个形象是意大利童话《木偶奇遇记》中的长鼻子匹诺曹,对现在的年轻人来说,亲眼看过木偶戏的确比知道这个童话故事的概率低得多.事实上,中国的木偶戏不仅历史悠久,还被誉为"百戏之首",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被传承下来.  相似文献   

14.
<正>说起木偶,也许你想到的第一个形象是意大利童话《木偶奇遇记》中的长鼻子匹诺曹,对现在的年轻人来说,亲眼看过木偶戏的确比知道这个童话故事的概率低得多。事实上,中国的木偶戏不仅历史悠久,还被誉为"百戏之首",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被传承下来。  相似文献   

15.
泉都石阡     
范泛 《初中生辅导》2009,(34):47-48
石阡县,位于贵州省东北部,古称山国,历史悠久,建置较早。总面积2173平方公里,总人口38.4万余人,其中仡佬、侗、苗、土家等13个少数民族23.2万人,占人口总数的62%。由于石阡历史文化遗产丰富、文物名胜众多,不仅有国家级保护单位万寿宫等明代古建筑群,还有省级文物保护单  相似文献   

16.
以石阡县仡佬族所喜爱的毛龙(民间龙灯的一种舞龙形式)为研究对象,对其艺术特性和体育特性为研究内容,从不同方面探索二者之间的融合、内在结构、表现特点、表演形式及锻炼价值上的联系.研究结果认为,石阡毛龙是具有浓厚的仡佬族传统文化和地方特色的一种体育运动,是很好的融合了艺术与体育的一种民族艺术表现形式,功能特性突出,表现在其具有良好的锻炼价值和表演的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17.
有人说,一个不了解自己生前历史的人,是一个永远长不大的人。对贵州历史化名城——石阡,这个养育了我二十多年,现今又离开近二十年的地方,我了解多少呢?读《石阡县志》:“秦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置夜郎县于今县境西部,是为石阡有行政建置之始。”为此,我踏上了石阡寻访古夜郎之路。  相似文献   

18.
文化遗产的保护并非仅在于物质遗存的保护,更在于对"活态文化"的保护,尤其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更是强调这一点,但很多目前尚存的"活态遗产"自身就存在着文化缺失和文化消亡问题。笔者试图以具体的湘南古民居保护现状为例来提出这一问题,并引发对当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诸多问题的思考。  相似文献   

19.
一、我校儿童的木偶戏活动表演和观看木偶戏是儿童很喜爱的一种活动。木偶戏为儿童所喜爱,是由於它用无生命的木偶来表现有生命的人物,跟童话一样,借物喻人,适合儿童的欣赏能力。加之木偶戏色彩鲜艳,形象具体,人物小巧,动作有趣,适合儿童心理发展的特徵。在学校中通过木偶戏活动,可以巩固正课知识,扩大教育效果,培养儿童社会主义的思想品德;在教育、教养方面都有它的价值。我校在1952年就曾指导儿童试演木偶戏。上学期又排演了“两兄弟”和“拔萝卜”两个节目,每次练习、演出,大家的情绪都很热烈。不但在校内演出多次,并曾  相似文献   

20.
对几个“非遗”理论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最早是使用"民族民问文化"这个术语,后与国际接轨采用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民族民间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内容范围上有差异,前者比后者宽和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译名的误导,在保护方向中上容易产生误导;文化空间不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组成类别,而是民俗活动的一种载体;以儒家为核心的上层文化,所弘扬的大传统作为正统,既不适合传统文化艺术的保存,也不适合多元民俗的发展.而被一些学者称为"小传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民间信仰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延续处于濒危的严重局面,要进行全面普查、确认、收集、登记、立档,尽可能做到原生态性的保护,加强对传承人的保护,建立文化生态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