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6 毫秒
1.
杨丽娟 《教育》2012,(6):46-47
网络热词围绕着社会日常生活和社会重大热点事件进行开展,是人们以网络主体形式在网络中进行信息传递的一种语言,它是对社会现象的真实反映。通过对网络热词的了解和分析,透过网络热词看中国的历史和现代社会,并将其应用于历史与社会教  相似文献   

2.
网络热词是近年来新出现的一种网络传播现象,绝大多数网络热词来源于对新闻事件或者社会现象的形象概括,带着幽默色彩和反讽意味。同时网络热词的广泛传播也潜藏着民众对主流社会的反抗情绪,而网络热词的创造和传播与后现代美学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本文着重从网络热词的特征与后现代美学思想的联系进行相关讨论。  相似文献   

3.
网络热词是指伴随现实社会新闻事件或一类社会现象的发生而在网络几近同步产生、迅速流行风靡于网络内外的热门词语。它代表当前社会最新动态的高度浓缩的网络流行语,是语言的一种新型变体。本文从模因论视角,通过网络热词自身特点和热词传播方式这两点来探讨网络热词成为强势模因的原因。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网络热词作为一种崭新的语言方式和文化景观,已越来越多地引起语言学界的关注。要形神兼备地翻译网络热词,就要把握网络热词的特定意义和超越语义之外的文化内涵。本文从研究网络热词的来源和特点出发,探讨了网络热词的英译原则和方法。  相似文献   

5.
网络热词的出现和流行,有其自身独特的原因。网络热词的特点与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特征相契合,我们要积极探索网络热词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切入点,让网络热词真正“给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  相似文献   

6.
表情     
网络热词为何那么热关注蚁族闹蜗居,神马驾浮云,从虚拟世界到现实生活,网络热词已经成为一种醒目的社会现象和文化存在,其影响越来越难以忽视。网络热词走红,最根本的原因是  相似文献   

7.
网络的发展及盛行,改变了信息的传播渠道和方式,同时带来了语言表达的新方法。这些语言紧扣社会热点,由此产生的"网络热词"也常常获得人们的广泛关注,并受到大众网友的推崇。随着网络热词更广泛的应用于人们的现实生活,其英译问题也逐渐成为人们的关注之一。网络热词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特色,翻译时需综合考虑。本文以"佛系"这一网络热词的翻译为例,探讨网络热词的英译策略。  相似文献   

8.
本文探讨网络热词对中介语石化现象的负面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语音层面,以谐音法构成的网络热词影响英语发音;词义层面,以旧词新义法构成的网络热词干扰词汇的理解与记忆;句法层面,具有多重衍变含义的网络热词阻碍语法的掌握;语篇层面,网络热词的非正式性与口语化导致文章杂乱无章。针对网络热词的这些石化现象,本文从学习者主体因素和社会环境因素(教师、学校、家庭)两个层面为英语教学提供可实施建议。  相似文献   

9.
如今越来越多的网络热词出现在社会生活中,而其中的修辞格所带来的传播效应也不容忽视。网络热词的发展动因主要有个人的诉求、群体的互动和修辞的运用三个方面。网络词汇中运用的修辞手法能很好地表现出网络热词的内涵,如转喻、谐音、仿词、隐喻和节缩这五类修辞格。最后从放大、催化、裂变三个方面来探析网络热词的传播效应。  相似文献   

10.
热词作为一种词汇现象,反映了一个国家、一个地区在一个时期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和事物。热词具有时代特征,反映一个时期的热点话题及民生问题。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科技水平的提高,大量的网络热词不断涌现,这些网络热词在给人们带来很多欢乐的同时,也给对外文化交流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因此,本文尝试对中国网络热词的英译进行研究,并根据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提出网络热词的翻译可使用直译、意译和音译的方法,以此让外国友人进一步了解中国的社会发展和最新的文化动向。  相似文献   

11.
互联网成为公众舆情表达最为重要的传播途径,其影响已超出传统主流媒体的影响,而开放的信息平台,增加了新闻信息监管的难度。各种文化、情绪和倾向并存于网络,极易滋生极端的言行,其传播影响深远。本文揭示了网民的媒体选择习惯,网络技术能力、参与社交网络的类型等加剧网络社会人群的演化,网络舆情形成的内在规律,提出了网络舆情评价标准和原则。  相似文献   

12.
社会热点问题能够引发舆论的关注和思考,我国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体当中的新兴力量,他们对网络比较熟悉,每天都会通过网络接触到各种不同的社会信息,因此我们应当探查大学生对于社会热点问题的认知,在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中,教师应当要加强对于社会热点问题的把握,帮助学生在接触信息的同时能够厘清自身的思想价值观念,树立正确的政治立场,培养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  相似文献   

13.
汉语众多流行热词并不都是新造词语,而是固有词语经过词义演变而来。汉语固有词语在网络语用环境中发生变异,产生同原来固有词义相区别的理性义和色彩义。热词"土豪"经历网络用语的浪潮洗涤,在理性义和色彩义两方面发生改变,如今得到超强流行,是社会现实、人们心理与语言运行机制三大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土豪"等流行热词词语生命力如何,这需要未来语用的验证。  相似文献   

14.
央视法制与社会频道的《大家看法》栏目,以对社会热点、焦点话题的敏锐捕捉,互动式的新闻,吸引了大批观众。在网络媒体发达的今天,《大家看法》的互动性和权威性将平民视点与权威话语融合,搭建一个良好的交流平台;法制观念在《大家看法》里得到贯彻,且将重心放于事件背后的深刻社会原因,发挥媒体道德监督、舆论指向的作用,将法治建设与发展和谐社会相统一。  相似文献   

15.
"网络谣言"愈来愈成为值得关注的热点问题,网络大V的落马更引发了关于意识形态方面的思考。"网络谣言"的产生有其深刻的意识形态根源,体现了网络世界中意识形态的多元化以及单向度和对主流意识形态的维护。为此,必须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主流意识形态为主导,巩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地位,通过对网络舆情的引导、疏导,搭建网络辟谣平台等多种方式,充分发挥网络舆情在监督社会、维护公平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化解网络谣言可能引发的暴力倾向。  相似文献   

16.
网络舆情是在互联网上传播的公众对某一“焦点”、“热点”问题所表现出的有一定影响力、带有倾向性的意见或者言论的情况,网络舆情所依赖的平台和载体是互联网。网络舆情具有与传统舆情不相同的特质,其影响力也超越了传统舆情。由于高校网络舆情具有复杂性、交互性、即时性、难控性、广泛性等特征,因此需要研究网络舆情的新闻发布机制、论坛机制、队伍机制、预警机制、信息收集机制、处置机制,从而构建起和谐的校园。  相似文献   

17.
"单身狗"作为以"XX狗"的语言形式的网络新词,在英文媒体中出现多个英译版本。基于概念隐喻理论和翻译策略,本研究分析了single dog和damn single两个版本的部分中英文媒体的使用情况和蕴含的中西方文化内涵,提出了在对待网络新词的中译英的可行性翻译对策。  相似文献   

18.
Surveillance cameras placed in public places by security forces and police departments and cameras linked for transmission via the Internet represent variations on the theme of private connection and public life illustrating the difficulty in fixing boundaries of publicness and privateness. Theoretically, the awareness of cameras is though to foster a sense of safety and therefore intended to serve as a means of revitalizing public spaces, making them more inviting as sites of public social life and political activity. Privacy rights and communication freedoms are among those areas particularly intertwined with psychological and functional expectations in using a public space but these rights and freedoms are entangled with conflicting interests in safety and security offered by the surveillance industry.  相似文献   

19.
基于隐喻的社会修辞功能,选用网络语言中的流行语为分析对象,从隐喻在社会交往中加强“亲密程度”和隐喻作为社会批评对象两个方面,探讨网络流行语的基本语义功能,力图阐释隐喻的社会修辞功能对网络语言的构建作用。网络流行语在很多情况下都要借助隐喻的社会修辞功能来建构,以实现其特定的亲密、幽默及遮掩等功能。隐喻社会功能的分析原则和方法能够比较合理、有效地解释网络流行语言现象的基本语义功能特征。  相似文献   

20.
网上舆论引导过程是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过程,是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用一元化的指导思想整合、引领多样化的社会思潮和思想观念的发展过程。网上舆论汇聚了不同社会集团、阶层、群体的利益诉求,有着多样化的价值取向和社会思维表达,带有一定影响力和倾向性以及难以分辨的不确定性。面对复杂的高动态性网上舆论,基层领导干部需要有透彻的政治辨别能力和较高的应对引导能力,需要有从党性和科学发展观的战略高度,自觉增强把握网上舆论引导规律的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