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作文教学向来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作文难,一难在不知从何出下手,二难在无话可说,三难在词不达意,找不到合适的语言表达。正因为有着这“三难”,诸多学生往往谈作文色变,为完成作文任务而作文,因而作出来的文难免存在主题不突出,思路不清,语言平淡无味,毫无独特的思想、情感和个性特点,缺少文章应有的灵性和活力。但同时,我们在教学中也发现,学生常常有表达的欲望和冲动,不少同学能做到持之以恒地写日记。如何解决学生作文难的状况,怎样让学生保持写作的热情,把写作当作一种需求,一种心灵的释放,一种轻松的述说,便是我们作文教学亟待解…  相似文献   

2.
作文教学向来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作文难,一难在不知从何下手,二难在无话可说,三难在词不达意,找不到合适的语言表达。在普通高中生中这“三难”尤为突出,许多学生往往谈作文色变,为完成作文任务而作文,因而作出来的文难免存在主题不突出,文题不对,思路不清,语言平淡无味,毫无独特的思想、情感和个性特点,  相似文献   

3.
目前中学生的作文有三难:动笔难,写好难,出新意更难。中考及高考场上真正能将一篇文章写得文辞畅达思路清晰且个性鲜明的学生寥寥无几,而大部分学生写出的作文如出一辙。这就反映出当前我国中学生作文教学的一个令人堪忧的尴尬现状:生产出了一大批易拉罐式的写作主体。究其原因,还是在于这种常规式的训练方法———教师命题,给一范围,让学生在圈内被动作文。这就局限了学生的思维,抑制了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肆意创造的个性。久而久之,学生不但写作水平难以提高,而且连写作兴趣也日渐湮灭。要改变这种状况,笔者认为,必须彻底转变教师的教学理念,…  相似文献   

4.
在作文教学中,我们常发现这样的情形:一宣布上作文课,学生便唏嘘连声,叫苦不迭,一铺开稿纸,学生便茫然无措,无从下笔,原因何在?学生怕作文。学生为什么怕作文,原因很多,但我认为作为语文教师,我们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不是我们批改作文不认真,也不是我们讲评作文不透彻,关键是我们忽略了在日常的语文教学中渗透作文教学,讲课是讲课,作文是作文,两相脱节,学生写作无可依托,下笔当然难了。  相似文献   

5.
在语文教学中,作文教学是最重要的一环。在作文教学的实践中,我们深深体会到积极培养学生练习的兴趣,是培养学生作文的基础,其次要鼓励学生吸收课文中的营养,系统地向学生传授写作知识,并引导学生接触社会生活,激励学生写作欲望,让学生在写作中享受一种乐趣。  相似文献   

6.
梁晓红 《考试周刊》2012,(23):48-49
当前的小学作文教学现状实在不容乐观。学生普遍感觉“作文难”,一上作文课,就叫苦连天,无从下笔。而快乐作文是提高学生作文水平.实现新课程标准对小学作文要求的有效途径。因此,我们应该在教学过程中结合小学生的写作实际状况,贯彻快乐作文的理念使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让写作成为学生愉悦的生命之旅。  相似文献   

7.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作文难"的局面一直困扰着语文教学,需要我们在教学中点燃学生写作的热情,使写作变成一件快乐的事情。本文从巧设题目、厚积薄发、开放训练和多元评价等四方面,论述了初中语文作文教学如何实现学生快乐写作。  相似文献   

8.
提起作文,在学生中常常会听见“作文难、作文难、提起作文难于上青天”的感叹。而语文教师也常常面对一篇篇杂乱无章、不知所云的作文无从下笔评改。在提倡让学生自主发展的新课程改革阶段,如何找到一种有效方法来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能力,成为每一个语文教师努力的方向。下面,我谈谈自己的作文教学心得。  相似文献   

9.
班花     
中学作文教学水平长期以来处于徘徊不前状态。教师难教、学生怕写是不争的事实。由于传统思想的影响,建国五十多年来,我们一直将作文教学当作一种简单的写作工具,片面强调其工具性,忽略了其内在的人文性,尤其忽略了其对人生成长的启迪价值——亦即思维潜能的开发价值。于是,在作文教学实践中就出现许多难以克服的顽症弊端,如:教师作文指导不到位,带有随意性,写作的序列性不强,写作的次数过少。  相似文献   

10.
学生怕作文,作文教学难,这是摆在语文教师面前一个急待解决的问题。注意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写作,是解决目前作文教学状况的必要手段,其途径是:先让学生想说话,会说话,再教会学生积累生活,同时要改革作文教学环节。  相似文献   

11.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学生写作能力、造就高素质高水平的写作人才至关重要。而写作难、难写作是学生普遍感到的问题,也是教者煞费苦心希望能解决的问题。笔者认为,口头作文训练是非常必要的,并非可有可无,它是提高作文教学有效性的一种好的途径。一、口头作文相对传统作文教学的独特性与优越性传统作文训练形式存在耗时、低效的弊端,而这种口头训  相似文献   

12.
<正>在初中语文教学活动中,最难的莫过于作文教学。对于作文课,往往是教师感到难教,学生感到难学。传统的作文教法不仅教师不适用,也不利于学生的作文写作,更不利于学生写作个性的发展。为了改变这种现状,作文教学必须要有创新。我认为快速作文法是一种值得尝试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陈明耀 《中学教育》2003,(11):45-46,42
海明威说 :“作品有如冰山 ,露在水上的只有八分之一 ,其余八分之七隐藏在水下。”这“冰山论”还可作另一种理解 ,即在作文教学中 ,学生总认为作文难写 ,老师常认为作文难教 ,其实显现的作文难只是“冰山”的“八分之一” ,隐藏在作文难下面的是学生的写作心理 ,也可说“冰山”的“八分之七”。为了在平时观察基础上更全面地掌握学生的写作心理 ,我对我校初一年级五个教学班学生作了一次写作心理的调查 ,调查由问卷和座谈两种形式组成。回收有效问卷后 ,归类汇总并作如下研究与探索 :一、写作心理现状分析1、畏难心理 :这是现在初中生中较…  相似文献   

14.
作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而且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难点。长期以来,教师教作文难,学生写作文也难。作文难,究竟难在哪里?总结过去,我认为,作文难固然有其写作本身难的原因,但在小学作文教学过程中,也存在诸多问题。多年的"教师命题—学生作文—教师批改—学生看分"的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15.
屈恺 《考试周刊》2009,(46):55-56
目前小学作文教学还存在不少问题,学生作文内容空洞,言之无物.学生怕作文.老师叫头疼.这是一些较为突出的问题。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在小学作文教学过程中存在“两重两轻”的现象,主要是:1.重模仿,轻创作:2.重数量,轻质量。并且,小学生作文时常常会遇到“三难”的拦路虎:开头难、过渡难、结尾难。针对目前小学作文中的种种困难和问题,我在此谈几点在小学作文教学中的策略。  相似文献   

16.
顾琳 《教师》2010,(18):51-51
作文教学,通常是教师比较棘手的教学问题。因为学生总觉得作文难,没啥可写。传统的作文教学致力于学生多读,多积累作文素材,这在很大程度上帮助学生丰富了写作内容,但仅此还不够。如今,网络正悄然走进我们的课堂,犹如一缕春风拂过,给我们的作文教学带来了生机与活力。我尝试把网络教学与传统的作文教学相结合,给予我们的作文教学一片崭新的天空。  相似文献   

17.
作文教学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但是在日常的教学中,目前还存在着非常多的问题。多年来形成的传统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变的非常被动。学生把作文当成一种“任务”来完成,故作文对学生而言,只能是一种痛苦,一种折磨。而我们老师在作文批改上面,费了好大的功夫,但是换来的只是学生对评语的几秒钟的浏览,然后往桌洞里一塞完事。作文教学费时费力效果差成为了一种普遍现象。这难道不值得我们从事语文教学的人反思吗?在这种状态下,要想有所突破,能否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成为制约作文教学的瓶颈问题。  相似文献   

18.
刘帅 《教书育人》2007,(8):102-103
学生怕写作文,写作文成了最头疼的事,写作课成了许多学生的心理压力。不少教师抱怨是现在的学生缺少感知生活、发现美的眼睛,所以作文教学难显成效。其实,作文教学能否取得显著效果,其中教学方法是一个重要问题。在大力提倡改变教师教学观念,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的今天,反思一下,我觉得我们的写作教学存在许多的盲点。作文教学的现状不容乐观,[第一段]  相似文献   

19.
葛万銮 《农村教育》2007,(11):58-59
“作文难,作文难.提起作文心就烦”,这是一些学生对作文教学看法的顺口溜。同学们在写作文中为什么感到“难”,感到“烦”,究其原因,虽各有不同,但有一点是共同的,这就是对写作不感兴趣,或者兴趣不大,美国教育家布鲁纳曾说过:“追求优异的成绩,同我们怎么教和怎样引起学生的兴趣有关”可见,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尤其是作文教学,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把文章写好,就显得尤为重要,试想一下,如果一个学生对写作毫无兴趣,他会把文章写好吗,显然是不可能的,那么.怎样培养学生写作兴趣呢?  相似文献   

20.
作文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重点,也是难点,许多有经验的教师对此深有体会。学生对作文写作的兴趣低下,不注重作文素材的积累,不精于写作的技巧,使得作文教学成效无法提高。对于这些问题,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看法。一、作文难写、难教的原因首先是课文教学与作文教学脱节。课文应是学生学习写作最好的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