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3 毫秒
1.
黄梅荣 《精武》2011,(5):47-47,49
围绕教师"教"、以传授运动技能为目的的传统中学体育课堂,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张扬、学习潜能的开发。在新体育课程标准理念下,本文强调师生互动体育课堂教学是保障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培养创新精神、提高体育学习能力的必要途径,分析了现在中学体育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的影响因素,并就如何在体育课堂中进行师生互动、激发学生自主参与体育学习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谈了几点实施策略。  相似文献   

2.
师生互动不仅可以调节课堂氛围,而且是增进师生关系的一种方式,师生互动的效果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教学的质量.为了解全国优秀展示课中师生的互动情况起到何种程度的示范作用,我们采用文献资料法、录像观察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对第六届全国学校体育联盟(体育教育)大会上的健康体育课程模式展示课中的师生互动进行观察与分析,研究表...  相似文献   

3.
于洋 《体育世界》2009,(7):86-87
本文通过对现阶段体育课堂进行分析,从中发现体育课堂中的不足,通过文献资料法、实验法、调查法、总结法等研究提出师生互动,增加体育课锻炼时间,重视对教材进行研究,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等合理教学改革,从而使体育课堂更加合理,促进学生更好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通过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在论述高校体育课程模式和教学模式内涵的基础上,对如何构建高校体育课堂师生互动教学模式问题进行分析,以期构建一种能够反映和指导教学实践的"师生互动观",为高校体育教学提供理论启示和实践经验。  相似文献   

5.
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和数理统计法等,对沈阳市普通中学课余田径训练现状进行调查与研究,结果发现:项目设置、学生自身因素、教师水平、亲友支持、学校体育环境等是影响沈阳市普通中学课余田径训练的主要因素,并对非发现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期为沈阳市中学田径课业余训练的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正>一、平等互动,生成有效的课堂提高教学效益体育课堂师生有效互动:指教师和学生之间进行的,是立足于学生真实思考的课堂互动,尊重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潜在性、差异性,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触动学生的  相似文献   

7.
运用文献资料法、观察法等研究方法,对大学体育教学互动时间及互动类型以及对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研究观察结果认为,在大学体育课堂上,师生互动形式为课堂教学的主要活动形式,其类型有:师群独占型、师群主导型和师群 师个组合型,而学生之间的互动处于微不足道的地位,且学生小组在课堂中并未成为有效的“功能群体”。  相似文献   

8.
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比较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广州增城区农村中学实施小班化体育教学的基本现状进行调查。通过分析,小班化体育教学模式以其独特的优势,受到广大师生的青睐。结果表明:广州增城区农村中学实施小班化体育教学很适合在课堂开展,对今后体育课实施小班化可起着很大的操作性作用。  相似文献   

9.
《体育师友》2017,(6):29-31
中学体育教学的改革越来越为我国教育界专家学者和诸多老师所关注。为了研究教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能否植入无痕教育的理念,使学生能够快乐地参与体育锻炼,从而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让他们喜欢体育,热爱体育,在体育运动的促使下能够健康成长,把"无痕教育"的理念融入到体育教学当中,以达到体育教学的目的。运用个体案例研究法、文献资料法、访谈调查法对本次课题进行系统的分析和研究。通过研究无痕教育与中学体育教学的意义得出了一种新型的体育课堂模式来达到高效体育课堂的目的。结论是教师要了解学生的需求,结合中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学生的需求和实际操作过程制定教学计划与方案,随时调整教学方法,达到科学有效地运用无痕教育来解决体育教学中所出现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影响郴州市农村中学体育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是体育教师师资力量的薄弱,郴州市农村中学体育教师的学历偏低,很多专职体育教师都只是专科体育院校毕业,而体育本科毕业的教师占的比例较少,体育研究生教师人数几乎为零。师生比例失衡及学校不重视体育课程等导致郴州市农村中学体育无法向前发展。本文针对郴州市农村中学体育教师队伍现状,运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数理统计、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对郴州市(9县2区共计22所中学)学校随机抽样进行问卷调查和实地访谈,找出其存在问题及发展的制约性因素,为相关部门了解农村中学体育师资队伍的现状及改善办学条件提供第一手资料和科学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1.
高校武术课是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平台,但近年来武术课的发展情况不容乐观。主要问题在于高校采取的授课方式、内容,师资力量以及武术课的分类单一;武术课中传统文化的缺失的原因有:学生兴趣缺失、重"竞技"轻"文化"、重"大纲"轻"素质"和新兴体育项目的冲击等。提出的策略有:明确武术课是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加强师生交流和互动,引进先进的教学设备,技能传习与文化传承并存,变被动为主动,在武术课中引进外来文化。  相似文献   

12.
对综合性大学12大学科门类男、女大学生的调查表明:大学生群体的体育生活现状不佳,学生的自评满意度较低;为达成建构大学生体育生活方式的目标实施个性化教学具有深厚的民意基础和广阔的实践需求。建议从尊重生命和发掘每一个学生的个人价值出发,着力建构"培养大学生体育生活方式"的个性化教学体系:以主体性为师生关系的纽带;以回归生活世界为个性化教学的范式;以情意教学、民主教学为个性化教学的模式;以教师指导、学生自治为个性化教学的策略;以发展为个性化的教与学的评价理念。  相似文献   

13.
徐平 《湖北体育科技》2012,31(3):312-313
通过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法,对全国4所体育院校运动训练专业与体育教育专业篮球专选组的学生进行调查,分析在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中,师生关系中的教学关系及人际关系两个层面的特征,及其对不同专业师生间关系的影响。通过对两个专业学生各方面特点的差异进行对比与分析,提出师生关系在作用过程中,如何作出的相应的调整,以提高教育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4.
本文主要通过观看现场录制的十城市体育赛课视频,对最具代表性的体育课所体现出的体育文化现象进行分析,对比中西方体育文化的差异,探寻在体育全球化的趋势下如何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秘钥。  相似文献   

15.
采用文献法分析认为,现实生活中有多半大学生宁愿进入虚拟的网络世界做体育游戏世界的冠军,却不愿意身体力行去加入各种体育运动中,在这种恶性循环中导致了大学肢体的爆发力下降,更让他们在体育运动的实践中力不从心。通过利用高校体育课堂、业余活动时间以及其他的运动时间,可以有效加强大学生的运动爆发力,同时也是培育其终身体育意识与体育能力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6.
对社会资本视角下体育志愿服务研究的国外进展进行梳理和整合,认为社会资本阶级论、功能论和组织论是该领域研究的主要理论依据。基于社会资本分析框架下个体、群体、组织和社会四个层面的研究表明:持续时间、个体特征、服务类型、组织环境是影响体育志愿服务促进社会资本生成与发展的关键要素。反思我国体育志愿服务发展之需和已有研究局限后提出建议:深入探索问题致因,聚焦体育志愿者利己性行为分析;保障持续参与行为,深化体育志愿组织治理研究;推进信息网络建设,探索多维协同联动机制;深化理论体系创新,推进社会资本理论的整合与本土化研究。  相似文献   

17.
对社会资本视角下体育志愿服务研究的国外进展进行梳理和整合,认为社会资本阶级论、功能论和组织论是该领域研究的主要理论依据。基于社会资本分析框架下个体、群体、组织和社会四个层面的研究表明:持续时间、个体特征、服务类型、组织环境是影响体育志愿服务促进社会资本生成与发展的关键要素。反思我国体育志愿服务发展之需和已有研究局限后提出建议:深入探索问题致因,聚焦体育志愿者利己性行为分析;保障持续参与行为,深化体育志愿组织治理研究;推进信息网络建设,探索多维协同联动机制;深化理论体系创新,推进社会资本理论的整合与本土化研究。  相似文献   

18.
大学体育在人才、场地、教育以及管理上等很多方面都有着非常大的优势,而社区体育资源存在有严重的场地不足、人才配备不良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阻碍了全民健身计划的设施.文章分析了社区体育与学校体育之间存在的相互关系,并在这个基础上探讨了社区体育与大学体育之间的互动方法.  相似文献   

19.
描述和评价了社会网络分析在团队运动表现中的应用情况。研究采用引文追溯法对文献进行检索,共进行5轮,检索引文3 698篇,最终有74篇文献纳入研究。研究显示,社会网络分析在团队运动表现中的应用是一个新兴现象,相关研究呈现出快速发展的趋势。在已有的实证研究中,将团队运动中的互动行为概念化为一个网络,并从宏观、中观和微观的视角分别概述了网络结构对认识团队运动互动行为的有用见解,验证了社会网络分析在足球等8个不同团队运动中应用的可行性。社会网络分析作为传统运动标注分析的补充被证明是一种有效的研究工具,改变了原有方法将比赛事件从比赛环境中独立出来的研究范式。在对球员互动结构静态属性分析的基础上,未来研究应进一步深入讨论这种互动结构的动态属性,以及多重网络对团队表现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运用文献法、实验法与统计法,对基于"项群理论"的高校体育"双项目"课程模式进行实验与分析。教学实验表明:"双项目"课程模式打破了传统体育课教学课堂只进行一个运动项目教学的状况,增大了学生"三自主"选课空间,增强了学生、教师之间的多元互动;"双项目"课程模式有利于学生技术学习,有利于激发学生课堂参与和课外锻炼的积极性;"双项目"课程模式坚持学生主体、教师主导,使学生成为教学的最大受益者,真正实现1+1>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