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计算机机房的雷电防护主要是防感应雷的入侵和综合布线系统的防雷。计算机网络系统及防雷工作重点是防止感应雷入侵。雷电入侵计算机电器设备的形式有两种:直击雷和感应雷。雷电直接击中线路并经过电器设备入地的雷击过电流称为直击雷;由雷闪电流产生的强大电磁场变化与导体感应出的过电压、过电流形成的雷击称为感应雷。  相似文献   

2.
利用2007~2018年山东省闪电定位系统获取资料,从闪电的季节变化、月变化、日变化、雷电流幅值特征、主要闪电方向等方面分析研究了日照万平口海滨浴场的闪电气候分布特征规律,划分了雷电易发区域防范等级,结合等级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结果表明:日照万平口海滨浴场所在区域范围内2007~2018年地闪次数795次,其中负地闪777次,正地闪18次,地闪电流强度平均值为17.32kA,正地闪电流强度平均值明显大于负地闪电流强度平均值,每年3月和4月有少量闪电活动,5月逐渐增加,8月闪电活动最为强烈,11月到次年2月基本没有地闪发生。夏季为地闪活动的高发期,春季和秋季地闪活动较少,冬季基本没有雷暴天气。每天0~24时都有闪电活动,16时~3时为高峰时段,下半夜和上午发生闪电活动较少。雷电流强度主要集中在5~35kA,约占地闪总数的95.22%,其中雷电流强度在10~15kA的地闪占地闪总数的比例最大。区域闪电的主导方向为西北,次主导方向为西南。依据地闪密度标准将山东省雷电易发区域划分为三级,日照区域范围属于二级,根据《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要求设防直击雷的外部防雷装置,并应采取防闪电电涌侵入的综合防雷措施。防雷装置应包括接闪器、引下线等综合防护措施。  相似文献   

3.
利用雷电流峰值记录仪对西宁周边地区的雷电流峰值及发生时间两个参数进行了实际测量。实际共测得雷电电流峰值7次,其中湟中县甘河工业园区实测取得记录6次,大通老爷山实测取得记录1次。在实测数据中,除2016年7月28日数据无法在监测网数据中得到印证外,其余数据均与监测网数据相吻合。通过实际测得雷电流出现时间与青海省闪电监测网监测数据进行对比发现,实测雷电流的出现时间、幅值、定位点等与监测网参数存在较大差别。6次数据中,平均时间误码差为11.7s,其中超前最大时差为221s,滞后最大时差为155s,造成时间误差较大的主要原因是两种监测方式的授时机制不同;雷电流幅值误差很大,监测雷电流幅值是实测雷电流幅值的2.1~22.6倍,测量误差在51.4%~95.6%之间,平均误差达76.5%,造成雷电流幅值误差较大的主要原因是峰值记录仪和闪电监测网的相对误差都比较大;定位距离误差在2.5~46.5km之间,平均误差为13.7km,造成距离误差较大的主要原因是闪电监测网在定位精度上存在较大误差。  相似文献   

4.
<正>雷电灾害是景德镇市重要的自然灾害之一,通过近几年的调查发现,强雷电导致的雷击事故也是景德镇市最频繁的雷击灾害。雷电有强有弱,其造成的灾害有大有小,但是多年来,由于雷电监测以观测员人工闻雷为标准,很难判断其具体的强度。2006年开始,各地开始安装闪电定位仪,利用高科技的仪器对雷电强度进行定量观测,并逐步取消人工观测。闪电定位资料,不仅可以监测雷电具体落区,同时还可以监测到每次雷电的强度、陡度等信息,雷电的强度值越大,越易造成雷击灾害。本文将通过景德镇市多年雷击事故调查,分析雷击过程中闪电定位资料的特点,以确定景德镇市致灾强雷电的特点。  相似文献   

5.
本文针对2013年8月23日西宁市南凉虎台遗址公园"西平王"雕像受损事件,利用探空、闪电和雷达资料对事发当天天气背景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事发当天大气层结处于不稳定状态,事发点遭雷击时雷电活动较频繁。从雷电活动、铁磁体剩余磁场和雷电流释放路径三个方面监测资料对雷灾事故原因进行了分析,发现最大雷电流强度为-63.7kA,出现在19:30分,距离雷灾事发点约2.5km;剩余磁场最大值6.2mT,位于雕像底座西北角,与现场调查询问记录资料一致,得出该雕像为直击雷所致。并就此雕像遭雷击提出有针对性的防雷措施。  相似文献   

6.
利用山东省闪电定位资料进行分析,抽取中航工业集团某雷达生产厂房5Km范围内的闪电资料,分析该区域内雷电流强度、月变化规律、日变化规律及32次典型闪电过程,依据闪电定位资料分析结果进一步得出雷电对雷达生产活动及人员生命安全的影响,提出防护措施建议。  相似文献   

7.
雷电物理与人工引发雷电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叙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雷电物理及人工引发雷电研究 ”所取得的主要成果。项目发展了雷电的空中引发新技术,并在我国南、北方进行了人工引 雷实验及综合观测,揭示了南北方人工引发雷电的特征及差异;建立了雷暴下空间电荷演化 的数值模式,提出了雷电成功引发的空中电场判据;研究了雷电流及辐射电磁场的关系,提 出 了改进的地闪传输线模式;用高速摄像系统研究了人工引发雷电的发光特征,首次观测和证 实了闪电通道发展中双向先导传输现象,光、电同步观测揭示了先导接地时的物理过程;与 日本学者合作进行了高原雷电的综合观测,发现了云下部闪电放电起始于云内负电荷区;首 次发现人工引发雷电有抑制冰雹、增加降水的作用,用积云动力和电数值模式解释了 利用电催化原理进行强风暴人工影响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8.
雷电酿成大危害雷电是一种常见的大气中的放电现象。雷电灾害系遭受直击雷、感应雷和雷电波侵入而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自然灾害。在联合国公布的最严重的十大自然灾害中,雷电灾害被称之为“电子时代的一大公害”。据统计,在全球范围内,时时刻刻都有雷电交作的奇观,平均每天达800多万起,每年要发生30多亿起。那么一次普通闪电的能量究竟有多大呢?它可以让一只100瓦的灯泡亮3个月。一道闪电撕裂云层,破天而出,短的可能只有数百米,长的却可达到数千米,令人眼花缭乱,惊心动魄。闪电时放电通道中空气的温度突然加热到在17000℃至28000℃,…  相似文献   

9.
本文利用青海省气象部门2010~2014年29个市县的闪电定位资料和雷灾统计数据,运用ArcGIS软件和数理统计等方法分析了青海省闪电频次和雷电灾害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青海省闪电以负闪电为主,负闪电占总闪电85%以上,每年的6~9月份,每天的14:00~16:00和19:00~22:00是雷电集中出现时间段,这与雷灾出现的时间段相吻合;在空间分布上,闪电频次高密度区在青海省东部地区的大通县和海南州的共和县,雷灾次数最多在黄南州的河南县和东部地区的湟中县,造成人员伤亡主要在农牧区,应加强防雷知识的宣传工作;经济损失主要在城市,要进一步完善电子设备的防雷措施。  相似文献   

10.
雷电新利用     
雷电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雷电以其巨大的破坏力给人类社会带来惨重的灾难,如引发石油火灾,停电事故,森林大火,建筑物破坏……因此,利用高新科技进行人工监测和控制雷电,进而降服雷电造福人类,更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引雷火箭这是一种引雷电远离保护对象的全新思路。自1989年起,我国共研制出200多枚引雷火箭,已经8次获得成功将雷电引入指定地点。人工引雷的过程大致如下:当乌云翻滚、电闪雷鸣时,只见一枚火箭带着一根细如马尾的钢琴丝,从地面直飞到千米高空钻入积雨云中,于是张牙舞爪的闪电不见了,震耳欲聋的雷声消失了,那巨大的雷电…  相似文献   

11.
通过闪电定位实测资料(中国防雷网),对马钢制氧厂雷灾事故进行调查,采用GPS定位技术,在GIS信息图上,计算雷闪点与受损设备的距离,通过受损设备的磁场强度和闪电感应电压的计算,分析雷灾事故的原因,提出防雷技术方案。通过整改并经实践检验,雷电防护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2.
付豪 《中国科技纵横》2014,(13):190-191
杆塔接地装置的不同形式和冲击接地电阻值会直接影响输电线路的耐雷水平。本文采用ATP-EMTP软件仿真模拟雷电流冲击试验,对不同接地装置和不同雷电流注入点对输电线路耐雷水平的影响进行了研究。仿真结果表明,采用口字形接地极和水平放射型接地极能提高杆塔架空线路的耐雷水平,雷电流从接地装置的中点或四角同时注入时,接地装置能被充分利用,架空线路的耐雷水平更高。  相似文献   

13.
《科技风》2020,(3)
本文基于传输线理论,利用傅里叶变换推导出了电缆上雷电电压、电流的频域表达式,再通过傅里叶逆变换得到时域中电缆上雷电流的变化规律,由结果得出:雷击电缆连接端时,雷电电压波形同雷电流波形相似,在电缆的每个位置上都有一个相应的雷电流、电压波形,且都是先上升到最大值后,再下降到最小值;在电缆上不同位置,雷电流幅值、电压幅值和衰减速度均不同;不同终端负载阻抗的电缆,随着终端负载阻抗的增大,雷电流衰减加快。  相似文献   

14.
雷电是夏秋季节常见的自然现象,有巨大的破坏力。据统计,地球上每1秒钟就有1000多场雷雨,伴随600次闪电,其中100个炸雷击落地面,造成建筑物、油库、发电设备、通讯设备的破坏,引起森林火灾,毙伤人、畜。全世界每年因雷击而造成的经济损失约10亿美元,死亡3000人以上。因此,了解雷电的规律,掌握先进的预防措施“避雷”是十分必要的。富兰克林避雷针1752年,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冒着生命危险,用风筝把“天火”引到地面,从而揭开了雷电的秘密。根据雷电产生和危害特点的不同,雷电可分为以下四种:直击雷、球形雷、感应雷、雷电侵入波。其中直击雷最…  相似文献   

15.
本文应用天气形势、雷达回波、闪电定位等资料分析了2020年6月2日景德镇市、乐平、浮梁气象局雷击事故的原因,总结了气象部门的应急处理情况,并提出了雷电防护与保障措施,主要结论如下:高空低槽、层结不稳定、西南急流、地面辐合线等系统导致江西北部对流发展旺盛,飑线形成。飑线是重要回波系统,其过境带来的持续、大范围、密集闪电导致严重雷击灾害。雷击事故是由直击雷、感应雷与电反击共同导致,在第一时间进入应急响应状态并采用屏蔽、接地、加装避雷器的方式来防直击雷和感应雷,采用设置线性地网样式的排流线来防雷电反击,可以有效应对和防止雷击风险。这些均为以后有效应对与防范强雷电过程,减少雷电灾害提供了参考与依据。  相似文献   

16.
雷电的回闪速度具有高多变性的特征,使用遥感测量电或磁场确定一次雷击的闪电电流大小是较困难的,本文中介绍了基于一个假定的回闪模型,运用平均值和标准差统计的方法来估算雷电峰值。分析了传输线(TL)模型与电流远场的关系,并依此来推出回闪电流平均值、电或磁场的平均值、速度的平均值的方程式。分析结果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用来估算雷电峰值。  相似文献   

17.
本文对闪电定位系统中磁定向探测法的主要误差来源场地误差利用误差优化模式进行了订正,将订正后的闪电定位资料应用到建筑物雷电防护、雷电灾害调查鉴定等防雷日常业务中,并与订正前闪电定位资料的应用情况进行了对比,通过对比结果进一步说明订正后的闪电定位资料更加有利于实际工作。  相似文献   

18.
对雷电反击和雷击反击的特点进行了论述,结合实际工作,提出了直击雷泄流通道雷电反击的调查和鉴定方法。结果表明鉴定雷电反击造成的危害,应调查和确定下面几个方面的因子:(1)确定电子设备受损的时间、地点、灾情;(2)确定电网工作运行电压状态;(3)确定受损设备与泄流通道的关系;(4)确定雷电对地闪击的时间、地点、雷电流强度;(5)确定雷电泄流通道与受损设备连接导线的间隙、该高度处的瞬时过电压、设备连接线路感应的过电压;(6)确定反击的临界距离。并对雷电反击受损基本情况、受损设备线路过电压、雷电泄流通道及雷电流强度、雷电反击危害等方面进行全面的调查和鉴定,保证了雷电反击调查和鉴定的全面性、科学性和技术性。  相似文献   

19.
中卫-贵阳联络线工程的建设对发挥西部进口天然气大通道、完善全国天然气骨干管网和满足西南地区大幅度增长的天然气需求有着重要的意义。为确保能源大通道的防雷安全,本文重点分析该工程贵州段沿线的雷电活动特征,结合工程特点,从直击雷防护、静电防护、防雷电波入侵及接地四个方面提出雷电防护措施。  相似文献   

20.
利用2015年~2018年包头地区ADTD地闪定位资料,通过数理统计法结合ArcGIS空间分析法研究了包头地区2015年~2018年闪电发生频次与雷电流强度活动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包头地区地闪发生以负闪电为主,其中固阳县及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4年来地闪发生次数较多,白云鄂博矿区发生地闪次数较少;包头地区地闪密度空间分布与雷电流强度空间分布有着明显的特征且均分布不均匀。通过研究地闪空间活动特征,期望为今后该地区有效开展区域性防雷减灾工作提供理论依据,并为以后包头地区防雷产品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